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210课堂第二小组明淇小组讨论

引用:
原帖由 宋月 于 2014-11-22 21:26 发表
对了,影视作品中关于董永行孝的情节很少,并且在民间传说中不同时期的具体行孝情节都是不同的,这一点应当引起重视。
整理的那本董永孝行的故事集里有些许民间传说中不同时期的具体行孝情节,故事在不同文集里有相似之处,但也随着时期变化有不同,也可作为研究流变的一个参考。

TOP

孝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依然有其值得弘扬的要素,要弘扬孝文化就必须了解孝文化,不仅是其普遍形态,还必须了解其特殊形态。

TOP

要弘扬孝感孝文化必须了解孝感孝文化的特定形态,并对其当代价值作出评估。

TOP

否则,所谓对孝文化的“弘扬”就无法做到有的放矢,我们的宣传也会流于肤浅,当今社会的孝德教育也无法抓住要领。

TOP

在研究孝感情节中,在关于孝感孝文化的内涵问题上,可以从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寻找,从这五个方面探究:
一是“孝合神意”
二是孝生忠廉
三是孝而忘我
四是孝而生变
五是孝而有义

TOP

孝合神意—中国孝文化具有神秘主义色彩是不争的事实。传统孝感孝文化也不例外。“仙女下凡配孝子”这些因孝行所引起的“奇迹”,不过是要向世人昭示,孝合神意,天道酬孝。董永的“七仙女配董郎”“天仙配”的传说有着“孝之为德,天人共与”的内蕴。

TOP

“天仙配”这一神话故事流传表明人们期盼甚至相信“行孝”之人终有善报,是为了劝人行孝尽孝。

TOP

孝生忠廉。儒家认为“孝可移入忠”。所谓“家之孝子,国之忠臣”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TOP

孝而忘我。在中华传统孝文化中,孝道的践行者所奉行的都是“忘我主义”。然而,它又不是个体对自我的一种简单否定,不如说是个体自我的道德性升华。

TOP

孝而思变。“思变”就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中华孝文化中因孝而“思变”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孝感文化中,孝子为了践行孝道,常常开动脑筋,创新思维。欲尽孝道者须有创新精神,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孝而无憾”。从这一意义上讲,孝感孝文化也是一种创新性文化。以”克服孝道“为推动,鼓励人们突破陈规,勇于幻想,敢于实践。

TOP

孝而有义。"百善孝为先"在中华文化中,孝具有崇高的价值,但尽孝必须循规蹈矩,即”义“。孝感孝文化给人启示有"毋因小孝而弃大义"”毋因孝亲之心而绝人臣之义”鼓励人们“移孝入忠”,将人们发自内心的孝心孝情升华为对人民的仁爱,对国家的忠诚。

TOP

引用:
原帖由 饶阳 于 2014-12-6 21:10 发表


那么为何人们会对“孝”这个本应是理所当然的行为感到反感,以及为什么对宣传“孝”感到反感。我认为是社会责任给人们带来的压力过大的问题,人本能的会逃避压力,趋向轻松娱乐的东西,因此如果在宣传上,减小这 ...
在孝感我们看见宣传孝道的一整条街,有当代评出的孝子,但他们的故事都是比较苦涩的。我觉得这可能也是其中一个原因。孝在当代宣传中总是带上了悲惨的阴影,而非大多数人向往的家庭的温馨。

TOP

孝宣传的途径除了社会上的宣传,学校教育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学校课程和教师教育的方式和角度都会对学生造成影响。

TOP

孝文化突出强调了个人对家庭生殖繁衍的职责和义务,强调家庭对老年人赡养的职责与义务,强调治家。董永的传说几乎涵盖了两者。所以在千百年来有极强的生命力。

TOP

冯友兰先生在《新事论・原忠孝》中指出那些极端的批判传统的思想家们缺乏历史观念。孝在当代的意义也有一个形成过程。解放后的一段时间里,仍有人对传统的孝道做片面的理解,认为孝是父母对子女剥削的表现。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传统孝道再次受到彻底的批判和否定,学校的孝道教育被削弱或取消,影响新一代国民形成“孝”的意识,进而使整个社会淡漠“孝道”,使得有深厚文化传统的“孝”德渐渐疏远民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