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国节日文化

本月有什么节日  挖掘一下嘛

TOP

大伙去民间文化青年论坛上瞅瞅啊!咱们的风采展示呢!

TOP

上巳节
上巳节,也叫做元巳节,修禊节。最初被人们定在每年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自魏晋时起,后来为了方便记忆,人们将它固定在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所以又被称为“重三节”。虽然我们今天很少庆祝这个节日了,但古时候,上巳节是一年之中非常重要的节日。每到上巳节这天,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帝王嫔妃,公卿大臣,都要到江河池沼之滨洗濯淋浴,以求消灾祛病,祈福求祉,祛除不祥。
关于上巳的传说,有:西王母生日,三女并亡等等。
上巳节的活动有:祭祀高禖
                祛禊
                曲水流觞
                <<兰亭集序>>
                踏青游春
三月三里的壮族故事: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最著名的要算关于壮族歌玗的故事。
                  赛歌择婿
                  痴情鸳鸯
                  刘三姐
                  善良的达桂
现在农历三月三,各地还有自己的风俗传说。最浪漫的要算洗浊山的故事了。“三月三,洗浊山,贞妹忠心一片,石哥悔泪流万年。”

TOP

寒食节
寒食节又名“禁烟节”,“冷节”,“百五节”,一般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晚于上巳节,早于清明节。汉代时在清明节的前三天举行,至唐,宋两代改在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以日出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旧时寒食断火,寒食之后第二天即我们的清明,古时宫中有砖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于是,寒食节在绵延两千余年中静静地融入了清明,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的来历:介子推绵山焚身的故事。
寒食节的风俗:禁烟,改火
             祭陵,展墓
             青团,桃花粥
寒食诗摘: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寒食即事   (唐)王昌龄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寒食       (唐) 韩珝

TOP

清明节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和“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清明本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后来经过几千年流传,渐渐与寒食合二为一了。古人重视寒食节,而今天我们只保留过清明的习惯,每逢清明,上山祭祀的人都很多,还有一些插柳踏青的活动。
古时候,人们在经过寒食三日禁火完毕后,到清明这一天要换新火,以柳条或榆木乞取新火。清明节有很多风俗都和寒食节相像,只有冷食除外。寒食节人们要吃事先准备好的冷食。而清明节人们可以吃大量时新菜蔬,美味,不管是冷是热。
清明节的风俗:祭祀扫墓  
              踏青插柳
              清明嬉戏
              蚕花会
              “子推燕”,“清明狗”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诗趣:杜牧(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TOP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盛大的节日——端午节。早在周朝的时候,就有“五月初五,蓄兰而沐”的习俗。后来,我们的端午节节俗是为了纪念伟大的文学家屈原。这一天,家家户户吃粽子,辟兵鬼,祛病瘟,还举行赛龙舟比赛,热闹非凡。民谣唱到:“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一,        端午别称知多少
端午的别称在我国所有传统的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沐兰节,粽子节等等。
二,        端午探源
端午节的起源说法有:“恶日”辟邪说
                    吴越民族祭龙说
                    纪念伍员
                    孝女曹娥
                    效法吴王夫差与西施戏水一说
                   勾践卧薪尝胆成立水军之日一说等等
三,        屈原的故事
端午节来源的各种说法,都有很强烈的地方特色,随着历史的发展,端午节文化内涵也不断丰富,升华,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相融合,形成源远流长的以追念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为节日特色的文化灵魂,为大家所普遍认同,也得到了学者的证实。
唐朝的时候,端午节已经成为盛大的节日。为了激发人们的爱国思想,皇帝封屈原为周烈公,正式定端午节为全国性纪念节日,传与全国人民佩戴香囊,以表示屈原品德节操将馨香四溢,流芳千古。自宋以后,端午节成为民间用包粽子,划龙舟来缅怀伟大爱国者屈原,同时又悬艾叶,佩香囊来驱蚊辟邪的综合性盛大的节日。
四,        端午辟五毒
俗话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佩戴辟邪植物
          端午节卖五虎花,佩戴护身灵物
          食“五黄”(指的是黄鳝,黄鱼,黄瓜,咸黄蛋以及雄黄酒)
五,        悬艾叶,菖蒲与蒜头
菖蒲,艾蒿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
五毒指的是蛇,蜈蚣,蝎子,蜥蜴和癞蛤蟆。
六,        系五彩丝
中国古代崇尚五色,认为五色是吉祥色。
七,        佩香囊
八,        饮雄黄酒
九,        吃鸡蛋
十,        闲话粽子
十一,        祀神驱鬼
十二,        龙舟竞赛
十三,        各地端阳风俗大观
河北省: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
山东省:各府本家亲朋皆互送粽子为节礼
山西省: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成为“去疾”
陕西省: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
甘肃省:子弟并邀请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
••••••••••

TOP

七夕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又称为“乞巧节”。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聪明美丽,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都在这一天晚上向她祈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故事相连,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因为七夕节与女事关系密切,所以又叫“女儿节”
多姿多彩的广东乞巧节:清初“七娘会”,民间多称“拜七姐”
乞巧果子
七夕诗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TOP

中元节
农历七月是民间俗称的鬼月。据说去世的祖先在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时间走出阴朝地府,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的习俗。在这一个月里,阴间的子孙后代会举办一些祭拜的活动来纪念他们,中元节一般持续七天。在去世的祖先中,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为“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为“老亡人”。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会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会见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烧纸钱的时间一般选择在晚上,这时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据说是吧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的烧,烧时候还要嘴里不住的念叨:“某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给亡人,叫“送亡人”。
“中元节”是中国道教的叫法。中国道教的中元节,其实主要是指传播道德伦理的节日,也就是倡导人们在这天注重道德。
“中元节”又是中国节日中的“忏悔节”和“赎罪节”。

TOP

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秋季的中期,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在八月十五这一天,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中秋节又叫做“月夕”,“八月节”。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在古代,人们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而在历代诗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无疑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了,他在中秋节这天思念兄弟,写下了“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有空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        敬月习俗的遗痕
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
中秋节的盛行开始于宋朝,到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二,        嫦娥奔月
三,        吴刚伐桂
四,        玉兔捣药
五,        玄宗漫游月宫
六,        吃月饼
七,        李世民与月饼
八,        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九,        广式月饼
十,        软皮月饼
十一,        三潭印月
十二,        赏月

TOP

重阳节
九九重阳,最早见于《易经》,《易经》把六列为阴数,九列为阳数,因此,农历九月初九日,两阳相重,名为重阳,这一天称为“重阳节”。现在,重阳节又叫“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一,        重阳节的来历
有一种说法认为,重阳节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之前。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重阳节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的一种演变。
二,        桓景降妖
三,        重阳登高
四,        吃重阳糕
五,        赏菊并饮菊花酒
六,        插茱萸和簪菊花
七,        重阳诗词:杜甫  《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                          江滚滚来。”
              李清照  《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TOP

冬节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区有过冬至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归观测太阳的方法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冬至的节日文化:九九消寒
                赠鞋
节日食文化:吃饺子
           吃狗肉
           吃赤豆糯米饭
           吃馄饨
           吃汤圆

TOP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八日是传统的腊八节。“腊”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说文解字》解释“腊”字说:“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本来,祭祀百神称“蜡”,祭祀祖先称“腊”,秦汉以后便都称“腊”了,“祭腊”也便为同时祭祀百神和祖先。
实际上,祭腊这一祭祀仪式,早在夏朝便已存在。“腊”“蜡”“猎”三字在古人们去野外猎取禽兽,用于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的仪式,以祈求五谷丰登,家人平安,吉祥,称之为腊祭。
当时你拉祭同时祭天,祭祖,并慰劳农人,目的是期盼来年有个好收成。由于拉祭活动常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但腊祭的日子并不固定。秦汉之后,将十二月称为腊月,故十二月八日被称为“腊八“。自南北朝开始,据传腊祭之神有八种,于是腊月初八便成了固定的祭日。故称”腊日“,俗称腊八节。
据说腊八粥来自于印度。“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

TOP

送灶节
说到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间有“年到年到,糕汤祭灶”的谚语,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在以前,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意思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月”的说法。
送灶节的主要祭品是灶糖,年糕等。

TOP

除夕
快过年了,在外面忙碌了一年的人们,离家再远,也要从四面八方赶回家过除夕。一家人团团圆圆,围坐在一起,唠家常,吃着热腾腾的饺子,欢欢乐乐尽享天伦之乐。
除夕夜,中国人最喜欢热闹,鞭炮声从晚饭吃饺子开始到第二天凌晨彻夜不断,大街小巷霓光闪烁,千家万户流光溢彩••••••
除夕习俗:贴春联
          面狰心善的门神
          福“倒”了
          窗花
          贴年画
          新“年俗”
          祭天地,祭祖先
          守岁熬年
          团圆饭
          吃饺子
          张仲景和饺子
         盘古开天地
         女娲造人
         放鞭炮

TOP

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它是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阳历4月13日至15日),实际上,泼水节就是傣历的元旦。
泼水节一般持续3到7天。
泼水节的传说:七公主杀火魔
泼水节来临,傣家人便忙着杀鸡,杀猪,酿酒,还要做许多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粑粑,在节日里使用。
泼水节历时三天,第一天,划龙舟,放高升,文艺表演;第二天泼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块进行丢包和物品交换活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