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1-3-10 20:40 发表
转基因是现代遗传学的专用名词。
可是,从逻辑上说,转基因无处不在。
任何一个男人的精子与一个女人的卵子相结合,都是一次转基因。
就是这个男人把他的部分基因成份转移到了这个女人的基因组里面,
生产了 ...
施老师最后一贴让我们恍然大悟,一切都源于一个字“转”,科学界对转基因是当做很正常的一个生物现象研究的,只是利用之造福人类。而媒体和谣言中的转基因相当于“基因变异”,也就是说民众误解中的转基因食品的含义是“反正是不好的东西”,因为民众不知道什么叫转基因,当一个学术词汇变成大众语汇的时候,我们还敢肯定它的含义能保持不变吗。
这就和“原生态”的争论是一样的,文化学界对原生态也是当做很正常的一个文化现象来研究的,目的是弄清楚文化发展的原初形态和发展过程。而原生态一旦运用到某一种行动理念中,原生态的含义便相当于“好的文化形态”或“不好的文化形态”,褒义的原生态等于所谓“纯洁干净”的未经过加工包装的艺术形式,贬义的原生态等于固守传统,落后守旧的思想观念。所以在基层文化单位,包括某些高层次媒体,知名社会人士,精英知识分子眼里,“原生态”的含义早已失去了它应有的“原生形态”,原生态一词就像经过“转基因”加工一样,内涵外延变得异常丰富,于是在使用这个词汇的时候人们很难达成统一。这本身也是每个人在接受某一词汇时首先给这个词汇预设了一个条件的结果。
更为重要的时,当“转基因”、“原生态”这一简单的词汇成为一种观念,内化成民众心中的某一套行为法则(“法”),便具有了民俗学意义上的行为约束力和规范力,也可称之“文化驱动力”(cultural imperatives),它自动地促使着人们去接受某种观念行为,同时去抵制另一些观念行为。
也可以说,对转基因或者原生态的误解(理解)并非只是谣言的结果(当然谣言的产生是一个很重要的促动因素),而是每一个个体在接受事物(词汇)时所产生的“个体意志”、“个体意念”能动作用的结果,当很多个体意志融合在一起,便产生了“规模效应”,亦即一种社会现象,一部分接受,一部分人抵制。然后又在新一轮的互动作用中中和某些意志和意念,完成一种文化心理和文化行为的“构建”。
我觉得这个是不是可以从语言学、传播学的角度切入然后谈一种新的文化模式的生成。当然谣言是很明显的一个环节,也很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