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笛子因其清脆悦耳、婉转悠扬之音成为文人作诗写词之首选,是其陶冶情操、排忧除愁的重要工具。文人诗词中,既有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故园情”,亦有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戍边怀乡情”。既有刘禹锡“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的暂凭杯酒而长的振奋精神,亦有陆游“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的绕榕千秋而传的乐观豪情。笛子在中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流传范围也非常广泛,其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笛的古字为“篴”,秦汉以来是横吹与竖吹单管乐器的通称。汉武帝时期,竹笛开始称为“横吹”,唐代曾分为大横吹与小横吹。宋元以来,竹笛成了伴奏戏曲的主要乐器。用于伴奏北方梆子戏曲的竹笛称梆笛,用于伴奏南方昆曲的竹笛称曲笛,这种称谓自宋元以来一直延续至今。
悠悠竹笛千年史
中国竹笛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骨哨与骨笛。1977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土了160件骨哨。此后,又在河南省贾湖文化遗址中发现了20多支骨笛。这些骨哨和骨笛在形制上与竹笛十分相似,其持笛演奏的方式、音阶的设置结构与竹笛也相仿,可见,考古发现的这些骨哨和骨笛就是竹笛这类乐器的前身。中国竹笛大师赵松庭先生曾言:“中国竹笛不但是最古老的乐器,也是所有管乐器的鼻祖。”
在距今约4000多年前的黄帝时期,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的竹子,人们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史记》当中就记载有“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竹子以其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便于加工的优势成为笛子制作的主要原材料,以竹制笛是笛子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重大的里程碑。
秦汉时期,竹笛有了很大的发展。1973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现了两支横吹的竹笛。1976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县罗泊湾一号墓中发现了一支带有7个指音孔横吹的笛,可以断定,竹笛在距今2000多年前就已经在中国南方广为流传,形制结构上也得到较大的发展。许慎的《说文解字》当中就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记载。汉代制笛十分讲究材质的选择。著名的音乐家蔡邕,拆“柯亭”第十六根竹制笛,其音色优美、动听,后人也因之称好笛子为“柯亭笛”。
这一时期还有着许多关于笛子的典故事例。我们可能熟知“四面楚歌——张良夜吹萧勾魂,驱散霸王百万军”之事,但很少人知道李陵吹笛退兵的故事。相传西汉将领李陵率五千兵马出居延千里击匈奴,反被单于的十万铁骑所困,已到了粮尽兵绝的地步,寡不敌众,无法突围。夜半更深时,李陵让吹笛高手郭超吹起笛子,悲壮的笛声就连敌方首领单于听后也禁不住涕泪双流,撤兵离去。
晋代,竹笛的制作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较长的低音竹笛,《晋书》中记载:“用笛有长有短,假令声浊者用三尺二笛。”相传著名笛曲《梅花三弄》就是晋朝桓伊所作。《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这首笛曲借梅花不畏严寒之性,来比喻人的高尚情操和凛然正气,因而受到广大笛子爱好者的青睐。相传晋代大文学家、书法家王徽之一天离京外出游历,在船中听说桓伊从岸上经过,他一向仰慕桓伊的笛艺,便派人请求桓伊吹奏一曲。桓伊也久闻其大名,便欣然下车演奏了三首曲子,吹奏完毕便径自离去。人虽未见,笛音却达,便是二人最好的交流方式。
隋朝,竹笛制作和称谓有了新的发展,“大横吹”“、小横吹”“、排箫”等称谓出现,竹笛类乐器的制作也达到空前的繁盛。唐代竹笛发展的最大变化在于音色的变化,唐人刘系发明了“七星管”和“蒙膜助音”,使声音力度增强,这一发音方式一直延续至今。
宋至明清是竹笛发展的成熟期。宋元两代竹笛得以广泛普及,形制趋于稳定,在唐代的基础上,竹笛广泛运用在戏曲、曲艺等民间和官方的音乐演奏中。元代的昆曲和梆子戏等戏曲中多采用竹笛伴奏。伴奏北方梆子戏的叫做 “梆笛”,伴奏南方昆曲的叫做“曲笛”。
明清时期,江南丝竹乐等大量的民间音乐合奏中竹笛已是不可缺少的乐器。这一时期,竹笛也逐渐走出伴奏和合奏的传统角色,在演奏中开始扮演主奏,为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奏技艺奠定了历史基础。
竹笛基本构造
竹笛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外呈圆柱形,在管身上开有1个吹孔、1个膜孔、6个音孔、2个基音孔和2个助音孔。
制作竹笛的材质多彩多样,仅竹子就分为很多种类,如苦竹、紫竹、白竹、湘妃竹等等。而其他材质的笛子也有很多,像红木、檀木、玉石等材质。
笛子不但演奏技巧丰富,而且它的品种也多种多样,有曲笛、梆笛、定调笛、加键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并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南北两派。南派笛子风格典雅清丽,他们所使用的笛子主要是曲笛,其管身较长较粗,音色浑厚柔和,清亮圆润,悠扬委婉,主要流行于中国江南地区。在演奏过程中,南派常用颤音、打音、叠音、振音等技巧。北派笛子风格刚劲粗犷,他们使用的笛子主要是梆笛,其管身较短较细,音色高亢明亮,它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北派多用吐音、花舌、滑音、剁音等技巧。
唐朝笛技大师——李谟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发展的时期,长期的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频繁的对外文化交流为唐代的竹笛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统治者的推崇也促进了竹笛在唐代的发展。竹笛的广泛普及和统治者的重视促生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竹笛大师,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李谟,《文献通考》当中就有“开元中,有李谟善吹,独步当时”的记载。
有一次,李谟因故请假去越州。当地的达官名士皆设宴招待,为的就是能亲耳聆听他的笛声。当时,正逢越州有十几位生员考中了进士。其中有些考生家业殷实,集凑文钱准备在镜湖游船上聚会饮酒同乐,并邀请李谟上船吹笛,以饱耳福。因为钱多人少,又相约每人可带一位客人同来。其中有一位参加聚会的人,到了晚上才想起此事,因没有时间去请别人,就近请了邻居中的一位独孤老人。独孤老人长久居住在荒田野地里的茅屋之中,乡里人都称他为独孤丈。第二天,这位进士带着独孤丈一起到镜湖聚会的地方赴宴。
酒宴开始后,湖水澄碧,波光盈盈,景色非凡。李谟捧笛吹奏,笛声初发,风云齐开,水明林秀。众人叹其鬼神之工,宾客们都赞叹不已,唯有独孤丈一言未发,与会的人都脸现不快。李谟也认为独孤丈轻视自己,怨愤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才又静思一曲吹奏出来,曲调更加绝妙异常,在座的宾客皆惊骇称赞,独孤丈依旧不出一言。请他同来的这位进士也深感羞愧,对座上的宾客解释说:“独孤丈常年独居山村,不与人来往,对于音乐,他一窍不通,请大家不必介意。”
李谟问道:“这位老丈一言不发,是真的不懂音乐,还是高人?”独孤丈才慢慢说道:“你如何知我不懂音乐?”四座客人见李谟变了脸色,都纷纷站起向李谟道歉,劝慰李谟。独孤丈沉静地说:“请你试吹一首《凉州》吧。”李谟傲慢地捧笛吹了一首《凉州》曲。曲终,独孤丈品评说:“李公的笛子果然吹得不错,但笛声掺揉了夷狄乐曲,你应该在龟兹有朋友吧!”李谟听后大吃一惊,站起身参拜独孤丈,说到:“老丈乃是方外神人,恕我李谟有眼不识。我的老师的确是龟兹人。”独孤丈又说:“《凉州》一曲,你吹到第十三叠误入水调,你自己知否?”李谟说:“我顽劣愚昧,未曾察觉。”于是独孤老丈拿过笛子来吹奏。李谟还有一支笛子,擦拭干净进献给独孤丈。老丈言:“这些都不值得使用,拿着的人只是粗通音乐罢了。”于是换了笛子,并说:“这支笛子演奏到‘入破’时一定会裂开,你该不会舍不得吧?”李谟答:“不敢。”独孤丈开始吹奏,声音直冲云霄,吹到十三叠时,老丈停下来,向李谟讲解先前谬误所在,李谟敬服,连连拜谢。等到“入破”时,笛子果真被吹裂,李谟再次拜谢,众位宾客也被折服。
第二天天亮,李谟和参加聚会的宾客都去拜访独孤丈,到那儿一看,只留有几间空茅屋,独孤丈已经不知去往何处。越州人得知这件奇闻后,纷纷出访,四处寻找独孤丈,最终也未寻到。
荡涤之声,纳之雅正
作为早期出现的乐器之一,笛子是几千年中华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源远流长,广泛存在于诗词、歌赋、小说、戏剧当中。乌飞兔走,斗转星移,它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具有代表性的符号之一。在不同的时代,它可风雅正直,可感伤抒怀,可侠骨柔情,它所代表的文化情感不断被丰富。在历史的长河中,各种文化事项不停地被筛选更新,作为一种文化象征的笛子本身所赋予的意义也在被不停地打磨,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文化含义。
在远古时代,先民们为了诱捕猎物,传递信号,多利用飞禽走兽的骨头钻孔吹奏,这就是骨笛的由来。笛,在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中,已被古人寄予了治国安邦的神圣愿望。《风俗通义》当中记载到:“笛,涤也。所以涤邪秽,纳之雅正也。长尺四寸,七孔。”《乐书》当中又载:“笛之涤也,可以涤荡邪气出扬正声,七孔,下调,汉部用之。盖古之造笛,剪云梦之霜筠,法龙吟之异韵,所以涤荡邪气,出扬正声者也,其制可谓善矣。”而在西汉成帝时,礼学家戴圣所辑《礼记》中的《乐记》当中将音乐看作是社会教育的工具,强调“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并竭力提倡“雅颂之声”,竭力反对“郑卫乙音”。《论语·子罕》当中又云:“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荀子·乐论》当中亦曰:“故人不能无乐……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由此可见,笛的“涤荡邪气”或“涤邪秽”的文化内涵,与《乐记》的思想和中国古代宫廷雅乐的功能殊途同归。因此,在中国古代,笛的存在、笛的演奏与应用,在宫廷雅乐当中,均有明显而突出的位置,笛子亦可以说是风雅的代表符号之一。
在朝代的更迭中,在历史的长河中,笛子起着协调“乐与政通”之雅乐和“乱世之音”之俗乐的作用,它往返于雅乐的礼教和俗乐的娱乐之间,既表现了自己具有丰富艺术内涵的音乐形式,又发挥了自身的社会功能。在战国曾侯乙墓的发掘中,笛与编钟、编磬和其它百余种乐器一起出土,亦可以想象笛在当时宫廷乐队家族中的地位和功能。在唐代,既有唐玄宗在上阳宫按笛新创乐曲,又有唐人张诂《李谟笛》中“无奈李谟偷曲谱,酒楼吹笛是新声”的诗句,这些都说明了竹笛演奏在宫廷和民间音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如今,由于竹笛有着厚实的历史积蕴和广泛的民众基础,再加之现代传播媒体和专业表演团体的宣传推广,竹笛演奏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一项重要的音乐表演形式。
结语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竹笛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竹笛的音乐魅力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心灵上的净化,情感上的升华。作为礼仪之邦,我国古代君王以礼治国,人民以乐活跃生产,不断推动着中华文明向前发展。竹笛作为演奏中华民族的礼乐文化的乐器之一,传承着中国几千年璀璨的文明。同时,悠扬涤荡的笛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写下了不朽的诗词篇幅。优美的笛音点燃文人智慧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抒发他们的情怀,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此外,竹笛作为民间鼓笛类乐种的主奏乐器,广泛运用于婚丧嫁娶等风俗节日,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因此,竹笛亦能让我们了解有着悠久历史的民俗文化。
一段竹节,汲取天地精华灵气,一支笛子,荟萃数千年中华文明。笛就是让我们涤荡心灵,回归自然,不忘初心,极致用心。数千年的传承足迹,就是笛子告诉我们的“道中有道”的精彩独白。
参考文献
1.耿涛.中国竹笛艺术的历史与发展概述[J].乐器,2003.
2.耿涛.中国竹笛的传统称谓应变革[J].乐器,1995.
3.王佳.浅析中国竹笛音乐文化及艺术特色[J].黄河之声,2016.
(图片来源于网络)
撰 稿:刘 波
图文编辑:刘 波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VEche24O_dQ5qS5HgRQG4Q
[
本帖最后由 想要飞的猫 于 2019-6-28 22:18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