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七夕
“七夕”就是七月七日这天夜晚,人们都仰望天空,“倬彼云汉,昭回于天”。华夏民族崇拜的祥瑞出现。也就是“河鼓”星(二十八宿之一)与天琴座遥遥相望,后由星到神,再由神到人,发展成牵牛星与织女星相望,中间隔着银河,即天河,王母娘娘划天河,只待七月七日见一面,演变为七夕喜鹊来搭桥,成就牛郎织女见面这一千古美谈。
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是我国最着名的四大传说故事之一,即:《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这四大传说被誉为世界文学珍品,是华夏民族文化遗产和民间文学之瑰宝。它最早在中国流传,公元七世纪传入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国。在日本已是家喻户晓,日本第一部和歌集《万叶集》即是一部以七夕为主题的七夕星歌。1991年就有一批日本学者游客,来到天河口(当时是老河口)称为汉水连天河,但确且说应是天河口。他们认定“天河口”就是诞生牛郎织女故事的发源地。“天河”即指王母娘娘划隔的天河。
一、“七夕文化”的内涵
1、七月七日,牛郎星与织女星会面。
“七夕”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天,牛郎织女相爱真情感动上天,王母允许夜上见一面,喜鹊相助,搭成彩虹桥,使一对情人相见。天下女儿为之庆贺,夜静听情话。
2、《搜神记·毛衣女》传说。
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鸟。匍匐往,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诸鸟飞走,一鸟独不走。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问使女,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
3、汉武帝与西王母的传说。
《博物志》卷三记载:西王母于七月七夜见汉武帝,还带了七枚仙桃与帝分食。
4、“七”的宗教文化色彩。
七日“上弦月”,再七日“满月”,再七日“下弦月”, 四大文明古国,巴比伦人、埃及人和中国人都认为天上存在七颗神圣的星:太阳、月亮、木星、金星、水星、火星、土星。古称“七曜”,一个轮回相当于一个星期(七天)。
5、“七夕” 蕴涵的中国爱情文化。
①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感天地,泣鬼神。
喜鹊为之搭桥,有情人终成眷属。
②秦观的《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是咏颂牛郎织女爱情的千古佳作,为后世的爱情诗词起着春风化雨的催化作用。
③“七夕节”被公认为中国的“情人节”。
中国古代的伦理与道义说:“死生契阔,与子成悦”。不仅是刻骨铭心,更是夫妇间平淡的忠诚不渝;中国古代还有“尾生存信,抱柱而死”的故事,说得是为了爱情的信义至死不渝;现代人还流传有一句话:“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这就是中国情人们的心声写照,是七夕文化的感召力量。
二、“七夕文化”风俗
由于“七夕文化”的主要情节就是牛郎织女相会,畅谈离别之情,情人相会,幽情种种,“夜半无人,天河私语”等等,这便演绎成各种民间情人相会,女子乞巧的活动,久之,相诞成俗。
(一)天河夜话
七夕兰夜,许多女子偷偷躲在茂盛的南瓜棚下,偷偷听牛郎织女情话;也有的在葡萄架下,偷听夜话;还有少男少女、情人幽会在幽静之所,偷情畅谈。郧西的天河河畔,七夕夜晚就有许多情人在河边放河灯,幽会畅情。
(二)拜织女会
七夕之夜,& R" V, H3 u- d% B ?* J, @2 Z9 `8 j* p" p少女、少妇们一起在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摆上些瓜果、祥物、红纸、香炉拜祭牛郎、织女,乞求早生贵子,玩之半夜方散。
(三)“七夕乞巧”
姑娘媳妇们大多喜欢心灵手巧,于是在七夕这天夜晚,围在一起,祈求织女传授巧妙手艺,祈求婚姻圆满,祈求爱情长久。这天购买许多工艺品,七夕夜相互斗巧。汉人传有“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巧。”明清《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
(四)做巧食,贺牛生日
七夕这一天,做些巧食出售,“花瓜”、“巧酥”都制一些织女形象图案,还有一些儿童、少妇们采摘鲜花编花环、戴牛角上,恭贺牛过生日。
关于“七夕”节日风俗很多,郧西自古就有“七夕节”之节日风俗,七夕之夜,在葡萄架下偷听牛郎织女情话,七夕之夜拜牛郎织女、斗巧、赛手艺之风各乡镇均有。
三、“七夕文化”的文化影响
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自汉代流传入世以来,历代的文人墨客都为之倾信,为之大加赞颂。据不完全统计,自汉代以来,吟咏“七夕”的诗词歌赋多达3500余篇首。简直是“七夕文化”大观,足可以出一部诗词专集。
1、汉代的《古诗十九首之一》佚名作的《迢迢牵牛星》。
2、唐代权德舆、崔涂、窦常、杜牧、杜审言、何仲宣、李贺、李峤、刘言史、李商隐、李郧、李中、刘威、刘禹锡、卢伦、卢殷、杜甫、罗隐、清江等大诗人都吟咏过“七夕”。其中杜牧所作的《七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最为着名,成为影响后人的佳作。
3、五代·后唐的杨璞,作有《七夕》绝句。
4、宋代的秦观的《鹊桥仙》成为吟咏七夕的千古名篇。女词人李清照作的《行香子·七夕》写得也别有一番情韵。
5、明代的汤显祖作有《七夕醉答君东》。
6、清代的姚燮作有《韩庄闸舟中七夕》,这些着名的诗人、词人的佳作都为七夕夜话增添了美丽的花环。
7、近代诗人们对诞生“七夕文化”发源地—天河,也写下了不少名篇诗词。清代诗人王树德在《天河》诗中咏道:“群山万壑助讴吟,牵牛天河情更深,细看衣裳飞洒处,站立虹桥忽归林”。
8、郧西作家诗人闻孝书作有一部《天河行》诗集,对天河的山水风情、传说故事,写了近百首诗词。如《天河织女山》吟道:“亭亭玉立织女山,脉脉含情盼夫还,遥遥相望牛郎峰,滔滔天河水隔断。双双喜鹊空飞舞,只只莺啼鸣其冤,沥沥秋雨化作泪,点点相思洒人间”。
四、“七夕文化”演变
“七夕文化”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是由晋代干宝的《搜神记·毛衣女》演变而来的。最早传说在江西省新余市西南部的仙山湖畔诞生了“毛衣女”故事。这是最早的“天鹅处女型”故事。
清朝未年发现的敦煌石窑中所藏唐代《搜神记·田昆仑》故事,比“毛衣女”有了较大的发展。首先,“男子”有了姓名,田昆仑,据考为黑奴的意思。增添了飞鸟变美女入池洗澡的情节,且说明是三只白鹤。另外,还加了董仲舒的人间因之显贵的方术说教。
解放后,由杰出故事家秦地女讲述,着名民间文学理论家孙剑冰采编的《天牛郎配夫妻》,就将故事发展更加完美、丰满。它把“兄弟分家”、“天鹅洗澡”、“牛郎织女”等同一类型的不同样式的故事巧妙和谐地编织在一起,从而就演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七夕牛郎织女”故事形象。
《天牛郎配夫妻》的诞生,有着深厚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内涵。天上的岳父不满意人间女婿和外孙,并决计害死他们。王母娘娘狠心地拆散他们一家,划一道天河将其隔开,后来在其情意的感动之下,才允许七月七日见一面。这些情节,形象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等级、门第观念。从而颂扬了牛郎织女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精神和坚贞的爱情追求。
我们家乡郧西跟七夕有不解之缘,给大家介绍点关于七夕的东西吧
牛郎织女传说故事质朴而浓烈,生动而传神,富于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的语言。它是汉民族文化的结晶,故事结构严谨,曲折多变。开头交待牛郎和哥嫂关系(提出矛盾),接着讲叙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跟哥嫂作斗争,兄弟分家(矛盾激化),老牛帮牛郎得到仙女为妻,后织女被天宫召回,老牛又劝牛郎杀了它,披上牛皮、领着孩子,上天追妻(故事高潮)。王母划道天河将其夫妇隔开,鹊儿搭桥助其相会(故事结尾深化)。这种艺术结构,反复回荡,韵味无穷,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最后点出七月七日,人们在葡萄架下,可以偷听这对有情夫妇的切切私语。至此,给“七夕文化”注入强烈的生命力的丰富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