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国民俗学的那一张张的脸(12)(13)(14)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回复 225# 的帖子

两年不见,甚为想念。争取都见到 啊

TOP

25、诗人张从军

作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教授,这个资深的民俗学者有着一般民俗学人没有的本领。出口成诗。他的诗歌以古体为主,讲究韵律,时有不同凡响的佳句。这本领还不算,他还有鉴定文物字画的能力,往往一眼下去就能说出确凿信息。这能力不是民俗学给他的,而来自山东大学历史系当年给他的涵养,加之毕业后分配在山东省文物局工作,就有了经常见识各地文物的机会。后来做了文物局的领导后反而产生回归书斋的强烈愿望。正当仕途伟大的时刻,他来了一个华丽转身到了高校当一名教书先生,这实在是那批学生之幸。

于是当有民俗田野调查时,总少不了邀请张从军先生同行。每见民间散落的碑帖文物遗迹,总要请他出马鉴定。总能说出后来被证实的标准答案。有时候我们以为发现了什么新奇的文物事项,他总是轻描淡写地就说出了那事项的全部来龙去脉,而且一针见血。在他看来,山东境内的各地物质文化应该都是他该熟知的。那属于他的本分。

有好几次,开会呢,手机短信响了 ,是张教授发来的即兴诗歌,看着看着就知道他正云游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中,而且知晓此刻正在做什么。我就试图和它唱和,最后只能佩服他的才分。有一次,我们一起活动,在一个圆桌会议上,他发了一首即兴诗给我,当时我换了手机,带有短信播报功能,他的短信一来就语音播报道:来自张从军先生的短信。声音很响亮,从军教授就笑着冲着对面的我说:你看你,想有点秘密都让你的手机泄露了。从此,我就灭了那个播报功能。

在他学生们眼中,他这个院长没有架子,而且学问太深无法估量。那么忙的工作他还给本科生开设了文物鉴定和字画欣赏课,据说这课程火爆极了,外系有人翻到窗台上听课。。。。。。。。。。。

[ 本帖最后由 马知遥 于 2011-10-13 13:16 编辑 ]

TOP

26、终于见到乌老了

在中国民俗学界,有几位70后80后学人,一直几乎成为传奇在圈内圈外闻名。
我和乌老本来早该相识。几年前在山大的一次讲座,本来是做好准备赶过去的,结果有课没去成。后来凡听讲者都说:令人振奋,听了乌老的课知道民俗学是多么可爱,多么值得付出。再后来有北京师范的“敬文沙龙”活动,乌老要去讲座,也早就做了准备赶去倾听,又没成行。再后来我们在河南淮阳做二月二庙会的调查,在那里进行了3天的田野考察,无意中听说乌老也要来,于是故意推迟了离开的行期,结果得到的消息是乌老不来了,直接被接到了河南另一个地方。

心里想:莫非高人总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巴啊。。。。。。。。莫非自己真的只能和江湖上的传奇擦肩而过捏。。。。。。。。。。。满肚子的疑问和满眼的物质非物质遗产陪伴了一路。

接着在一次重阳节的中央电视台节目里看到了乌老的真容。那次看电视机里那个谈笑风生的80后,简直不敢相信,比传说中的年轻精神很多。学术的驻颜术让他得到了最直接的体现。然后是通过一次学术会议得到乌老的一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看那些文章的发表日期,大多数是近几年的。思想清晰意识超前,有预见性,彻底粉碎了我对年老学者思维普遍保守的偏见。真的很佩服这样一个精神和思维如此年轻帅气的学者。

终于见到乌丙安先生是在2011年4月在人民大会堂。当许多曾经仰慕的学界大佬们冲着一个精神老人过去,纷纷用蒙古人的尊贵的拥抱来表达情意时,我认出了他:乌先生!那个银屏中的矍铄老人,那个民俗学界最精神的80后。

[ 本帖最后由 马知遥 于 2011-10-14 20:10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马知遥 于 2011-10-13 13:14 发表
25、诗人张从军

作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教授,这个资深的民俗学者有着一般民俗学人没有的本领。出口成诗。他的诗歌以古体为主,讲究韵律,时有不同凡响的佳句。这本领还不算,他还有鉴定文物字画的能力,往往一眼 ...
从军的文才,
那是罡罡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马知遥 于 2011-10-10 19:40 发表
他外表的假象和他文章的假象...
杯具袅,终于还是让马老大给识破袅,俺之所以一直躲着不敢见马老大,就是怕被他看破真相,结果还是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TOP

回复 230# 的帖子

哈哈,大侠终于隐现江湖。。。。。。。。。。。。。。以后还要继续关注

TOP

回复 229# 的帖子

施兄的才那也是苤苤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马知遥 于 2011-10-10 19:40 发表
周围人见了他,都顿时觉得空气清洁许多。...
宗迪就是中国民俗学的小清新嘛。

TOP

引用:
原帖由 马知遥 于 2011-10-14 10:09 发表
施兄的才那也是苤苤的
因为不认识这个“苤”字,专门查了一下:
● 苤
piě   ㄆㄧㄝˇ
 ◎ 〔~蓝〕二年生草本植物,茎扁球形,可食(“蓝”读轻声)。

终于知道俺跟who最有缘分了。

俺就是小沈阳啊~~~~~。
苤苤

TOP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1-10-14 16:32 发表

宗迪就是中国民俗学的小清新嘛。
横!你才是小清新,你们全家都是小清新!!!

TOP

回复 235# 的帖子

此话表达了万千东粉的心声!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回复 234# 的帖子

哈哈,这种认真负责的求知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小沈阳是谁?我只认识施兄!!

TOP

回复 235# 的帖子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这样的骂法针尖里藏喜相,真大幽默!顿时将宗迪兄本性的天真露出来了

TOP

26、终于见到乌老了

在中国民俗学界,有几位70后80后学人,一直几乎成为传奇在圈内圈外闻名。
我和乌老本来早该相识。几年前在山大的一次讲座,本来是做好准备赶过去的,结果有课没去成。后来凡听讲者都说:令人振奋,听了乌老的课知道民俗学是多么可爱,多么值得付出。再后来有北京师范的“敬文沙龙”活动,乌老要去讲座,也早就做了准备赶去倾听,又没成行。再后来我们在河南淮阳做二月二庙会的调查,在那里进行了3天的田野考察,无意中听说乌老也要来,于是故意推迟了离开的行期,结果得到的消息是乌老不来了,直接被接到了河南另一个地方。

心里想:莫非高人总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巴啊。。。。。。。。莫非自己真的只能和江湖上的传奇擦肩而过捏。。。。。。。。。。。满肚子的疑问和满眼的物质非物质遗产陪伴了一路。

接着在一次重阳节的中央电视台节目里看到了乌老的真容。那次看电视机里那个谈笑风生的80后,简直不敢相信,比传说中的年轻精神很多。学术的驻颜术让他得到了最直接的体现。然后是通过一次学术会议得到乌老的一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看那些文章的发表日期,大多数是近几年的。思想清晰意识超前,有预见性,彻底粉碎了我对年老学者思维普遍保守的偏见。真的很佩服这样一个精神和思维如此年轻帅气的学者。

终于见到乌丙安先生是在2011年4月在人民大会堂。当许多曾经仰慕的学界大佬们冲着一个精神老人过去,纷纷用蒙古人的尊贵的拥抱来表达情意时,我认出了他:乌先生!那个银屏中的矍铄老人,那个民俗学界最精神的80后。

[ 本帖最后由 马知遥 于 2011-10-14 20:10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马知遥 于 2011-10-14 20:10 发表
莫非高人总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巴啊。。。。。。。。莫非自己真的只能和江湖上的传奇擦肩而过捏。。。。。。。。。。。满肚子的疑问和满眼的物质非物质遗产陪伴了一路。..
讲个小掌故。
黑龙江原来叫“哈拉穆连”。
有一年,
乌先生到了“哈拉穆连”。
当地人民就将“哈拉穆连”改成了“黑龙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