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长江大学民间文学教学平台

回复 144# 的帖子

好好参与调查,你会学到很多。对于社会实践、学生素质很有帮助
走进另一个新的世界,开始一个新的征程。

TOP

大家貌似很有精力啊,不管是CTRL+C 和CTRL+V,还是自己的都是有益的,毕竟你关注过
走进另一个新的世界,开始一个新的征程。

TOP

民间俗语组讲义

因为把东西发到老师的QQ邮箱···所以才晚发····请查收··············韩竞瑶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内容准备较充分,知识点较完整。
俗语理论一节,漏掉了谜语。请加上去。
我们现在的学习,由于重书面传承,口头语言中的明珠-----俗语,常难为学生所学,于是,历千百年创作和传承的富于智慧、知识、经验、教训、审美、理想、想像、情感的短句、名言和警语,在我们的母语系统中被大量闲置而枯萎。尽管当代的乡村与老人中还有习用,但在青年人和学生中却少有运用者,这可能就是我们不得不感到愧疚与紧迫的任务了!
宜昌青林寺谜语及其传承,可视为一个特例,我们的传统,如何从早期的语境中转入当代文化之中来发展,正是我们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爱我所爱,美人之美

TOP

回复 146# 的帖子

是的,都必须参与。
爱我所爱,美人之美

TOP

回复 147# 的帖子

其他史诗的,如希腊史诗的,应可找到。
爱我所爱,美人之美

TOP

回复“传说张居正团队”队长祥波的帖子

谢谢祥波同学的观感!
问课教学是基于民俗学课程改革所作出的一种大胆尝试,其着力点有四:

一是促使学生由“得嗟来之食”改为“自食其力”;
二是培育学生的乡土情怀,将家乡民间文学和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与推介作为课程学习的基本材料;
三是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调查使民俗学知识获得完整性;
四是提升网络专业资源利用率与网络生存能力。

网络除了互动,其实更是一个强大的资源平台,我们已经是一只变形的蜘蛛,学会寻找与学会创造,就是网络生存的基本能力。更何况,我们已经发现和建设了一批专业资源平台,从个人,到圈子,到国家,都在打造网络资源平台,我们的参与就是一种贡献,我们的利用就是一种能力培养!

我不同意百度复制说,这是一个曲解,也是没有充分理解家乡材料的生活性与鲜活性、情感性与渴求性的关系,我们的课程,是立足于家乡民俗学来说的,我们如果只是复制,那只能算是第九等网民了!
希望张居正传说调查组做出极好的成绩来!

建议:

    当下,先有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后有熊召政的《张居正》小说获得茅盾文学奖,再有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张居正》,作为伟大首辅张居正的故乡,我们去调查他的传说,他的历史,他的故址,他的传统,然后作出记录,作出访谈,拍出图片,写出调查报告,拍成电视短片,我想给你们的组取一个很好听的名字:《传说张居正》,你们组提出要求,需延长时间交报告,我完全支持,延长一个学期,把你们这个组取名为“传说张居正团队”,可以吸收新闻社的同学加入,然后做一个调查方案,以中山大学国家精品课程《人类学田野调查实习》为基础,结合传说学知识,一定可以做出优秀的成绩出来!:victory
:

[ 本帖最后由 太阳鸟 于 2010-5-21 11:52 编辑 ]
爱我所爱,美人之美

TOP

我们组写希腊史诗的电影和传承

TOP

民间说唱与民间诗歌

1.民间说唱
2.民间诗歌
3.家乡说唱艺术:黄冈善书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善书又称劝善书,其名盖取自《太上感应篇》“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意。此名出现,当在南宋以降,而劝善书的历史还要远早于此。历史上的劝善书都是一些专门宣传旧式伦理道德、劝人弃恶从善的小册子。这类书籍儒释道三教都有,而以道教劝善专书出现的时间较早,影响较大,数量较多。从内容方面来看,现存道经中数《赤松子中戒经》最早以劝善为专题行文。
  后善书演变称为一种地方剧种,是一种说唱结合的曲艺曲种。自清乾隆年间形成曲艺形式以来,已有260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湖北中部地区的汉川、汉阳等县和武昌、汉口城镇一带,其中以汉川县最为盛行。故又称为“汉川善书”,也称“未开言”。抗日战争时期,汉川艺人将它传入四川重庆、万县等地。善书起源于清顺治年间的“宣讲圣谕”。“宣讲圣谕”说唱的是宣扬封建伦常的故事。至光绪年间,“宣讲圣谕”就被“十全大善”所代替,具体提出了孝敬父母、和睦乡里、设义学、设义渡、施茶水、恤孤贫等十大善行,以提倡正直善良、勤劳俭朴,反对奸盗邪恶、伤天害理为说唱内容。从此称为“宣讲善书”、“说善书”,后来简称“善书”。  早期善书只在元宵节和中秋节说唱,后来逐渐成为经常性活动。20世纪30年代,汉川善书艺人进入武汉城镇说唱,1936年在汉口成立“宣讲、评书联合公会”,入会的汉川善书艺人有50多人。至此,善书进入全盛时期。
  善书通常以一人主讲、多人应答的形式演出。形式有问有答,说唱结合。曲词分为“说词”、“宣词”、“答词” 3种。答词在善书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答词的演员,既是“包袱”的制造者,又是“包袱”的揭示者,一句话,一个动作,往往逗得听众哄堂大笑。善书的说唱艺术要求演员做到“舌生花,口生香,脸生采,目生光”。有人以“正派、雅致、细腻、动听、感人”来概括它的艺术特色。善书的唱腔以“宣腔”为主,与汉川早期流行的“独鼓书”唱腔有密切的关系,具有深沉委婉、灵活多变等特点,在主曲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他唱腔有“丫腔”、“梭罗腔”、“流浪腔”、“哀思腔”等10余种,分别表现喜怒哀乐等不同情绪,各有特色。演员说唱时,只拿一块醒木和折扇或手帕,没有乐器伴奏,是一种徒歌形式。善书的曲目称为“案传”。据艺人解释,采用旧时官府判案的材料和宣讲的材料,称为“案”;用民间传说故事编写的宣讲材料,称为“传”。传统的案传有300种左右,较有代表性的为《窦娥冤》、《乌金记》、《蜜蜂记》、《生死牌》、《四下河南》、《一江血》等。
  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阅读:1.唐大潮.劝善书注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92.汉川新闻网开放分类:曲艺,地方剧,剧种,汉川“善书”

TOP

民俗组论文

校园“课桌文化”论文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回复 154# 的帖子

老师,我组的“课桌文化”调查论文已发至161#,请查收···
俗语组(发)
韩竞瑶

TOP

老河口丧葬民俗

   旧时丧葬礼仪之繁简,因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而异。父母死,子女有在外地者必回家奔丧。人死后即移尸地上,尸体入棺谓之“大殓”,富家除装饰品外另放入随葬品。亡母,大殓时必请娘家人到场亲视入殓,以免挑剔,俗语“父死好葬,母死难葬”即是此意。子女披麻戴孝,举行“点主”、“家祭”。亲友往吊皆赠一条孝布系于腰间。婿家全猪全羊设祭,虽贫家亦备猪头、猪蹄、供享、火纸,俗称“烧头蹄纸”。三日后出殡,途中常有至亲好友设“路祭”。葬后三日,亲属到坟前培土“圆坟”,每隔七日为一期,到坟前烧纸,直到七期。葬地先请风水先生看地、点穴,贫民多葬于“义地”内。各商帮会馆均置有“义地”为本帮人死后葬埋之处。建国后仍沿用土葬,废除了迷信仪式,提倡“深埋薄葬”,改孝服为佩黑纱,亲友往吊改献花圈。60年代开始推行火葬,现已普及。

TOP

今天的讲课还不错哦,使我意识到对家乡还不够了解,回家后要去看看。

TOP

看了各个同学家乡的文化,真是受益匪浅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