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长江大学非遗社团2009年会直播平台~~

回复 150# 的帖子

阳光学长可是经验丰富哦!!!

TOP

男儿身、女儿心,最是难得。

TOP


23日晚9:00召开“非遗”社第五次干部会议
非遗社23名干部及文理学院“非遗”协会贤锋、晓燕两副会长与会
(太阳鸟发信息预祝会议取得成功)
会议对年会的相关工作进行了更细致的分工安排:
1、干部负责制——1个干部负责通知5个会员(不以短信方式通知。面对面通知到每一个会员,准确传达年会精神,确定会员是否与会,以作好与会人员统计。动员会员都参与网上论坛讨论,所有与会会员都必须到论坛上报到!为年会的顺利开展献计献策!)
总负责人:秘书处王一然26号初步确定所有与会会员名单。

2、组长负责制——讨论组
负责人:胡立群、马倩、 阳光、付琪、朱贤峰、王晓燕
       杨纯、 赵尘国、
针对讨论组的四个主题在论坛上发起新话题,并于30号统计完论坛上精彩的讨论帖,讨论组备案!详细记录年会会场讨论内容。
3、个人负责制——发言人资料上传:刘慧、付琪、马倩已上传完发言稿
                              苏长鸿、周倩、李春阳、罗文娇、王晓燕等还未上传
4、接待组安排:迎接嘉宾——李玲玲、刘明军
              负责嘉宾、会员签到——张维维、李涛、文理学院(两个负责签到表、一个负责递送会议纪念袋)
5、年会会场布置:(彩带、汽球、“非遗”文化墙布置等具有节日气氛的物品)
谭柳王魁、杨芸伊、刘宋文负责买好相关物品(27号购物完毕,31号上午布置会场)
6、年会采购:李玲玲、张维维、谢帅(瓜果类)(27号购物完毕)
7、前期宣传组——刘宋文、罗文娇、杨先聪、刘明军)、孙静
        (宣传板两块、10分钟活动宣传片)(27号完毕)
8、会场倒茶水:裴彪、周琴文、
9、嘉宾发言文字记录——(秘书处)王一然、黄梅、谢帅、刘海韵
10、会场拍摄:周耀、谭柳王魁
11、新闻报道:记者站田丰、社联新闻部史俊婷、
9、邀请嘉宾:孙老师(负责校外嘉宾)、刘慧(院内领导嘉宾及兄弟社团代表)、苏长鸿(校团委、社团联嘉宾)(28号邀请完毕)


[ 本帖最后由 刘慧 于 2009-12-25 22:46 编辑 ]

TOP

刘会长辛苦了

TOP

感谢总版主的支持,热烈热烈欢迎主版主的到来!

TOP

我们连续三天不断刷新论坛记录,最高日245 今天230了,争取今天搞到260 啊……狂灌水

TOP

加油!!!!!搞到270!!!!
童鞋们冲啊啊啊啊啊啊啊

TOP

周末工作计划,明天去林爷爷家,还剪纸作品,还要去邀请几位老师,还要去李老师家做一次调查,后天整理左右课题论文,下周基本走入复习阶段,但是年会的相关事宜必须先搞定,我们只有挑灯夜战了

TOP

还有半个小时,我要抓紧时间

TOP

今天只收到谭柳的论文,其他6位同学的论文还没有,大家务必在明天之内发给我;必须用附件形式发,不要让我在论坛上帮你们找,你们给我的应该是最终定稿

TOP

纸烙画类工艺杰出传承人王华林的调查与研究
                          
作者:谭柳王魁

一、工艺简述
(一)原理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现称“火笔画”、“烫画”等,即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烙画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在木板、树皮、葫芦等木质材料上,以烧烙痕迹代替笔墨,运用勾、皴、染、烟熏、火烤等技法,使材料表面产生深浅不同的层次变化。烙画的色彩呈深、浅褐色乃至黑色,渐变之中就产生了立体感,具有一定地浮雕效果,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既能保持中国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二)工具
在古代,烙画艺人以铁针为工具,在油灯上炙烤进行烙绘,主要作为筷子、尺子、木梳等小件日用品上的装饰,原始而简单。
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制作工艺和工具不断改革,由“油灯烙”改为“电烙”、乃至“激光烙”,将单一的烙针或烙铁改为大、中、小型号的专用电烙笔,比较先进的电烙笔可以随意调温、配有多种特制笔头,从而使这一古老的创作方式具备了前所未有的表现能力。
电烙笔的笔头分为直的和弯曲的两中类型。直的笔尖像圆珠笔,主要用于葫芦烙画,勾画点染;弯曲的笔尖呈扁平状,在三分之二处90度弯曲,笔尖圆而尖,像使用中的毛笔,主要用于纸烙画,可以产生水墨画晕染的效果。
(三)材料
烙画一般采用木质材料,如竹木、树皮、葫芦等。随着技艺演进和工具革新,烙画的材料也日渐丰富,丝绢、宣纸、棉布等材质也被烙画艺人大胆采用,纸烙画应运而生。
(四)技法
纸烙画应是“火与纸相容”的艺术,艺术人不但要有绘画的功底,还必须要有烙烫的技巧,稍有不慎,“力透纸背”就会烫出洞来,因此,纸烙画的艺术主要在于对温度、速度和力度的把握。
用电烙铁在纸上烙画,电烙铁的温度把握在185℃~200℃之间,可以用调压器调控温度,技艺熟稔之后可以凭感觉;二是速度,也就是运“笔”的快慢,淡笔线条,烙烫的速度要快,应一笔带过,若需深色,则运“笔”慢,让纸充分的碳化,但是要慢中求稳,不能把纸烫穿;其三是力度,也就是下“笔”的轻重,力的刚柔,一幅画中哪些笔画、哪处部位用力要重,哪些地方需“点到为止”都很有讲究,切忌“力透纸背”,透背伤纸,画就报废了。
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烙画无法修改,讲究一次成形,从落笔到收笔要求一气呵成。也可以先打底稿,但也只是大致构图,不能勾画太细,没有成竹在胸,是没办法做到形神兼备的。
纸烙画与中国画有很多相通之处,中国画有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纸烙画也有勾、皴、染、烟熏、火烤等技法。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曰:“运墨而五色具。”五色,即焦、浓、重、淡、清,而每一种墨色又有干、湿、浓、淡的变化。烙绘技法也发展出润色、烫刻、细描和烘晕、渲染等技巧,在纸上演变出深浅、浓淡、虚实的变化。
(五)题材
题材广泛,多为传统的山水、花鸟、鱼虫、人物、书法等。现代又在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加入了现代元素,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二、王华林生平与从艺经历(1200)
王华林,男,1950年10月10日出生于湖北天门竟陵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父在天门市教育局任职,母亲是教师。家里书报杂志较多,兄妹三人的启蒙教育都较好。1957年上小学,1966年读初二时因文革中断学业,待业在家。上学期间喜爱画国画,尤其喜欢用铅笔临摹报刊杂志上的插图,像《儿童时代》、《少年文艺》等,常常被老师安排办黑板报、画插画,在此期间学会了填色。
1969年王华林的父亲被打倒,下放到五七干校管制劳动。初中未毕业的王华林也下乡到天门扬场公社,在生产队里经常为当时的政治活动画毛泽东头像,写标语等,画画的才能也得到了很大的发挥。由于主要任务是画画,不用去劳动,所以他有充足的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学了油画。到1976年文革结束后被招工,由于父亲的政治问题,没能通过郑州铁路局武汉分局的招工,遂到沙市磁性材料场工作。1982年经人介绍与沙市三纺职工关红玉结婚,婚后生有一子。在工厂的工作主要是做保管员,业余时间除了画画外,还喜欢做泥塑、陶艺。
1989年因工厂效益较差和身体原因,王华林转入劳保,随后到沙市川祖宫茶楼从事果蔬雕刻。在一次嬉闹打赌中萌发了在鸡蛋壳上雕刻作画的创意,并且成功的雕刻了第一个素蛋雕作品——梅花。此后一直潜心做素蛋雕,有系列作品《水浒108将》(110枚)《一代伟人》(20枚)《金陵十二钗》(12枚)《喜迎奥运》(5枚),还有山水、花鸟、人物等,累积多达几百枚。被人模仿后便就此封刀。两年后又做了一段时间的装潢。由于身体原因,1993年后一直赋闲在家,专门从事工艺创作。
1999年到2001年,王华林的精力主要集中于烙画,最初是在夹板上烙,做成多幅系列的的小条幅。有《金陵十二钗》、《荷》、《鸡》、《梅兰竹菊》等。后来发现有人做,不愿意雷同就挑战高难度的,在纸和布上烙画。创作了《牧归图》、《河西》、《松鹰》、《枇杷》、《风物总是家乡好》、《驰》等优秀作品,成就颇丰。不幸的是大量的作品被人骗走,分文未得。受到这个打击之后,喜欢标新立异的王华林放弃了做了3年的纸烙画,转身又独创了葫芦生成雕刻和合金浮塑,从2004年至今,一直都致力于这两种工艺,创作出了数百幅精美的作品。葫芦生成雕刻的作品多为龙凤和人物,浮塑有水浒系列、红楼系列、梅兰竹菊系列等,件件堪称精品。

三、王华林访谈录(1000)
(一)生活状况
问:您一直从事工艺创作,家里的经济收入全靠妻子,那您的创作经费来自哪里呢?
答:这些年来,我都没挣什么钱,买材料的钱也是她给的。很多材料都是废物利用,比如说夹板,都是收集的装修剩余边角料。儿子大学毕业后工作了,也时常给些赞助。
问:经济上的不宽裕对您的创作有压力吗?
答:当然有,尤其是面对妻子和儿子。但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会坚持我的创作。条件虽然艰苦,但我的生命和热情全部倾注于此。我对生活的要求不高,有吃有穿够用就行。就算你有很多钱,一天也只能吃一天的饭,不能把十天的饭吃完。
(二)创作原则
问:您的技艺多种多样,堪称“千面圣手”,您怎么得出这一成就的呢?
答:所谓工艺创作,重点在于创作。我们不能一味的吃老祖宗留下的这碗饭,把老祖宗的兜掏空了,那不就走到头了么。我喜欢创造出别人没有的东西,至少的我周围没有的。而且各种艺术是相通的,比如国画和纸烙画,泥塑和浮塑。艺术没有一定之规,你可以随你喜欢的样子去做,可以说它是千变万化的,但最根本的是要它好看,有艺术价值。
问:您在创作中坚持的原则是什么呢?
答:“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别人嚼过的馍不甜,我要做我自己的,模仿别人是不会有出路的,齐白石只有一个,徐悲鸿也只有一个,只有自己的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不然,你永远只是一个模仿者,成不了大气候。别人有的我也会,但是我会的别人不一定会,我永远要比别人多一点。
(三)创作经历
问:您走上工艺创作的动机是什么呢?
答:兴趣!庄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我喜欢工艺创作,如果我只是看别人创作,那我就得不到其中的真正乐趣,只有自己深入其中,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艺术创作是孤独的寂寞的,没有兴趣是没办法忍受其中的辛酸坚持走下去的。
问:从事素蛋雕有什么渊源呢?
答:我在川祖宫做果蔬雕刻的时候,闲暇中和同事闲聊,他说:“你雕工那么厉害,要是你能在鸡蛋壳上雕刻出东西,我就请你喝酒。”我觉得这个比较有创意,虽然难度很大,但是我想试试。工具试了不下十余种,最后还是成功的在蛋壳上雕刻了一树梅花。后来就一发不可收拾,爱上了这门艺术,家里也开始天天吃鸡蛋……
问:您在素蛋雕上已经做出来那么多的成果,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发展,可是您为什么选择封刀呢?
答:我不喜欢模仿别人,我也不喜欢别人模仿我。素蛋雕是我潜心创作出来的,我喜欢我就做,这样创作出的作品就有意义,有价值。但是有别人模仿了一起做就没意思了,我要做独一无二的。而且,艺术需要创新,满足于现状只能走向灭亡。
(四)个人心态
问:您自称“苦行生人”,有什么含义呢?
答:屈原不是有句话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一直在工艺创作这条路上上下求索,尽管艰难,但是我从未放弃,连动摇都不曾有过。这一生,我愿意付诸于此,无怨无悔。
问:您的艺术作品成百上千,技术炉火纯青,可是没有给您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您觉得值吗?
答:在经济上没有值与不值的问题,艺术是不能用钱来衡量的。虽然在最困难的时候,妻子征得我的同意把部分作品换成钱补贴家用,但是价高了别人买不起,价低了自己心疼,只好作罢。我虽然过着清贫的日子,但是我的精神是富裕的。这一辈子我没有浪费,我创作的这么多作品,会让后人记得这个世界曾经还有这样的一个人存在过,曾经创作了这些作品,我想这就值了。
问:您不但没有卖作品,连各种比赛都很少参加,这是为什么呢?
答:原因有三:主要原因是我不想要这个名,我搞艺术创作不是为了去求什么名得什么利,我的出发点是自己喜欢做,与名利无关,艺术是无价的,一旦沾染了铜臭味,就不单纯了。其次是经济问题,我只有一百多块的工资,妻子四百多,而且一般参加一个比赛光报名费就要一两百,这是半个月的生活费啊,我花费不起。三是社会上很多比赛都不正规,给钱就给奖,没多大意思。
(五)家人态度
问:您的妻子对您的创作持什么态度呢?
答:大体上还是支持的吧,把家务料理的好好的,儿子也不用我操心,还帮我收集工艺材料,鸡蛋都是她去超市挑选的。虽然有时候会抱怨我玩了一辈子,跟我过了一辈子的苦日子,但是看着我辛苦做出来的工艺品,她还是蛮开心的,而且很会鉴定作品的好坏。
问:您的儿子有没有传承您的手艺呢?
答:没有,他不喜欢做这行,我自己苦了一辈子,也不希望他再走这条路。但是他很支持我的创作,鼓励我多出作品。见到合适的材料,他都会给我带回来。
(六)社会人生
问: 对于您的这一生,您自己有什么看法?
答: 我做了我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很满意。其实我小的时候,看着画报上的图画,最大的愿望是当一个画家。很多人在小的时候树下了远大的理想,而真正坚持一生的又有多少呢?尤其是在像我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但是现在什么都讲经济效益,我的着条路是走错了,做工艺没饭吃。
问:您怎么看待工艺创作的发展现状?
答:现在工艺创作处在很尴尬的境地,自生自灭。一是政府对此重视不够。像荆州,重点就放在经济建设,至于文化这块,没有深入。虽然说有展览、比赛什么的活动,但是水平不够,也没有大力度的宣传。荆州的民间组织也有一些,但是缺少政府的支持,力量比较弱。二是后继无人。工艺创作挣不了大钱,除了我们这些图秀老人,没有多少人愿意做。
四、纸烙画技艺研究
(一)历史沿革
  烙画相传起源于秦朝,但并无可考证据和史料。据民间传说记载,始见于西汉末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说那时南阳城里有一姓李名文的烙花工匠,是远近闻名的烙花高手,无论是尺子、筷子,还是手杖、扇坠,经他一烙烫,各式各样的人物、花鸟、山水、走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精美绝伦,巧夺天工,人称烙花王。他为人忠厚,心地善良,在城内开了个门面,方圆百里人皆知之,知名度颇高。传说当年”王莽撵刘秀”(南阳民间传说),李文曾救过刘秀并送一只烙花葫芦给他作盘缠,刘秀不盛感激,此后历经千辛万苦,也不曾将那只烙花葫芦卖掉。公元25年刘秀称帝后,仍不忘烙花王的救命之恩,查访到他后即宣进京,赐银千俩,加封”烙画王”,并把南阳烙花列为贡品,供宫廷御用。从此,南阳烙花便蓬勃发展,名扬四海。”烙花王”的故事也流传至今。关于南阳烙花起源的故事民间传说很多,此处只举其一。
  据志书记载,清光绪三年(公元一八七七年),擅长绘画的南阳人赵星三在一次吸食鸦片时,烟瘾过后,顿生画兴,以烧红的烟扦代笔在烟杆上信手烙烫作画,得一小品,喜出望外,继而又在其它木玩上施艺,均获成功,随潜心研究,久而久之,就逐磨出一整套烙画工艺。他的烙画作品也逐渐成为达官贵族之间礼尚往来馈赠之佳品,以至作为南阳的贡品进入清宫,一些烙画上品颇受皇亲国戚的青睐。以后赵星三又收了四个徒弟,大徒弟李番之能写会画,精通各种花色,技艺娴熟,专攻人物;二徒弟邱义亭擅长博古;三徒弟杨殿奎专攻花鸟;四徒弟张西凡则独领山水之风骚。
  
(二)发展现状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烙画已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手工行业,烙画品也成为南阳颇有名气的民间艺术品而享誉国内。当时,南阳城内已有专卖烙画的店铺六、七家,其中方玉堂的“福聚恒”筷子铺最为有名,赵星三的四个徒弟成了“福聚恒”的顶梁柱。“福聚恒”生意兴隆,日进斗金,产品远近闻名,远销北京、西安、天津、开封等地。到四十年代初,单“福聚恒”一家,店员艺人已发展到三十多人,初具规模。
  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和发展工作,将分散流落于南阳各地的烙花艺人组织起来,先后成立了互助组,合作社。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烙花艺人不断继承发扬前人的优秀传统,推陈出新,改进工艺和工具,从而把烙画艺术推上了更加广阔的发展道路。

五、王华林作品年表几代表作品分析
(一)作品年表
年份        月份        作品名称        备注


1999年        4月        《空谷清香》        原创
       
5月        《驰》        临摹  徐悲鸿
                《枇杷》        临摹
       
6月        《山雨》        原创
                《牧归图》        原创








2001年       


2月        《板桥喜兰》       
                《风物总是家乡好》       
                《春》        临摹
                《佳品》        原创
                《群鸟春归》        临摹
                《松鹤长寿》       
       


4月        《春》       
                《春归》       
                《山神》        临摹   傅抱石
                《银蛇起舞》       
                《秋情》        原创
                《赏梅图》        临摹
                《竹》       
       
5月        《鱼趣》        原创
                《荷》       
                《小荷才露尖尖角》        临摹
        6月        《松鹰》        临摹

2006年       
7月        《竹》        原创
                《虾》        临摹   齐白石
                《秋情》        原创

(二)代表作品分析
1、《牧归图》









2、《驰》

赏析:作者用写意的方法,着重刻画马的神韵和气质。画中的马腿蹄矫健,凌空飞腾,精神抖擞,豪气勃发。躯干线条流畅有弹性,肌肉壮实,极富动感,马腿细劲有力,犹如钢刀,颇有”瘦骨铜身”之美感。
3、《竹》

4、《秋情》

赏析:树树秋声,山山寒色。作者采用S型构图。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5、《山神》








六、王华林的社会影响

(一)获奖证书和称号
1、在2002年,王华林参加了”歌颂伟大祖国赞美壮丽河山全国书画摄影根艺主题大赛”,素蛋雕作品《丝绸之路》和纸烙画作品《牧归图》入选并入编优秀作品集。
2、2006年被邀请参加”首届中国中部(武汉)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3、2007年5月参加”荆州市第六届全国收藏品交流大会”
4、2008年参加”中国•荆州今日灿烂杯全国首届关帝文化书画艺术品大奖赛”,获得工艺品类优秀奖

(二)报刊报导
时间        刊物        题目
1999年5月15日        《荆州晚报》        缤纷世界跃蛋壳——访我市蛋刻艺人王华林
2005年5月31日        《江汉社会广角》        烙铁”画”出精彩生活
2006年5月9日        《荆州晚报》        合金立体化
2006年12月27日        《荆州晚报》        鸡蛋壳上的舞者

(三)电视和网络报导
七、附录(相关材料:手稿、相片、报道、证书)
后记

TOP

上次帮李老师整理的电视字幕

李永安木雕录像资料,字幕整理
拍摄:电视台
整理:苏长鸿 黄梅
时间:2009.10.25

我所创作的木雕画,它的名称叫做薄地阳纹,它是传统浅浮雕的一种表现形式,为什么叫薄地阳纹,它是带?的,它比传统的浅雕更浅,之所以要选择它,是因为我要把平面的国画变成立体的画,所以只有浅才能才能更好的真实的本来面目。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期,我就有原来的根雕创作改为木雕创作,至今已有十来年的时间,在这十来年的时间里,无论是严冬酷暑,从来没有间断过;为了追求这种意境这种效果,历经的艰辛。现在,共创做作品三四十余件,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任伯年的《群仙祝寿图》 和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群仙祝寿图》长1米八,宽五十公分,这个构图严谨,产量宏大,设计的人物有四十八个 ,它真实的反应画面的效果,我除了要懂得画意,还得更深入的了解画面所反应的每一个实物的真实壮态,只有做到这一点,你才能够雕出来的物体能够还原到自然当中去,才能够真实的反应国画的原貌,现在我把这一作品制成棺帖,主要的目的是便于交流,让大家看到我的作品后,多提宝贵意见,也是为了促进我们传统民间工艺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我以后的提高,望广大同仁赐教

TOP

你们这些个文章和采访做得很不错哦。。。。

敬佩孙老师!!!!指导出这么水灵的学生!!!

TOP

回复 156# 的帖子

大家都跟学长学习,就是两个270都没问题啊!!截止12点,我就开始总结了哦。。大家加油。。

TOP

已经12点了

索性我也把我的东东弄上来吧,之前发了的,这次就在这里凑凑热闹。
(注:我的课题思路是从田野原始记录开始,所以自己研究的东西很少,多是采访录,忠实于传承人的,录音整理,传承人手稿整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