打印

首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发言摘要

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讲话(图)

[首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论坛资料]

2011-03-31 17:42:00 来源: 东方网 



图片说明: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

  厉无畏:

  尊敬的各位学者,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3月的江南水暖柳绿,草长莺飞。在这个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世界,我们两岸同胞在浦江之滨,共同举办首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在这里我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特别是来自海峡彼岸的同胞们致以衷心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全球华人共同分享的记忆。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已有2500多年了。每逢清明节,我们都要尽可能到先辈的坟前祭奠扫墓,缅怀追思。清明还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天气回暖,万物复苏,是强身健体的大好时节。走出户外,踏青郊游,与大自然进行紧密接触,可以怡情悦性,陶冶身心。《清明上河图》就因为生动描绘了清明时节的古代都市繁荣景象而成为传世瑰宝。

  长达两千多年的传承与积淀,我们已经形成了内涵独特的清明文化。我认为清明文化蕴含着对故园桑梓的认同,对祖先、前贤的感恩怀念,慎终追远,是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清明文化内涵随着时代而不断丰富,逐渐扩展到尊重民族历史和文化,珍惜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启迪和教育后人的社会功能不断增强。在清明文化的的浸润下,炎黄子孙从感恩和纪念中汲取营养,继承先辈的遗志,自强不息,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伟大的复兴,中华文化也逐步走向了世界。

  今天我们可以告慰先人的是,同根同源的海峡两岸都很好地继承了清明文化这一宝贵遗产。早在30多年前,为了解决两岸隔离给台湾同胞带来的无法寻根祭祖的苦楚,上海的一位前辈、民革领导人朱学范同志,就多次呼吁两岸实行“三通”。现在两岸关系早已复苏变暖,进入了和平发展的新阶段。2007年,经过周密的准备,台湾与上海、北京等地的清明包机直航正式开通,台湾同胞终于圆了省亲祭祖梦。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已经举行了六届,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趋密切。以上这些为我们共同举办首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炎黄子孙坐在一起,共同研讨清明文化的历史内涵和现实价值,为清明文化的发展探讨自己的想法,可以说是功莫大焉,善莫大焉。

  首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的举办,有利于集中学术界的智慧,为发扬光大清明文化乃至中华文化提供友谊的启迪和思路。鸦片战争爆发后,古老的中华民族逐步走入了严冬。但是众多的仁人志士,怀着不能愧对先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100年前爆发的辛亥革命,唤醒了陷入迷惘的中华民族。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几代革命先驱不懈奋斗,终于把中华民族带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迎来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参加这次会议的都是两岸有关领域具有一定学术成就的学者,他们对此素有研究,颇有心得。相信通过充分的交流,大家会对在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下的清明文化的现状和未来产生新的认识。

  两岸清明文化论坛的举办,还有利于以清明为纽带,加强与海外华人华侨的联系,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推动祖国的和平统一。中华民族有着爱国爱家的优良传统,这一点,从海外华侨华人对清明节的重视也可以看出来。不论是在地球的哪个角落,只要是有华人的地方,清明祭祖都是一项重要活动。他们借此表达对祖先的纪念,对桑梓的怀念,对祖国的眷恋。清明文化成为凝聚海内外华人的重要精神力量之一。正是这份浓烈的情感,才使海外华人在祖国遭受列强欺凌时能慷慨解囊、舍身赴义,千方百计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无私奉献。我们要关注、探讨清明文化在海外的境况,加强与海外华人华侨的联系,密切情感交流,激发他们为民族复兴出力的信心。

  两岸清明文化论坛的举办,将进一步促进两岸文化交流的密切和深入。目前两岸经济都有相当的发展,台湾曾经是亚洲四小龙之一,去年大陆已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今两岸都非常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承与创新,“软实力”逐步提升。ECFA签订后,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开始在制度化框架下进行。此次举办首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两岸专家学者围绕着“清明文化”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相信将有助于推动两岸建立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共同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吐故纳新,并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那么在当今的环境下,我们将如何继承和发扬清明文化呢?我有几点意见,与在座诸位共同探讨。

  一、始终凸显清明文化的固有内在价值。慎终追远,继承和发扬前辈的优良传统是清明文化的本质,也是最有价值的内涵。在中华传统文化面临全球化浪潮冲击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这一点,要努力探寻传统文化中的宝贵因子,自尊自信,勇于坚持。80年前国学大师陈寅恪曾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前景作出推测:“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二,不断以时代的内容丰富充实清明文化。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我们要在清明节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纪念100年来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浴血拼搏的民族前辈们,这样才能对得起我们的先人,才能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统一的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屹立以世界民族之林。当我们在清明时节郊游踏青、欣赏自然风景的时候,也应该绿化环境、修复生态作出新的贡献。实际清明时节栽花植树活动在我国也相当普通,加以引导将可以取代沿袭已久的烧纸钱的习俗。清明文化还将注入绿色发展的文化内涵。近年来,两岸的创意文化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可以借助两岸创意文化的产业为清明文化提供更具时代感和艺术性的形式,来缅怀前辈的业绩,继承和发扬前辈的优良传统。

  三、要清除不良风气的污染,杜绝背离原有价值的陋习,还清明文化节俭朴素的本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人在祭奠前人或者送葬时,讲排场,慕虚荣,花费甚多,这远远背离了清明文化的本义,也背离了中华民族克勤克俭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反对奢靡浪费的荒唐行为。


  女士们,先生们,首届清明文化论坛的成功召开,为两岸又搭建了一座文化的桥梁。针对两岸文化交流问题,胡锦涛同志曾提出: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以增强民族意识、凝聚共同意志,形成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吴伯雄先生在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幕式演讲中也提到要搭起两岸的文化桥梁,大幅提升彼此的素质与竞争力,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问题。他还在多个场合呼吁,知识分子应该站在历史浪潮的尖端,为两岸文化价值的整合与创新作出努力和贡献。我想这次会议,就是两岸知识分子的一个切实的行动,一个回应。

  最后,预祝首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东方网 )

TOP

组委会副主席、上海海外交流学会会长崔明华致词

[首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论坛资料]

2011-03-31 17:33:00 来源: 东方网 



图片说明:上海海外交流学会会长崔明华

  尊敬的全国政协厉无畏副主席,尊敬的何添发先生,尊敬的上海市政协高小玫副主席,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好!

  三月的上海春意盎然,在各界领导、海峡两岸朋友的大力支持下,特别在厉无畏副主席的亲切关怀下,首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今天隆重开幕了。在此,我谨代表本届论坛组委会上海市海外交流学会,向出席论坛的各位领导,向来自海峡两岸的各位嘉宾和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文化有着其丰富的历史沉淀和深厚的文化内涵。2006年5月国务院将清明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2008年1月国务院又正式斑纹将清明节等传统节日确定为国家法定假日,从而使清明节的历史地位、文化传承、社会作用和文明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和提升。这次由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和台湾中华两岸人民文经交流促进会联合举办的“首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对于弘扬清明文化精神和中华文化优良传统,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以及和谐文化建设,传承中华文化孝道价值观与信仰,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民俗节日在中华民族民众中经历了几千年自主自发传承,早已形成了世世代代的全民族重大生活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清明文化是对生命渊源之道的追思。随着民族的复兴,社会的进步,海内外炎黄子孙源源不断地回来参与盛典,中华民族的亲情情结、寻根心理在清明节可以得到充分的张扬。清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始终与海峡两岸同胞息息相关,不可分离,也依然发挥着一定的支配作用,保持着固有的文化活力。但是现代社会的发展,也却有几代人已经对属于自己的民俗节日的由来和发展十分陌生,所以唤醒对清明文化记忆的研讨、创新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清明节的灵魂就是清明文化的灵魂,这次论坛在清明节到来的前夕举行,这不仅表达对前辈的感念与追思,也可抒发对生命的关爱与尊重。我们相信通过海峡两岸专家、学者弘扬清明文化的研讨交流,一定能够加深对清明文化核心的认识,凝聚两岸同胞的血脉情谊,促进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努力实现生命清明、文化清明、和谐清明、平安清明的目标。

  最后祝首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取得丰硕的成果,祝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在上海渡过愉快的时光。谢谢!

(本文来源:东方网 )

TOP

崔明华主任出席首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

上海政务 2011年3月25日

3月19日,由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与台湾中华两岸人民文经交流促进会联合举办的首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在沪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出席开幕式并作重要讲话。来自两岸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和嘉宾出席了论坛,围绕清明文化主题进行研讨和交流。

市政府侨办崔明华主任出席了论坛,并在开幕式上致辞。崔主任指出,本次论坛对于弘扬清明文化精神和中华文化优良传统,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以及和谐文化建设,传承中华文化孝道价值观与信仰的共同,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论坛上,台湾东吴大学历史系教授曾祥铎,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胡守钧,台湾中华两岸人民文经交流促进会会长汤绍成,江西师范大学博导郑晓江,上海理工大学教授乔宽元,前台湾民意代表、台湾著名学者朱高正,中国民协节庆研究会主任李汉秋,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士良等8位专家学者发表了专题演讲。

(来源:市政府侨办 选稿:方翔)

TOP

首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在沪举行

上海政务 2011年3月20日

以“弘扬清明文化优秀传统,促进两岸社会和谐共生”为主旨的首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昨天在西郊宾馆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120余位学者和嘉宾齐聚一堂,由清明节这一两岸共同的传统节日展开,从多角度对清明文化进行探讨交流。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出席论坛并讲话。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向论坛发来视频致辞。

中国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向论坛发来贺信。中共上海市委常委杨晓渡在会前会见了出席论坛的台湾嘉宾。上海市政协副主席高小玫出席论坛。

论坛上,台湾东吴大学教授曾祥铎、复旦大学教授胡守钧、台湾中华两岸人民文经交流促进会会长汤绍成、江西师范大学教授郑晓江、上海理工大学教授乔宽元、台湾学者朱高正、中国民协节庆研究会主任李汉秋、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士良进行了主旨演讲;两岸学者及知名人士吴欢、凌峰、骆玉明、傅应川、于茂生、丁仁方、潘顺玉、万伯翱等作了交流发言。纪实小说《回家》一书的原型、菏泽旅台同乡会会长、台湾老兵高秉涵亦受邀前来,作了题为“台湾老兵魂归故里”的演讲。

此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由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与台湾中华两岸人民文经交流促进会联合举办。国台办、市委统战部、市台办、市侨办、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团市委及台湾方面的中华文化教育学会、中华战略学会、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中华孔子圣道会、台湾菏泽同乡会等相关方面负责人也出席论坛。据悉,第二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将在台湾举行。

(来源:解放日报 选稿:项颖知)

TOP

清明节是祖辈生存智慧的传承 是被缩减的节日

日期:2011-03-20 作者: 来源:D--东方早报

  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在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将至之际,首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于昨日在上海西郊宾馆举行,该论坛由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和台湾中华两岸人民文经交流促进会联合举办。适逢辛亥革命百年之际,多位民国元老的后代——袁世凯曾孙女袁静、庄蕴宽孙女庄研、吴瀛之孙吴欢、黄炎培之子黄方毅等出席了此次论坛。据悉,第二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将在台湾举行。

  一个被缩减的节日

  清明节本是一个农事节气,起源于夏商时期,但作为祭祀纪念活动则发端于春秋战国,直到两汉之后才成为民俗节日。自南宋开始,清明节活动除墓祭之外,还包括了食青团、点燃新火、画卵斗鸡、插柳加枣、踏青植树、戴柳赏花以及放风筝、荡秋千等。清明节便逐渐兼备祭祀、岁时、农事、庆贺、游艺等各种功能,发展成一个综合性的节日。

  现代清明文化活动的内容却急剧缩减,目前大部分地区仅剩下单一的扫墓活动。上海市每到清明前后,通向郊区墓地的交通就发生严重拥堵,这也说明了重新扩展清明文化活动的必要。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士良指出,复兴清明文化可以从开展社区祭祀、开发清明饮食等入手。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在论坛上表示,清明文化应当响应当前的“绿色、低碳”等环保观念,引导民众以植树栽花取代烧纸钱,提倡节俭的民族传统。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胡守钧认为,两千余年经久不衰的清明节汇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墨、释诸家的一些思想精髓,储存祖祖辈辈的经验教训化为民众的生存智慧。因此,清明文化具有潜移默化、规范行为的社会功能,未来也可在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发挥作用。

  两岸关系和纽带

  论坛当日,未能到场的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以视频方式发表了讲话,他指出两岸关系最大的共识便在于血缘与文化交流的认同,在春节围炉、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中秋节赏月等传统习俗中,最重要的还是清明节扫墓,这和中国人注重饮水思源、崇尚“孝道”有关。

  长期以来,祭黄帝陵已演变为一种政治传统。台湾中华两岸人民文经交流促进会会长汤绍成回顾了多年来国共两党共祭黄陵的事实。国共两党第一次共祭黄陵是在1937年4月5日清明节。在两岸清明文化的发展中,最值得称道的就是自2005年以来国共两党恢复共祭黄帝陵仪式。马英九在2009年清明节带领众多台湾官员遥祭黄帝陵,是60年来台湾最高领导人亲自主祭的首例。

  台湾地区著名学者朱高正表示,清明节在台湾和祖国大陆都获得充分认同,再一次证明优秀传统文化是两岸的精神纽带。

TOP

延续文化基因 学者建议以介子推为清明“形象代言人”

时间:2011-03-20 09:45:00  来源:东方网  作者:张海盈 刘沅
     


图片说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节庆研究会主任李汉秋

  东方网记者张海盈、实习生刘沅3月19日报道:提到端午,人们自然会想到屈原,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是否也需要这样一位“形象代言人”?在今天举行的首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节庆委员会主任李汉秋就提出,应该把介子推作为清明节的“形象代言人”,将清明节发展成为层次更丰富、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节日。

  李汉秋认为,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当中最富有生命意识的节日,“纪念逝者是为了激励生活,纪念逝者也是期望自己受到后人的纪念,受到后人的缅怀,这对生者就是一种激励的作用。”因此,清明节是家庭文化建设非常好的契机,李汉秋建议在“生命仪式”上下工夫,朝着这个文化基因来发展、发掘清明文化深层的含义。

  此外,李汉秋强调,清明节应该要有一个标志,以“形象代言人”的方式更加凸显出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李汉秋举出了介子推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介子推是晋文公流亡时贴身跟随的几个重要人物之一,在晋文公饿的发昏的时候介子推把腿上的肉给公子重耳吃。当晋文公要报答他的时候,介子推说我不要你报答,我只希望你日后能够成为清明的国君。传说还说介子推烧死以后,烧死在柳树旁边,晋文公从介子推身后树洞里面掏出一首诗,其中三次呼吁清明:“割肉奉君书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在李汉秋看来,介子推跟寒食清明的关系就像屈原跟端午的关系,一个已经成为端午节的灵魂,一个具备成为寒食清明代表的基础。“屈原几乎是家喻户晓,跟端午节的关系大家耳熟能详,而介子推跟寒食、跟清明的关系知道的寥寥”,李汉秋建议,在研究清明文化发展时可以把介子推文化推出来。介子推精神的核心是勤政清明,如果介子推能够成为清明节的形象代言,也就可以把勤政清明跟清明节联系起来。

TOP

发扬光大清明文化―首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侧记

2011-03-19 11:58:00  来源:海峡之声网

     

[提要]  参加论坛的两岸专家学者及代表在上海西郊宾馆合影留念。台湾中华两岸人民文经交流促进会会长汤绍成发表了《清明文化与两岸融合》的演讲。台湾著名学者朱高正作了《清明文化的省思》的演讲,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感情,就是从敬拜祖先牌位与清明扫墓开始的。



台湾嘉宾正在演讲中(玉龙摄)



参加论坛的两岸专家学者及代表在上海西郊宾馆合影留念。(玉龙摄)

  海峡之声记者 程娟娟 张玉龙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传颂最广的这首杜牧的名作,短短二十几个文字,便把古代过清明节的景象,写得如此动人,让人从小到大都难以忘怀。

  而今天,在上海举行的首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上,两岸专家学者相聚一堂,围绕“传承和宏扬清明文化”这一主题,分别从清明节的由来与意义、清明文化与两岸融合、清明节长盛不衰的举办原因、清明节在我国特大型城市中的演变及未来发展等方面,对清明文化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台湾东吴大学历史系教授曾祥铎发表了《清明节的由来与意义》的演讲。他认为,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节日之一,每年到了清明,民间人士都隆重祭祖扫墓,南北各地,都遵守这一风俗习惯。一个节日能延续千年并受到人们的长期遵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所蕴含的意义,尤其重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中国文化体系中,中国人有极为尊敬祖先的习惯。多少年来,所有中国人在清明祭祖的时候,一定会受到特别的鼓舞,会怀着更为虔诚的心情去祭祖,会使中华民族的内聚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使中国人有更大的力量去面对这个世界,去创造美好的未来,这不仅是中国人之福,同时也是全人类之福。

  复旦大学著名社会学教授胡守钧发表了《弘扬清明文化,促进和谐共生》的演讲。他认为,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为了振兴中华民族,必须弘扬清明文化优秀传统,促进社会和谐共生。他说,两千余年经久不衰的清明节汇集儒、道、墨、释诸家的一些思想精髓,储存祖祖辈辈的经验教训,化为民众的生存智慧。他还说,清明文化博大精神,能为人提供精神支持,具有潜移默化、规范行为的社会功能,是社会共生的重要的约束条件。当今在生活中,弘扬清明文化,可以有效优化约束条件,协调社会关系,疏导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台湾中华两岸人民文经交流促进会会长汤绍成发表了《清明文化与两岸融合》的演讲。他认为,在众多与广泛的文化议题当中,清明文化自然也是一个极佳的课题,值得我们两岸人士相互切磋,进而成为双方交流的平台,以促进两岸的理解与融合。接着,他回顾国共两党共祭黄陵时说,国共两党第一次共祭黄陵,是在1937年4月5日清明节。当时国共在经历十年内战后,首次相聚一堂,以表达停止内战,团结一致的决心。时下,马英九在2009年清明节,亲率文武百官遥祭黄帝陵,意义更是重大,这不仅是60年来台湾最高领导人亲自主祭的首例,更为了两岸共同的文化传统给予加持,为未来的发展夯实基础。他深情地说,在两岸清明文化的发展中,最值得称道的,就是自2005年以来国共两党恢复共祭黄帝陵仪式,已为两岸的和解作好准备。清明文化确实可以强化两岸官方与人民对与中华文化的认同,拉近双方的距离,展现两岸同文同种与同根同源的本质。

  江西师范大学博导郑晓江发表了《清明节与中华民族之生命精神》的演讲。他认为,清明节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生命精神集中体现的日子,因为它体现了炎黄子孙崇敬先人、仰慕先贤的民族精神。清明节它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意识到:我们有着共同的祖先,我们的血管里留着相同的血,中华民族每一个组成者的生命都是贯通而为一的。郑教授又指出,把清明节确定为公众节假日,其意义不仅仅是恢复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让芸芸百姓有时间去祭祖先人,更重要的是,应该借助于清明节一些祭祖仪式和活动的外壳来恢复中华名族祭祖精神的优秀内涵,传承优秀的生命品德。

  上海理工大学教授乔宽元演讲的题目是《清明节的不朽灵魂》。他认为,为什么清明节能绵延几千年而不绝,历日旷久,充满顽强的生命力?辗转千年追其根源,清明节的不朽灵魂,就是“四句话,十六个字”:寻根追远、敬祖尽孝、和家平心、传承弘扬,促使了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一代更比一代繁荣和昌盛。如今,两岸中华儿女更应携起手来,共同繁荣清明文化,浇灌这千年不谢之花,使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芬芳。

  台湾著名学者朱高正作了《清明文化的省思》的演讲,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感情,就是从敬拜祖先牌位与清明扫墓开始的。如今,清明节终于不仅在台湾,也在祖国大陆成为国定假日,这再一次证明优秀传统文化是两岸的精神纽带。

  上海市共公关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士良演讲的题目《清明节在我国特大城市中的演变及未来发展》。他认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其特有的生命力而绵延至今,可以从清明节在上海这座大城市中由衰转盛的演变中充分表现出来,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清明文化究竟如何传承?值得研讨。作为我国的特大城市上海,现在的福寿园、滨海古园等44家公墓,在如何过清明节中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且享有盛名。但民间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必须“官方结合,上下联动”,才有可能真正把综合性的清明文化复兴起来,尽快改变单一扫墓的状态。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清明前后,仅上海地区就有800多万高人流涌向墓地,导致交通严重拥堵。为此,他指出,清明节是综合性的文化节日,我们要传承正宗的清明节,创新发展,有效各种活动,再显现当代的《清明上河图》。

  一天的论坛,两岸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吴欢、凌峰、骆玉明、傅应川、于茂生、丁仁方、潘顺玉、万伯翱等也在论坛上作了即兴发言。

  业界普遍表示,首届在上海举行的清明文化论坛,“相信将一助于推动两岸建立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共同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吐故纳新,并且对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海峡之声网上海站3月19日下午专电)



参加论坛的部分代表合影图。(玉龙摄)


来源:海峡之声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