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施爱东]试析顾颉刚的民俗研究方法

突然又想到,我们总是在强调东西方的差异,这种差异果真就那么大,那么重要么?这种差异有多大程度是我们臆想出来,然后又通过学术或其他方式进行权威确认的?
纯粹胡思乱想

TOP

看施老师学术史文章的启示

最近接触施老师的文章比较集中, 同时看了几位老师的交流, 很受启发.

老师在《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一书中指出学界的学术推广机制 ,或称之为 潜规则,  让我们这些圈子外的人认识到学术行业的内部潜在的规律,对我们去把握一个时期的学术理论和成果都有指导意义,  顾先生的那封信在今天看来确实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 因为这是一个靠自我推广的时代, 伯乐都站在了学术论文生产线上,作为一个小小的包装者.  当这种大师沉淀出了学术精华, 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推广方式或者说背后没有套适合这种学术生产的机制,精华会永远淹没在一堆口水中.  当然,推广并不完全是被动或受制于他人的, 学术圈子同样重要, 但学术精华和创新成果都要靠各自的圈子来完成推广和认可无疑是一种遗憾的做法.

顾先生的学术"驾驭"在今天看来已经成为了一种奢望.
"从小学功夫入手,研究古籍材料。"   

因为今天的学术分工越来越明确, 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导致的结果是在学术方法上无法为我所用, 民俗学研究的道路越走越窄, 搞材料研究的人特别是涉及到古文献研究的时候,只有望而却步, 文字学的专家专做文字学, 宗教学 哲学的研究者越深入,研究面越窄, 本学科的研究永远只继承前辈(导师)的那一点点方法, 或者是把道听途说的方法拿来,糊弄一番.

先生之所以在材料面前能游刃有余,就是因为方法的多样和学术自控力强, 就象文章说"先生把他的层累造史的观点运用到民俗研究中来" 他的材料总是能为他的理论所用,  现在的学者往往是找到材料后再去 "借用"  理论,  这也就回到了为什么施老师提出要回归文本的话题了, 不是我们的材料不够用, 而是大家不善于去创造方法, 基于材料分析的种种困境,我们是否有能力去打开局面, 开出一条血路出来. 看看现在田野的热闹状况, 不得不感叹顾先生当年田野的巨大成功, 基本上他的每一次田野归来不仅会收获第一手材料,同时也会收获第一手方法 和产生第一手理论.  而这些理论产生后又幸好有胡适这样的伯乐来发现和推广, 从而创造他在学术史上的"经典"

(读的书不多, 一点不成熟的思考, 批评!)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阴魂不散的我又来了
1.施老师何时出过《反思》一书?
2.到底是驾驭还是驾御?
其他的暂且放你一马,哈哈哈

TOP

回复 18# 的帖子

是<检讨>  ,简写
必须检讨!!!!!!, 我经常口头说老师在反思反思,  却忘检讨了. 该打.出于尊重,我把原文改咯

该是 驾驭,  有眼无珠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态度不错,哈哈哈

TOP

回复 16# 的帖子

“这种差异果真就那么大,那么重要么?”问得好?寻找相同相通比树立差异差距,应该说是更为高明。而且人类最为深邃的东西往往是相通的。记得在傅雷家书中,傅雷告诉傅聪:在中国的唐诗中,能找到当时西方所有文艺思潮的例证,我曾经也把古希腊罗马的所有思想家的著作选与中国先秦的思想家的著作做过比较,相通的东西倒很多,我还把尼采与老子、叔本华与庄子做过比较,也有相通的东西。只是这些事情是在十多年前做的,现在仅是印象而已。说出来,回应晓龙老师的意见。也提供个线索,供感兴趣者去追索。

TOP

"轴心时代" 其实应该历史的看, 有大传统和小传统, 就有大轴心和小轴心, 三代固然是大轴心中的老大, 但是还有现代五四新文化运动这种小轴心^^

汤一介诸多关于 轴心时代的见解,不知大家是否看过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回复 21# 的帖子

张老师这个类似于比较文学中的平行研究, 相通点就象海绵里的水, 要挤总是有的, 不过我认为平行研究只是现代人的一种臆测和认识,无太大意义,特别是推及到更遥远的历史,在尚没有弄清自己的思想渊源时, 最重要的还是回到自己的那种传统中去,挖掘精髓.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回复 23# 的帖子

一、对于我来说,那时的比较仅仅是为了学习,根本谈不到研究二字。二、我不认为平行研究只是现代人的一种臆测和认识。就按照你的说法“类似于比较文学中的平行研究”,这也是不论是学习也好,研究也罢,最为基本也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方法。你认为“无太大意义”,对我来说,却意义重大得不得了。我在那一时期,不仅做了如上的比较,还对马恩列斯毛的各自的选集做了纵横向比较,前后花了将近一年时间,使我受益匪浅,可以说终生受益。三、历史就是历史,没有“更遥远的历史”。难道今天的历史就更近吗?说“更遥远的历史”才是“一种臆测和认识”。四、为什么会出现这个议题?就是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学人缺乏思想,或者说就没有思想,从哪儿去“弄清自己的思想渊源”?有思想,就肯定有渊源。有大思想,其渊源就肯定极为深厚。五、如果“自己的那种传统”缺乏历史的深度与厚度,即就是“回到”“中去”,何以谈“挖掘精髓”?而且有“自己的那种传统”吗?

[ 本帖最后由 张润平 于 2010-6-27 21:36 编辑 ]

TOP

基本不能同意润平兄的意见。
首先,你说的原则问题我基本都同意。
其次,不能把你的意见放在学术操作中。
因为你说的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而我所谈论的是现代学术的发展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写意文化,对所有问题的叙述都采用了模糊思维,表面上什么都说到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是,这种思维方式放在现代学术中,一点用处都没有。
正因为模糊思维表面上什么都说到了,所以它很伟大,正因为它伟大,所以我们就固守着它,正因为我们固守着它,所以我们不能进步。

我承认孔子以及《论语》都极伟大(声明,我是最崇拜孔子的,我在孔陵磕过两次响头),用《论语》来指导生活,很好,一点问题都没有。
但是,决不能用《论语》来指导现代学术,这是两回事。正如五行学说很伟大,但决不能用它来指导科学技术一样。

润平兄问我,“中国古代民俗文献中,有没有学术史?”
我的回答非常肯定:没有!

民俗学是一门现代学术,古人只能给我们提供资料,他们没有现代学术的理论和方法。
他们只能是现代学术的利用对象,决不是现代学术的学习对象。

正如如果有人问我中国古代有没有“数学",我的答案是:没有。
中国古代只有算术,没有数学。
数学是一门现代学术,不是加减乘除(这些是算术)。

中国有勾三股四弦五的结构,但没有勾股“定律”,中国人只认识了一个个案,从来没有发现这条“定律”。
我不是否定中国文化,而是站在现代学术的角度说实话而已。

[ 本帖最后由 施爱东 于 2010-6-30 17:10 编辑 ]

TOP

谢谢施老师通透明晰的回复!我一直在学术与非学术之间游离,实际是根本不懂学术。每次经施老师这么一点拨,天空就一下子豁朗开了。再次致谢!

TOP

所谓现代学术,本身就是以西方的思想原则和研究方法为标准的学问,这是一切现代学术的出发点。
离开了这些标准,就不是现代学术了。

我们不能拿古人的东西来套现代学术,并不是说我们古代的文化就落后了。
中国古代文化有它自身的逻辑和理论,但它与现代学术不是一回事,其中没有谁优谁劣的问题。
这是两种范式。

因为民俗学是一门现代学术,所以,我们就只能按现代学术的要求来进入。
除非我们不玩现代学术,否则,就不能拿中国的古代话语来叙事。

现代学术就象现代足球。
中国古代文化就像蹴鞠。
要想打进世界杯,就只能按英国人的标准来踢,不允许拿你们唐代、宋代的足球规则来讨价还价。
除非有一天,我们的蹴鞠文化成了风靡全球的流行文化,世界杯由中国足协说了算。

[ 本帖最后由 施爱东 于 2010-6-30 19:14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0-6-30 17:08 发表
基本不能同意润平兄的意见。
首先,你说的原则问题我基本都同意。
其次,不能把你的意见放在学术操作中。
因为你说的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而我所谈论的是现代学术的发展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写 ...
精彩的讲座,学习了,鼓掌致谢。

TOP

什么叫醍醐灌顶?活佛开窍?这就是答案——
“现代学术就象现代足球。
中国古代文化就像蹴鞠。
要想打进世界杯,就只能按英国人的标准来踢,不允许拿你们唐代、宋代的足球规则来讨价还价。
除非有一天,我们的蹴鞠文化成了风靡全球的流行文化,世界杯由中国足协说了算。”
这个答案有非常丰富的寓意和内涵。

[ 本帖最后由 张润平 于 2010-6-30 23:07 编辑 ]

TOP

我以前读李泽厚和高尔泰的时候,喜欢李泽厚的高屋建瓴,更佩服高尔泰的章句严谨。近半年来,施老师对某个概念或学理的界线的清晰、果敢地界定,给我印象颇深,也受益匪浅。谢谢施老师不厌其烦地让我开窍!使我在学术的学习上再次享受到了当年高尔泰般的沐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