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110课堂 民间文学 田盼 第二组

牛油面

牛油面是襄阳人最喜欢的早餐。是襄阳人最经典的面食中的一种。襄阳经典面食还有荤系(牛杂面、牛肉面)和素系(豆腐面、海带面)。荤系是在牛油面中加入牛肉或者牛杂等肉类,素系是在牛油面中加入豆腐海带等素菜。一般面中放有辣椒。
      牛油面和热干面不是一个种类,属于汤面。热干面属于拌面。
     牛油面的特点是这一辣二麻三鲜,味道可口,回味悠长,久食不厌。很多襄阳人如果三两天不吃牛油面,感觉口中无味,食欲大减。牛油面做法简单:水开后将面下入锅内,煮开后捞起,加香油凉拌。吃时,撮一把放入搭勺,伸进沸水中冒热,然后加上熬好的牛油、辣子及其它佐料即可。吃牛油面时,再喝一碗襄阳黄酒,惬意而舒服!

TOP

宜城大虾

宜城大虾是90年代兴起的风味小吃,宜城大虾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从入夏开始,到入秋结束。宜城大虾个大肉多,鲜嫩爽口,吃起来一麻二辣三香,吃法可分卤、炒、煮,最好吃的还是卤 ,即:将洗净的大虾干炒,然后放入胡椒、花椒、辣椒、酱油等各种佐料,猛火卤煮。2005年8月,在襄樊人民广场举行的首届中国•湖北•襄樊美食文化节暨烹饪大赛上,宜城大虾经过专家与群众评比,在众多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襄樊名菜"中的首道名菜。2005年11月,“宜城大虾”商标正式获得国家商标局的批复,成为我国首例专门保护大虾类产品的证明商标,使我省的证明商标达到6件(“宜城大虾”、“孝感米酒”、“罗田板栗”、“鄂洪山菜薹”、“大悟绿茶”和“鄂州武昌鱼”)。

TOP

襄阳黄酒

襄阳黄酒色似乳汁,香气好,味微酸甜,略带酒味,其酒精度因加浆稀释,一般只有2-3度。其使用原料是糯米,又继承了古老传统的制作方法。黄酒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硫胺素、核黄素,特别是碳水化合物和尼克酸含量,每百克中分别达到78.9克和2.6克,因而这种酒营养价值很高,很适合老年人饮用。黄酒因含有大量糖、氮浸出物,具有相当高的热量,酒精度极低,故而一不伤肝,二不伤胃,而且又可加速体内血液循环,增强骨骼,还有舒筋活血和增进食欲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中,还可将其作为烹调菜肴的味料或解腥剂,以及医药上的辅料和药引子。现为据说系诸葛亮妻子黄月英所创的“茅庐春”和樊城机坊街酿制的“一二三”黄酒最为上乘。

TOP

襄阳王府小点

王府小点源于公元1436年(明正统元年)的襄阳王府。喜美食、善交友的襄宪王朱瞻墡,常让王府大厨制作精致点心来食用和招待宾客,有福耳朵、浩然酥、太子饼、喜点等,这些点心堪称襄阳历史上最高级别的贵族食品,宾客食后甚是喜爱,因此,王府小点成为襄阳王府天天必备的小吃点心,且花样众多。后由于宾客在外广为传播而流向民间,数百年来为襄阳上层富人居家享用和走亲访友的美食佳品,成为历史悠久的襄阳名点。
  王府小点选取天然绿色植物为原料,经过现代工艺精心加工而成。产品低糖低脂,香气浓郁,酥脆无渣,风味独特,长期食用不仅有益健康,而且可以陶冶情操。

TOP

宜城盘鳝

宜城美食众多,盘鳝称得上最为悠久,关于盘鳝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一说宜城盘鳝起源于春秋战国时的楚国故都宜城近郊,一天,楚成王心血来潮,下巡进入一个名叫甄三的村民家,甄三夫妇既高兴又紧张,临近中午拿什么招待大王呢?昨天在沟堰逮的黄鳝大的吃了,只剩下半桶小鳝条,情急之下,甄三的老婆误将未杀的豇豆小鳝倒入油锅,甄三见状。索性加入大把辣椒、八角、姜葱爆炒,不料歪打正着,条条小鳝曲卷叠盘,油黄鲜酥,味香色浓,甄三踹揣不安地将鳝鱼端上来请楚成王品尝,楚成王品后大喜,问这是什么菜?甄三正斟酌,随行的大夫却惊呼到:“蟠虺纹,这菜形如蟠虺纹!”(楚人将蛇、鳝、蚯蚓视为无足小龙,爱将它们作为青铜器上的饰样,并称蟠虺纹),甄三灵机一动,随口答道:“大王驾到,恩泽篷门,小民特试烹这蟠虺纹状之菜,尚无名,请大王赐名。”楚王夹菜举杯,赐为“盘龙鳝”,并将甄三带入宫中专做“盘龙鳝”,后来人们讳“龙”,改名为盘鳝。      
另一说盘鳝起源于宜城驻军,宜城明、清时为屯兵重地,清代有武昌卫和襄阳卫两级驻军,宜城县志记载当时宜城人口为“军七民三”。官兵练武时,为增加体力、强筋壮骨,常将鳝鱼不加破杀整条放在锅中煎烩,整条吃下,称为吃血筒鳝。传入民间,百姓就将豇豆小鳝做成了盘鳝。再后来,人们为了吃起来方便,总结出几句口诀:“筷子夹住喉,咬断脊梁骨,慢慢往下撕。抛去肠和头。”      随着盘鳝的盛行,名气也越来越大,湖北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慕名而来,先后将它拍成专题片和外宣片播发,宜城盘鳝随之走出宜城,走向了全国。

TOP

驴肉火烧

襄阳城里最有名的、也最贴近大众的,不是“屁杂”,也不是血腥的牛排,而是驴肉火烧。最热闹的“袁家驴肉”店每天早晨会排起长队。民谚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的说法,龙肉是什么滋味,没有人尝过,那好吧,你尝尝驴肉就知道了。这似乎有点魔幻,但烙的滚烫的白面火烧,里面夹上香喷喷的驴肉,再配上一碗粥或者馄饨,也是极美的享受。驴肉火烧的来历有很多说法,我听说的一个版本是,襄阳北边的徐水县(古称“安肃”)漕河镇一带自古有贩卖驴马的传统,燕王朱棣北上“靖难”,路过此地,杀驴以享军士行军的食物边走边吃,只好以面饼夹了驴肉。
       久而久之成为一道民间小吃古时牲畜是主劳力,杀驴杀马被视为凶事据说古代做这一行的屠夫多是无儿无女的光棍汉子,家庭健全的人怕殃及后人所以不做。如今像老曹一样卖驴肉火烧的,自己是不杀驴的,驴肉有专人给送来,至于如何杀法,不得而知了。
       饮食是一种文化,当中寓寄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久远的风俗。东方人爱传统,未必一下子能适应西餐;而西方人也一定对驴肉火烧的吃法感到奇怪----这样的“三明治”他们是没见过的。至今尚不见以驴肉换掉比萨饼上面的碎肠,或新添煎驴排之类的菜点,就是一个例证。不过随着“地球村”的建立,保不齐要有这样的菜肴出现,那也未必不是美味。

TOP

沙洋县沙洋镇已编制完成“三元观庙会”等五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准备把它们作为申报湖北省和荆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这标志着该镇已经全面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三元观庙会”起源于东汉顺帝的汉安元年(142年)。时逢天下大乱,当地百姓在沙洋集镇盖了一座神庙,定期祭祀,以求神灵保护。随之,圩区稻米、山区竹林、东西湖等地的鱼蟹水产品都汇集到沙洋来交换集散,庙会逐渐 成了一种集宗教文化和生产商贸于一体的符号。此后,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四月初八等特殊的日子,方圆百里的乡亲都会赶来烧香祭祀,日久便成了一种传统,得以保存至今。

TOP

纪山庙会
纪山为楚国腹地,距郢都(纪南城)仅10公里。据《荆州志》记载:春秋时,楚庄王曾在此修宗神祠,后祠圯。东汉王逸《楚辞章句》说:“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楚人崇巫尚钟为史学界熟知,有关楚王室的三大祭祖活动据《国语》记载:“天子郊之事,必自射牲,王后必舂其粢。”又曰“诸候宗庙之事,必射牛、封羊、击豕。夫人必舂其盛。”射牲,又称射牛;舂其粢,即打制糯米粑(民间称糍巴);封羊,文献上称剜羊,即羊祭;击豕,又称击猪,即为猪祭。楚王室的祭祀与祭俗为楚民众所崇尚,至今在民间仍然保留着“舂其粢”、“击粢”等祭俗。纪山楚王墓三级祭台仍然依稀可见。纪山庙会以楚祭为远源,具有历史沿革的久远性、祭祀文化的多元性和经久传承的大众性。其艺术价值在于:一是历史文化价值。纪山庙会蕴含了楚时的历史文化,隋以来的佛教文化,民间祭祀文化等多维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空间。二是研究价值。纪山庙会以楚文化为源头,以佛教为源流,以民俗特征为形态,汇集了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对于研究楚时的祭祀文化,佛教的礼佛文化和民间信仰文化,都具有不可多得的研究价值。三是保护传承的实用价值。纪山庙会历经数千年传习,不仅是区域文化传习的表象,也是传承中华文脉的特定区域和空间。对于保护历史文化,凝聚万众民心,发展地方特色经济都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TOP

我县地理位置处于长江流域和汉水流域的交汇处,两江文化在这里交融,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以沙洋十番锣鼓为例,其基本特征在于:(一)多样性。沙洋十番锣鼓以清锣鼓为主流,因不同地域、不同风格、不同形态而形成了多种流派兼容的多样性特征。(二)马锣领奏的独特性。与湖北省境内的“点子”锣鼓比较,马锣领奏现依存在沙洋县李市镇蔡咀村,这个汉江外滩较为封闭的村落传承是对马锣领奏传承久远的唯一诠释。虽然马锣领奏艺术源头尚无法考证,然而其独到的艺术特征在全国同类乐种中实属少见。(三)“点谱”的丰富性。马锣上出现的“点谱”近30余种,分别代表不同的节奏形态,乐班中的所有乐器都依据不同“点谱”进行演奏。

TOP

马良镇的踩茶舞。据《荆门志》和《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名录》记载,踩茶舞兴于明代,湖北省仅沙洋县马良镇有此项目。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当地称为“风雨节”),人们为了祈求神灵保佑,在这一天烧香祈神,并跳踩茶舞以表达自己盼望无病无灾的愿望,此舞蹈被录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湖北卷》。然而随着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流传几百年的踩茶舞已面临濒危状态,目前,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在积极组织力量抢救挖掘这一宝贵项目。

TOP

江汉平原皮影戏是指流行在湖北省中南部的潜江、天门、沔阳(今仙桃市)、监利、京山等县(市)具有相同艺术特征的皮影戏。江汉平原北依长江,南贯汉水,又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皮影戏在这里找到了滋生和繁荣的土壤。江汉平原皮影戏的唱腔以歌腔、渔鼓腔为主。特别是歌腔皮影中的“鸡鸣腔”,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四面楚歌》。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活“化石”。渔鼓腔出自旧时艺人的乞讨唱曲,调式多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沙洋处与天门、潜江、沔阳、京山等交汇处,沙洋地方皮影戏不仅带有江汉平原皮影戏的基本特征,而且还受地方民歌和方言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随着现代文明的成熟和老一代艺人的相继谢世,沙洋地方皮影戏的传承面临着断层的状态。官当镇60多岁的皮影戏老艺人赵月龙,家中保存的近百件流传200年的皮影后继无人。

TOP

湖北 · 荆门 · 东宝区 摸秋
在我国的许多地区,中秋之夜流行着摸秋的习俗。据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随笔》中记载:“女伴秋夜出游,各于瓜田摘瓜归,为宜男兆,名曰摸秋。”那些结婚后未生育的女子,中秋之夜会乘着月光,在小姑子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别人家的田中去偷摘瓜豆。因为民间相传,摸到南瓜的,即可生男孩,因为“南”与“男”谐音,摸到扁豆则生女孩,因为扁豆也称“娥眉豆”。而这一夜,瓜豆之主非但不责怪“偷摘”者,反而以此为乐。

TOP

湖北 · 荆门 · 东宝区 坐丧鼓
坐丧鼓,也是土家族一种祭祀的形式,多流行于巴东县信陵镇周边的乡村。它不同于“跳丧鼓”那样边唱边跳,粗犷奔放,词调多样,也不同于“转丧鼓”那样,庄严肃穆,绕棺而歌,只是由掌鼓人和用锣、钹、唢呐等乐器的人,围坐在灵堂前击乐而歌,表示对死者的哀悼。歌词内容大体与“转丧鼓”相同。

TOP

梁山调是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3月19日,胡士斌被省文化厅授予"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代表性传承人"光荣称号,也是 全市首位省级非遗优秀代表性传承人。 梁山调发祥于四川梁山县。上世纪30年代,川盐从四川上船,荆门盐商彭奇雇用脚夫将川盐挑到荆门石桥驿等地,咏梁山调成为这群脚夫思念家乡的表达方式。东宝梁山调 传承人胡士斌的师父周天运就是一名脚夫,他将原味的梁山调带回荆门。梁山调属板腔系统的地方戏剧种,以“胖筒筒”(瓮胡)为主奏乐器,具南曲风格,其演出剧目多为生活对子戏、折子戏,也演整本大戏。表演行当分旦、生、净、丑四大类 。

TOP

湖北 · 荆门 上清丸
上清丸
  【来源】《古今医鉴》卷九。
  【组成】薄荷叶90克 硼砂15克 天花粉30克夭竺黄15克 风化消 百药煎 防风 孩儿茶各30克 桔梗21克 甘草30克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噙口中,徐徐化下。
  【主治】口舌痛生疮。
  上清丸
  【药物组成】薄荷叶4两,粉甘草1两,官硼砂5钱,嫩桔梗1两。
  【处方来源】《活人方》卷一。
  【方剂主治】火刑金燥,热极生风,痰凝喘嗽,口燥舌干,咽喉肿痛,鼻息不利,上焦一切浮火之症。
  【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炼蜜为大丸。
  【用法用量】分为数份,不拘时,噙化口中。
  上清丸
  【方剂名称】上清丸
  【药物组成】薄荷1两,柴胡1两,蔓荆子5钱,白芷5钱,苏叶2两,陈皮1两,半夏1两,甘草1两,桔梗3两,黄芩2两,麦冬3两,天门冬3两。
  【处方来源】《石室秘录》卷三。
  【方剂主治】强弱之人,感中风邪,上焦有风火者。
  【制备方法】上各为末,水为丸。
  【用法用量】每服3钱,饱食后服。
  上清丸
  【来源】《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组成】川芎500克 连翘3千克 白芷3千克 防风1千克 大黄6千克 菊花3千克 薄荷500克 桔梗1千克 黄柏2千克 黄芩5千克 栀子(炒)1千克 荆芥50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扮,过罗。用冷开水泛为小丸。每服6克,温开水送下。
  【功用】清热散风,消肿止痛。
  【主治】肺胃积热,风火牙疼,头目眩晕,大便秘结,小便赤黄。
  【禁忌】孕妇忌服。
  【注意事项】
  1.忌烟、酒及辛辣、油腻食物。
  2.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3.服药后大便次数每日2到3次者,应减量;每日3次以上者,应停用并向医师咨询。
  4.服药3天后或服药期间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者,应立即停药并去医院就诊。
  5.小儿、年老体弱及脾胃虚寒者慎用,若需使用,必须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6.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7.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8.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9.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0.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