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岷县的二月二庙会风俗

哈哈!谢谢光临!

TOP

回复 7# 的帖子

“拔毛组”
楼上各位去贩鸡去“浪”的时候叫上我哈!
要浪一起浪,浪里格浪~~~

TOP

回复 1# 的帖子

为了把二月二庙会情况进一步搞清楚,我今早天没亮就乘车去10公里外的岷县小西路秦许乡包家族村二月二庙会会址拍照,并调查了些新材料,现一并补充如下。
    首先纠正一下我在3月9日的帖中的一个错误,“拿在庙中宰杀后,就把鸡丢在庙上,由庙会处理。”通过这次调查,献鸡的人来到庙前,跪下,口中念叨一些答谢的祷词,边念叨边拔鸡冠上面的毛,念祷结束,把鸡并不宰杀,就交给庙会上完事。
    据我向庙会总管调查,每年实际收到的献鸡平均在1000只左右,多的一年达1200多只,少的一年达800多只。当说到这里时,一个精明的年轻人把总管叫出去,待总管回来告诉我,说刚才说错了,每年最多也就收800左右只鸡。我明白其改口的原因了,他知道我是文化局的人,怕把此真实信息告诉给乡政府等有关单位,乡政府等单位就会给他们下达送更多鸡的任务。
    也有来献羊的,但不多,每年也就成十只。
    今年是给娘娘阿婆清洗身子的一年,庙会活动从正月26日就开始了。每天人络绎不绝,上蜡、放鞭炮一晚到亮都不停,今天才初一,才是大清早,场景就已经热闹非凡,上千辆小型面包车不停地穿梭于县城与庙会之间。参加庙会的人,藏民也非常多,也有个别的回民,他们都是在晚上来,不点蜡、不放炮,只给钱,多者上百元,少者几十元或者几元。明天是正日子,人会更多。
    今年抽调来为大会搞服务工作的人员共计331人。据总管说,这么多人维持大会运转,也还有点紧张。
    今年大会费用为24790元,全由七大会群众分摊。
    3月9日的帖中的照片是我在2008年的二月二庙会初二日拍摄的。

[ 本帖最后由 张润平 于 2010-3-16 12:12 编辑 ]

TOP

照片

照片

[ 本帖最后由 张润平 于 2010-3-16 11:58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鲜活的生活,多谢张老师带给我们来自田野的清香!!

TOP

能供大家分享,也是我的福分!

TOP

回复 17# 的帖子

热烈欢迎!土鸡、黄梨、炒蚕豆伺候!

TOP

甘肃岷县地处“秦陇文化圈”和“藏文化圈”相互交织的地带,在文化上有许多独特之处,然而,和甘肃的其他地方一样,庙会是一年中村落少不了的一项活动。秦许乡地处岷县西南,和甘南州的所属的迭部县、卓尼县接壤。农历二月二举办的庙会,在岷县来说是一次大型的庙会,因为离县城还不到十公里的路程,庙会期间有许多县城及其附近一些乡镇的民众来到庙会上。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次庙会是跨乡镇甚至跨县域的庙会,规模盛大。刚到岷县的一段时间,对于我来说确实是一种“异文化”,不时地觉得非常好奇。

TOP

一、以“族”命名的村落
庙会的地址在岷县秦许乡的包家族村,但是办会的村落是周边的好几个村落,他们在轮流举办。在包家族庙会的周围出现了一个“族”群,诸如包家族、泥地族、大族、大族沟等,这就出现了以“族”划分村落的界限和标准,实际上这里的“族”就是村落。至于为什么把村叫“族”,自己也没有做过什么考证,不过,我觉得这还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

TOP

二、与“娘娘阿婆”相关的事
上庙的时候,要拿上两支大蜡和一把子香,作为游客的“香客”在门外就被卖香的人拦住,让你买他们摊位上的蜡烛和香裱。进庙后把蜡烛、鞭炮、香裱一通扔到一大堆香火上,捂着耳朵闻到松树枝和香蜡混杂的气味。看到当地人背着小背篼中放着两支大蜡和香裱的同时,还有一些松树枝,以前总是想不明白为什么要松树枝,现在终于明白了是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在甘肃的好多地方,庙会上献鸡已经成一种历史,人们开始用大牲畜——羊代替鸡做“献牲”,而包家族二月二庙会上的这种风俗还依然延续,每年的二月二在一个小房子里堆满了鸡。
当地敬奉的神灵是女神,称作“娘娘阿婆”。据我所知,在当地把姑妈称作“娘娘”,把奶奶称作“阿婆”。当然这里的“娘娘”和“阿婆”称谓比较宽泛,不仅仅限于直系亲属。令人不解的是到底是“娘娘”还是“阿婆”,这就出现了辈分的“混同化”,无独有偶,在甘肃有些地方对神灵的称谓有性别“混同化”的现象,无论男性还是女性神灵都称“爷爷”。二月二这天到包家族庙里上蜡去的女性特别多,其中有好些是“祈子”的,在当地还流传着“娘娘阿婆”如何感应和灵验的许多传说。有小孩的家庭,经常到庙里向神灵借上一只鞋子,到第二年要还一双。因为人们认为拿了神灵的鞋子,会得到神灵的护佑,孩子一年来身体健康。
在二月二会上经常看到给娘娘阿婆戴凤冠的场面,也许是他们来“还愿”,也许这样做是祈求神灵的保佑。在神殿里挂满了各种各样的女神的帽子——凤冠,凤冠帽也成了和庙会上的大蜡、香裱等一样的“经销品”,出现了许多卖凤冠帽的摊位。

[ 本帖最后由 folkman 于 2010-3-16 12:51 编辑 ]

TOP

三、吃黄梨的习俗
包家族庙会的一个特征是会上到处是卖黄梨的地摊,当地又把这次庙会叫做“黄梨会”。吃黄梨成了这次庙会的主题,几乎所有的当地人都要买两斤黄梨吃。看到一些老阿婆(老太婆)们手里提着几斤“赶会”的黄梨,说笑着回家去了。这就是他们在这次盛会上的最大收获了,或许要回去哄自己的小孙孙,或者给自己留存着吃上好几天。对于他们来说,一年中的狂欢的日子除了这次“黄梨会”之外,要等到县城的“五月十七”了。在一年一度的庙会上,他们走亲访友,看戏购物,品尝小吃,真的是过大节日见大“世面”了。

TOP

四、孩子们“刀光剑影”的世界
第一次来到庙会上,看到玲琅满目的塑料玩具,感到特别有趣。因为全是一些塑料制作的“武器”,刀、斧、剑、枪、戈等各种“武器”,应有尽有,似乎是孩子们的“教场”和“战场”。记得一个老乡给我说:“在其他地方很难找到一个像这样在节日期间卖武器的场合。”小孩们舞弄着各种式样的“武器”,好像要来十八般武艺似地。古岷州地处特殊地带,发生刀光剑影的战争在所难免,很容易和“尚武”精神联系在一起。不过,塑料制作的“武器”是时代的产物,还是和历史的关联不是太多。但是,如果提到当地人们的“剽悍”与“勇武”,还是可以有一定的瓜葛,看见出现在会场里马背上的小伙,有一种走进草原的感觉。当地的“准牧区”生活,难道是从小就要培养这种“勇武”吗?不是,这只是一种猜测而已,小孩拿“武器”玩耍地方太多了。

[ 本帖最后由 folkman 于 2010-3-16 12:39 编辑 ]

TOP

非常感谢这四个跟帖。关于“族”命名村庄的原因是明代赵土司把他的辖区全部以什么族什么族来命名,因此秦许、寺沟、麻子川等地的村落往往以族来命名。在明代始至清代,岷县境内有后土司、杨土司、赵土司等,赵土司的辖区在岷县的南部以至现在的合作自治州迭部县,其花园乡就因是当年赵土司的花园所在地而得名。
岷县二月二庙会上所卖的十八班兵器古已有之,以前全是木制品。木制品成本高、价格大、工艺难,塑料制品成本低、价格廉、工艺粗,而且又加以封山育林,塑料制品逐渐就全然取代了木料制品。
岷县二月二庙会上还有赛马活动,以前还有比武活动。现在这些活动偶然有之。

TOP

这样说来,在庙会中“尚武”精神的体现也是有合乎逻辑的。

[ 本帖最后由 folkman 于 2010-3-16 14:28 编辑 ]

TOP

前几年有很多人骑马赶会,但没有见到赛马活动。不过在庙会周围的空地上,他们也经常调试着别人的马匹,显示一下自己的骑艺。现在随着摩托车的普及,除了“荡马”(放马)的小孩骑在马背上扯着嗓门大吼几句,可能在庙会上难以见到马背上的小伙子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