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田野”永远五彩斑斓
来源:文化传播网
今年6月,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把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确定了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7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为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政策保障。
会议的召开,政策的出台,体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一向重视,必将促进各地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建设工作不断深化。伴随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逐渐成为媒体及社会乃至国际人士关注的热点。
世界看见“中国田野”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国56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和文化,丰富的文化多样性造就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呢?
7月27日至31日,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大会在云南昆明召开。云南是我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文化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也是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最好的省份之一。会议期间,4000余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观民族展览,行走云南村寨,参加田野学术考察,一路走来,他们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绚烂与悠久历史慨叹不已,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实效赞誉有加。
“所有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服饰,它们真的非常好看,做工极为细致,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现给我们。这是中国的文化遗产,这里展示的一切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令我心醉。”印度兰契大学教授辛格在看完“多彩中华——中国的少数民族展”后兴奋地说。
在学术考察点石林县大糯黑村,撒尼妇女张琼芬一边展示撒尼刺绣工艺,一边介绍着其为家庭带来的经济效益。她家中陈列的各类撒尼刺绣品,让各国专家学者爱不释手。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郝时远在大会上提出“中国田野”概念,得到与会学者的认可。他指出,在此次大会之后,中国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掘,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将进一步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此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及音乐人朱哲琴共同发起的“世界看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亲善行动” ,于今年6月在北京正式启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马和励说,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要使民族文化得到顺利传承,必须对这些文化进行发掘和推广,从而使其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发扬传播,这对于世界文化的不断更新、保持活力同样重要。
积极应对发展中的问题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成绩突出,但是面临的挑战也很多。
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明冲击,变得越来越边缘化;一些年轻人不愿意去学传统的技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
以语言为例。云南省民族文化专家拉他咪·达石和法国语言学家阿莱克斯·米可联合进行的研究显示,丽江市泸沽湖畔越来越多的摩梭年轻人放弃了对原有民族语言的传承。因其语言没有文字,靠口耳相传,摩梭语可能消失,而语言文字往往是文化艺术的载体,语言的消失意味着文化的永久失传。
为了保护和抢救濒危语言,中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组织民族语言专家深入调查,记录保存濒危语言的文字、声像资料,尽量延缓它们的流失。除记录外,政府还在教学上为保护和抢救濒危语言文字创造有利条件。据了解,中国中小学校已有1万多所实行民汉双语教学, 21个民族的29种文字有了教学上的传承。
在云南丽江,古城区所有小学都开展了双语教育,部分纳西族新生代又重新掌握了东巴语,使东巴文成功“复活”。尽管“复活”的语言依然有限,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消失”。
近日,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丹珠昂奔接受中国政府网采访,就网友关心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保护与建设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丹珠昂奔说,当前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所面临的问题,表现在这样几方面:文化设施相对落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比较薄弱;文化机构不够健全;人才相对匮乏;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强;文化遗产损毁、流失、失传现象比较突出等。
对此,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11项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政策措施,从各个层面为繁荣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提出可行性建议。
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工作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投入到这项事业中来,这必将有力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