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60 民间文学 阮彬 第三组

“圣诞节”是“基督、弥撒”的缩写。圣诞节是一个宗教节日,是耶稣诞辰的节日,又称作“耶诞节”。19世纪由国外传教士引入中国,近几年来,中国式”圣诞节“成为一个东方文化背景的民族的具有世俗和全民性质的广泛流行的节日。圣诞节作为一个宗教性的节日,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在当代中国作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的广泛流行,是西方主义性质的文化观念的直接的产物。只有把“中国化”的圣诞节放
置在一定的环境中才可以理解的。我们在善待传统文化的的同时,也不能把剧烈排斥外来节日,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的因素应当是并存的交融的。我们没有必要将那些“洋节”纳入危险的体系,去消极抵抗,我觉得只要我们能在节日中过得开心,或许这个节日就是有意义的。

TOP

我国的圣诞节并不是原汁原味的圣诞节,而是经过本土化之后的圣诞节,它从大规模传入我国到为公众广泛接受只用了短短十几年时间,并且在如今的发展中呈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发展势头,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纵观圣诞节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的是与西方不同的局面。主流活动中鲜有宗教庆祝活动,反而喜欢在圣诞消费的群体日益增长,商业活动越近圣诞越火爆。此外由于中国本身具有完整的节庆系统,圣诞节在中国也没有成为体现宗族伦理观念的节日。总的来说中国圣诞节体现出的是一种弱宗教化、强商业化、异娱乐化的特点。

TOP

回复 164# 的帖子

祭月啊,我们中秋节有这样的传统,是小孩子最喜欢的活动

TOP

《红河谷》观后感

相比较来说我更喜欢影片里的那个孩子嘎嘎,在电影的前半部分,导演将他的存在感缩得很小很小,他给我的印象就是有一双纯洁清澈的大眼睛,最后,这个孩子做了一件令人惊讶的事——将侵略者带到沼泽淹死。那时我才回忆起,这个孩子其实出现在很多镜头里,只是我们将他遗忘了,当别人用抢指着他的时候,他的眼神依旧清澈澄明,毫无畏惧。一个普普通通的孩童,都能用自己的稚嫩的双手抗击外来侵略者,表现出西藏人民对家、对国的热爱。

TOP

分享一些广西的民俗

侗族婚俗

在侗族的传统婚姻习俗中,如果女方对婚事表示同意后,即由男方下聘礼或认亲,在送去的各种礼品中有几斤片糖,象征着美满甜蜜;鱼肉、糯米、糍粑表示男方家庭年年有余粮,月月有肉食,吃穿不愁。而姑娘出嫁时要做离娘粑送给婆家,要有十二对,其意为新娘和新郎结婚后,长年十二个月生活美满,并且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因为糯米极有粘性,糯米与糍粑粘在一起很难分开,所谓“糯饭能捏成团”,因此在侗乡,糯米饭还被喻为爱情的象征,定亲、结婚礼品必须要有糯米,取其粘连不分之性能,象征新郎新娘相亲相爱,一生相随,永不分离。男女相爱后,女方也常备糯米饭献给情郎,表示自己与对方亲密无间的情感。在结婚礼品中的鱼肉须是“三牲”:一为无脚、二为双脚、三为四脚,即用鱼、鸡或鸭、猪肉,这三种必须齐全,缺一不可,寓为六畜兴旺,家道富裕。这些众多的婚礼食俗,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寓含着同样一个审美心愿,即对美好幸福婚姻的企盼和祝福。
    侗族的传统婚礼有许多极富象征意味的仪式,表达了人们对新人的美好祝愿。迎亲者提着马灯,到了新娘家,由小孩“偷”去添油,意为“添福添喜”,以示向新郎新娘表示祝福。侗族迎亲一般选在下半夜,一是忌讳在迎亲回家路上遇路人“冲了喜”;二是暗含了一对新人一生相随,走向光明的美好心愿。伞是侗家姑娘出嫁时的吉祥物,新娘出门时,新娘亲兄弟要送给她一把伞,并背新娘出自家的大门,以此表达兄妹离别之情,祝福新娘新郎婚姻美满幸福。新娘到夫家后,先跨过事先设置在房门口的扁担(扁担象征着一座新建的桥梁),过了这座“扁担桥”就意味着是这家的人了。新郎新娘进了屋,就把一颗大竹钉牢牢钉在堂屋的正柱上,表示永恒的爱情,要白头到老。新娘坐在火塘边,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念新婚吉利词,祝愿夫妻和睦,子孙满堂,兴旺富贵。新娘喝了定心茶后,请亲友吃一餐“长菜酒”,鱼、肉、青菜都是长长条的,有的鸡肠鸭肠也不剪,意思是新娘心肠好,夫妻天长地久。之后请家境富裕、有儿有女的人为新人铺床,还要一对男童女童在新床上打几个滚,祈望新娘使这家人丁兴旺,香火不断。

TOP

壮族婚俗

壮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方式有抛绣球、打木槽和对歌等。 抛绣球是壮族赶歌圩时,姑娘们手提五彩缤纷的花绣球,整齐地排队唱山歌,若见到中意的小伙子,便把绣球抛给他。小伙子接过绣球,如果对姑娘满意,就把小件礼物缠在绣球上扔回女方,恋爱就这样开始了。打木槽一般在农历年初举行,最初由青年女子以木棍来打槽,击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大家尽情地欢乐。然后由几个女子击木槽数棍后就唱山歌,接着就有许多青年男子拿着木棍,跑到木槽边来共同敲击,每敲一下,大家就唱山歌,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
广西都安棉山的壮族“三月三”中有一项特别有趣的“碰鸡蛋”的活动。在前一天晚上,青年们特意准备好十几个染红的熟蛋,忙得不亦乐乎。游戏开始时,男女双方各握一个蛋,相对而立,然后手握红蛋相互对碰。如果双方红蛋同时破裂,则被认为两人的命运相连,有缘分,便将红蛋互赠吃掉。如果只是单方面的红蛋破裂,则表示双方没有缘分,只好自己将红蛋吃掉。
            
一些壮族地区,结婚后,女子有不落夫家的习俗,结婚的当天是在新郎家举行婚礼,并在当天晚上住在夫家,但第二天新娘就得返回娘家居住。以后,只有到农忙时或节日期间才到夫家参加劳动或居住几天。这样要过两三年后,才可以长期到夫家居住下来。此外,壮族还有“招赘”的习俗,入赘的男子要换成女方姓氏,生儿育女从母姓,并可全部继承母亲的财产。

                                                                                                                              ——摘自广西民俗网

TOP

广西百色那坡县壮族婚礼

居住在广西那坡县大石山区的壮族,因为其传统服装均为自织自染的全黑色,被外界称为黑衣壮。他们的传统婚姻礼仪比较独特,结婚日前,一般要经过说媒、对生辰八字命书、订婚等程序,双方都准备好了,即选定吉日举行婚礼。结婚那天,由男方带领亲朋好友到女方家去接,一是将嫁妆带回男方家,二是将女方接过来过门。男方去接时,带有酒、肉、大米各60公斤,有的仅各36公斤,现在一般是每样41公斤。这些礼物装在有盖的箩筐里,并在箩筐上、扁担上贴有红方纸,以示吉祥。南方去到女方家后,稍作休息(如是外屯的还在女方家吃饭),才开始搬运嫁妆。过去,新娘出门前,要穿上已准备好的4件双层黑衣、2件单层黑衣,裤裙各1件,还要穿1件用“洋布”来做成的衬衣。现在有所改变了,4件双层黑衣用毛线来代替。新娘准备后,便与来女方参加婚礼的所有亲戚(包括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一起:浩浩荡荡地到男方家去。家里不再摆酒席,而只留一两个人在家看家就行了。在姑娘出门时,其兄、父不能看其出门。同时,出门后,新娘不得往回看,更不能往回走,意为从今以后就要在夫家平平安安地过一生,不再返回娘家,否则意味着出门以后又返回不详之预兆。

新娘到了男方家,过门是关键。过门时,燃放鞭炮。过了门,新娘就直接到新房(洞房)里去,有几个未婚的女青年朋友陪着,不出洞房让人家看到,连吃饭的饭菜也由人拿到洞房里去吃,以示害羞。

对送进来的饭菜新娘只能象征地吃一点,吃完后之后,当晚便回娘家。

而从女方家去的其他亲戚则要在男方家过夜并将得用4餐——晚餐、早点、午餐、下午餐。女的可以打包,男的一般不打包。到了下午餐,也比较简单,但一般要上猪头肉。本地黑衣壮人认为,到了上猪头那餐,吃完了就可以走了,所以猪头就成了一个暗号——客人吃完便可以走到暗号。

吃完最后餐,就开始“闹酒”,男方家的亲戚各显“神通”,用水壶装酒,有的用瓶装酒,在女方家亲戚回去的路上,等着“亲家”。通过路上敬酒,朋友、亲戚、新认识的亲戚(家)之间互相得到交流,互相得到了解。

在黑衣壮地区,男女方通知亲戚参加婚礼的形式,一般是用口头通知的。

结婚那天,男方家所在的村屯十分热闹,也是男女青年交流的大好时机。因为从女方家去的人中,有许多女青年,而且也会有几个山歌“歌手”,那几名歌手去到的那天晚上,村上会歌的男青年就来“求歌”,唱歌有的延续到第二天早上,好不热闹。“歌手”第二天下午离开的时候,男方家还特地送给她们每人一份“厚礼”——一份生肉、一份熟菜。

黑衣壮新婚之妇部分尚保留“不落夫家”、 “早婚晚育”的习俗,即举行婚礼后,新娘即回娘家,以后逢年过节或农忙季节,由夫家父母或小姑等派人来请,才往夫家小住三五天。过后又回娘家。直到妊娠,生育孩子,才到夫家定居。这时才是真正的夫家人。它反映的是原始社会对偶时期从妻居婚制的一种遗风,是壮族社会从古代流传下来的特殊的婚礼文化现象。

                                                                                                           ——广西民俗文化网

TOP

为了演这个啥女鬼,摘掉了眼镜,我的淑女形象全毁了啊!!还要扮孕妇,瞬间就成孕妇了,不过看起来还不错

TOP

马上就快过年了,大家有没有对年有木有感到很好奇呢

马上就快过年了,大家有没有对年有木有感到很好奇呢

TOP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

  【卷七】【禾部】秊

  谷孰也。从禾千声。《春秋传》曰:“大有秊。”奴颠切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谷孰也。尔雅曰。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年者,取禾一孰也。从禾。千声。奴顚切。古音在十二部。春秋传曰。大有年。宣十六年经文。谷梁传曰。五谷皆孰为有年。五谷皆大孰为大有年

TOP

古时候所谓的“年成”指的就是这个。因此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TOP

荆州民间在这一季节,大都有冬至、腊八、小年、除夕等传统节俗。拿冬至来说,和北方农村不同是,荆楚大地的人们,往往会在这天开始淘洗糯米,磨浆沥干,制成"沉(读去声)浆",然后用糖、或肉制成馅,包成团,先是祭祖、祭灶,然后阂家团聚,共同分享,还可馈赠亲朋好友。又如农历腊月二十四,俗谓"小年",又称为"小过年"、"小除夕",是荆州民间很看重的一个年节。民谚云:"腊月二十四,家家小团圆"。是日,"吃坏吃好,一人不少;有吃无吃,团圆一席",一家人必须在一起吃团圆饭。 年23晚上,在灶神前插上清香3根,糖果20余颗,水果3两只,贿赂一下关系全家吉祥的老灶神;
  年26、27,一般要杀猪,再打些年货;
  年28、29,就要家家户户打扫清洁卫生了,所有的旮旮旯旯都得好好清洁一次;再酿一些豆腐;

  年30,早上杀鸡,富有的杀了7、8只,穷人也会杀上1、2只;快12点的时候,同宗的几户人家便集中在祠堂里,摆上鸡、鱼、猪尾巴(年底吃尾巴)等玩意,开始一年里最大规模、最隆重的祭祖活动,还要请文化人念几十年不变的祭文,其内容无非是什么“求学者早入功门、求福者福如东海、求财者财源广进、求寿者寿比南山”之类的美好愿望,祭完先人,就正式开始过年啦!

  年30晚上,吃团年饭,孩子最开心的时刻也要到了,因为父母吃完饭一般会发压岁钱,记得光棍那时领到的一般是5元(15年前),然后放烟花,磕瓜子,到了午夜12点的时候,便会放上长长的一挂鞭炮,关闭院子的大门,美其名曰“封财门”,“财门”一封,自然不能轻易开启;

  年初一,早早起床,洗漱完毕,整个院子的人集合,再在祖宗灵前烧上3支香,然后依次点燃长长的鞭炮,鞭炮一般能燃放10余分钟,(越富有的人家,鞭炮的响声会越持久,长的达半个小时,会在长长的竹竿上绕得密密匝匝的)同时开启除夕夜封掉的“财门”,放完鞭炮,参与者互贺新年,然后回屋吃饭……

TOP

荆州、沙市一带,第一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

荆州民间是最看重过年的,其习俗也多。民谚云:"过年为大","有三十过年,无三十也过年","叫花子也有三天年"。自除夕到年初一,各地男女老少穿戴一新,喜笑颜开,参加丰富多彩的大年拜贺活动,出现了以迎春纳福为主题的各种风俗习尚。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与之全国各地相比,荆州民间过年的习俗,既有"大同",亦有"小异",小异之处则存在不同形式的楚文化内涵。如"开门礼俗"的内容就有开门炮、出行、拜年、拜年酒、贴春联、贴年画等。如"玩春景"的活动形式就包括玩龙灯、舞狮子、采莲船。荆州民间在元宵节张灯观灯,可谓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就有了灯事活动,隋、唐、五代到汉代,出现了各种制作精巧、独具匠心的花灯,其中镂刻金箔的"鱼形灯"最引人注目。

拿冬至来说,和北方农村不同是,荆楚大地的人们,往往会在这天开始淘洗糯米,磨浆沥干,制成"沉(读去声)浆",然后用糖、或肉制成馅,包成团,先是祭祖、祭灶,然后阂家团聚,共同分享,还可馈赠亲朋好友。又如农历腊月二十四,俗谓"小年",又称为"小过年"、"小除夕",是荆州民间很看重的一个年节。民谚云:"腊月二十四,家家小团圆"。是日,"吃坏吃好,一人不少;有吃无吃,团圆一席",一家人必须在一起吃团圆饭。

小年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蒸花馍(19张)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TOP

  武汉过年习俗
  除夕:
  男人:这天要把水缸挑满,保证3天有水用,这叫“福水长流,子孙富足”(有自来水后,该习俗无形废止)。然后要收拾屋子,换春联,贴门神。黄昏时开始祭社,过小年(腊月二十四)时请灶神 “上天言好事”,除夕时灶神已回来,欢迎他“下地降吉祥”。
  女人:不管多忙,到这天一定要做好全家人的新鞋,这叫“过年穿新鞋(Hai), 喜事一起来”。然后要将牲畜喂饱,嘱咐狗不要乱吠,以免吓跑财神。
  年饭:先放鞭驱邪,天亮前吃年饭,“越吃越亮”,吃时鱼不能动筷,要“年年有鱼(余)”。其间长辈给晚辈“压祟”钱(今之压岁钱其实是讹传)。
  守岁:年饭后全家围炉喝茶聊天,据说这天如果午夜前入睡,鬼魂就会附体。守岁时家里灯都要亮着,午夜一过,家家鞭炮齐鸣(武汉1994年开始禁鞭)。
  初一:
  听动静:五更时鸟雀鸣叫则主丰年,群狗乱吠则主乱象。
  观天色:风宜北,谚曰“北风吹到南,无钱也去担,南北吹到北(Be),有钱也没得”。
  出方:初一起来,衣冠整齐,以酒酹地,拜天地家神,年幼拜尊长,然后燃鞭出门,向喜神方拜,称为“出方”。
  头三天:
  接年饭:头三天不能煮生米,要吃过年时吃剩的饭菜,企盼“有吃有剩”。后来演变为家家煮面条、豆丝、糍粑当顿。不能向外泼水,也不能扫地,以免走了“财喜”。
  拜年:初一拜父族,初二拜母族,初三拜妻族,否则就是“欺祖灭伦,宠妻灭母”。初三以后拜亲友要先拜那些比自己有钱有势的,这叫“人往高处走”,否则便一年走下坡路。
  送年:初三后可继续拜年,但要开始焚香敬神了,各寺僧侣出来沿家收年饭,施主们都不吝啬,谓之“越把越有,富贵长久”。
  春节期间,武汉娱乐很多,有跳狮、杂技、朝山进香等等。建国以后这其中拜年的习俗仍在延续,但形式已有很大变化,初一、二、三仍是拜父母、岳父母、邀亲友聚餐,或带孩子逛公园。近三五年才开始去酒楼订年饭、外出旅游等。
  武汉风俗-煨汤待客
  许多地方卖猪肉,都是连骨头带肉一起卖,买肉的人不愿要骨头,找熟人买,尽量少搭点骨头。武汉人买肉不一样,喜欢要骨头,特别是排骨,争相购买。排骨供应少时,人们起早床去耐心排队等候,或者找熟人,想方设法买排骨。因为武汉人讲究煨排骨汤待客。如果贵客来了没有排骨汤,那是很失礼的,好像降低了待客的规格,对客人不够热诚,大方。作客的也会觉得没有受到盛情的招待。 地道的武汉人煨汤待客,并不只是把排骨汤当做席上的一道菜,而是在吃饭之前,先给客人盛一大碗,让客人吃肉喝汤。客人酒足饭饱之后;热情的主人还要劝客人再喝一碗汤。外地人开玩笑说:武汉人"奸"得很,客人去了,光用汤也把你灌饱了。多来个把客人,只消往沙吊子(煨汤的器具)里添瓢水就行了。
  武汉人喜欢喝排骨汤,除了待客,人们也常煨汤改善生活,或为病人、产妇补养身体。
  武汉风俗-除夕凌晨吃年饭
  我国人民十分注重旧历除夕的全家团聚,这一天要吃年饭,也叫团年饭,全国各地皆然。吃年饭的时间,一般在晚上,也有在中午的,但武汉的一些人家却安排在除夕的凌晨。
  这些人家从旧历腊月二十四日"过小年"起,就忙着办年货,忙到腊月二十九日进人高潮。这一天,所有该炖、该煮、该炒、该炸、该蒸的菜肴,都要制成半成品,并把年饭要吃的菜看准备好。每样菜都象征一个好兆头,如一个熟猪头代表福,大块熟猪肉代表禄,用笋丝、千丝、粉丝、胡萝十丝加上黄花、木耳、香菌、芹菜等一起炒成的素什锦代表寿,用肉丸、鱼丸、豆腐丸象征"三元及第"(武汉人"丸"字发音为"元"),用油炸全鱼象征"年年有余。等。烹制好这些菜看,已是深夜时分。讲迷信的人就?quot;转钟"(武汉土话,指时钟转为零点,以后供神祭祖,然后吃年饭。全家老少,欢聚一堂,边吃过谈,欢声笑语,持续几个小时,一直闹到东方发自,天明大亮。这也是个彩头,叫做越吃越亮。预示着来年大吉大利。
  为了使这顿年饭吃得欢乐,开始拿碗筷时要注意,掌上桌的碗筷只能多,不能少。如果每人都分得了碗筷,还有剩余的,那就意味着来年要添人进口;如果缺碗少筷,就会结这顿年饭罩上阴影,因为讲迷信的老人认为这预示着他们在来年将面对不幸。

TOP

广西春节习俗

除夕压年饭

  除夕这一天,要多煮米饭,俗称 “压年饭”,它预示着来年五谷丰登,米食充足。
新年挑水好运多

  而大年初一则是壮族最隆重的节日,因为这一天的活动是最丰富的。大年初一天刚亮,家家户户的大姑娘、小媳妇都要挑着水桶,拿着三柱香火,唱着歌,去河边挑水,到了河边或者取水处,先把香插好,用红纸包好的钱币作“利市”往水里投放,在挑新水时,还要捡几块与家畜相像的石头回家,回到家里,就把这些石头放进猪圈、牛栏,祈求六畜兴旺。挑回新年的头一担新水,这一天壮族人是绝对不喝去年存水的,因为他们相信大年初一的水最纯净、最吉利,可以给一家人带来整年的好运气。

  将挑来的新水放入红糖、生姜、竹叶煮新年茶给全家喝。壮家女要喝伶俐水,就是在汲新水之前,争着喝由村中公认的“伶俐嫂”捧给大家的清水,她们相信这样便可更加聪明伶俐,待嫁姑娘更是借此机会补求在新的一年里找到如意郎君。据说喝了伶俐水,小孩会变得聪明伶俐;姑娘会嗓子清甜;老人会祛病长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