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岱庙论剑 引颈试刀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岱庙论剑 引颈试刀


岱庙论剑  引颈试刀



——泰山会议小记









承蒙台湾著名学者王秋桂先生的支持,经本人与王秋桂先生倡议,由财团法人立青文教基金会与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区域社会与民俗传统——山东民俗调查与研究专题讨论会”于1114-15日泰山岱庙举行。

这次会议是对山东大学民俗学专业的师生十余年来在山东从事民俗学田野调研工作的一次小结,也是对过去田野调研成果的集中反思。会议特邀了赵世瑜、常建华、王秋桂、李万鹏、周郢诸先生对与会山大师生所发表的论文进行批评,并就今后学术发展的方向给予指点。诸位先生在评论中,言辞犀利,毫不留情,其心良苦,其情戚戚。

山东大学的民俗学与民间文学专业,自1999年至今招收了11届硕士生、6届博士生,已经毕业的40余名学生主要分布在山东各个高校和科研单位中。青年学人在高校中,以教学为主,从事田野和研究的时间有限,之所以发起组织这次会议,也是想为这些毕业生提供一次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共有30位已经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和在读的山大民俗学专业的学生参加了会议。还有3位来自台湾的博士和硕士生也参加了会议。

会议其间,全体与会者还到位于泰山郊区祝阳镇的总司庙和娘娘庙进行了田野考察。

两天的时间实在太短,但师生相叙,同学相聚,亲情暖暖,其乐融融。
附件:

02  [时间:2009-11-22 20:32]

TOP

啊,从照片中找到自己了!

TOP

回来想了很多

TOP

区域社会中的民俗传统
——“山东民俗调查与研究专题讨论会”在泰山召开


  作者:任双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1-25 | 点击数:148


  




  2009年11月13日至15日,“区域社会与民俗传统:山东民俗调查与研究专题讨论会”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召开。此次会议由财团法人台湾立青文教基金会、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联合主办,在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十几年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展示田野资料和学术成果、反思田野作业的方法,并接受业内专家学者的批评和审查。

  当代山东民俗的调查与研究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作为山东民俗研究的中坚力量,山东大学民俗学专业在1984年筹建之初,就将田野调研放在学科建设的重要位置。1985年创办的《民俗研究》杂志,也把发表来自基层的第一手田野调研资料作为重要职责。1987年成立的山东省民俗学会,其会员的成果大多来自田野调研。

  1998年山东大学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大陆首批设立民俗学专业硕士点的高校之一;2002年又获批设立中国民间文学专业博士点。至2009年,已经招收民俗学、中国民间文学专业硕士生11届,中国民间文学专业博士生6届,已经毕业或在读的硕士、博士生已近60位,这些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论文选题也多以山东区域民俗作为调研对象。

  为了展示山东大学学科建设与民俗调研的成果,总结山东民俗调研的经验与教训,由王秋桂教授与叶涛教授共同发起,在财团法人台湾立青文教基金会的资助和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的支持下,“区域社会与民俗传统:山东民俗调查与研究专题讨论会”得以召开。

  会议邀请台湾著名学者王秋桂教授、山东大学李万鹏教授、北京大学赵世瑜教授、南开大学常建华教授、泰山学院周郢副研究员作为会议的主要评议人,对参会山东民俗学者的调查和研究进行批评和指导。与以往老师批评学生的常规不同,这次山东大学所有从事田野研究的师生,都成为“被批判”的对象;而且,老师首当其冲。

  本次会议分为三个主要议题:村落社会的田野经验解读、民间信仰及其文献解读、城市与民间艺术调查与研究。此外,特意安排半天时间,到泰安祝阳镇总司庙现场读碑。

  在“村落社会的田野经验解读”专场,山东大学张士闪教授将昌邑小章竹马作为家族叙事和文化表演,将表演、仪式和口述都作为文本,相互校勘,并从村落语境的角度进行解读。王蕾则将从莱阳小姚格庄衣氏家族入手,描述家族生活传统的承继与变迁,勾勒村落关系结构失衡后,重新孕育新秩序的过程。郭俊红以沂源县牛郎织女传说为例,结合其他省份的牛郎织女传说,探讨当地方性知识与传说结合时,传说所呈现出的地区差异。王娜将菏泽龙王冯村的传说出发,分析村落成员的理解和阐释,进而揭示传说在建村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李伟峰则对满铁惯调中的后夏寨村进行再研究,试图通过社会性别的视角,来探究传统与当下之间的张力下的社会变迁。刘晓实地考察了梁山县冥婚,对个案进行类型分析,并总结了冥婚发生的缘由。孙芳以长清县黄巢村的调查为例,践行了“多线式田野调查”的思路,并对其进行反思。

  与会专家的批评,又恳切又严厉。首先,对田野研究中理论先行的倾向进行了批判。理论先行,往往妨害资料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容易忽视“复调的声音”;其次,在资料取得上,过分倚重田野调查,而忽视文献或前人已有的研究。这容易造成自说自话,不能广泛地与既有研究和其他学科展开对话。再次,对田野研究的细致和深入,提出更高要求。很多调查研究忽略了时间和地域上的差异性。王秋桂教授指出,在田野研究中,“人、事、时、地、物”,一样也不能少。

TOP

在“民间信仰及其文献解读”专场,叶涛教授首先发言,概述了泰山进香碑的调查和研究状况。泰山进香碑是长期被湮没的民众的声音,将进香碑应用于学术研究,拓宽了民间进香组织研究在资料学上的视野。张璐的研究,从小泰山的形成、发展的历史,以及信仰空间中香客的仪式活动等方面,来探讨信仰兴旺的法则。任双霞从1930年代大泽山主神由碧霞元君向无生老母的转变入手,探析背后的地方社会的变迁,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地方社会的格局逐渐形成,由此影响到了信仰的转变。王加华介绍了五峰山碑刻的概况,大量明代黄醮碑与清代民间进香碑共存,从皇家祠祀对民间信仰产生影响的角度进行探讨。刁统菊以莱芜横顶村为例,分析了神灵、信仰以及庙宇,并在村落生活中审视民间信仰的功能,认为民间信仰成为村落力量整合的资源。辛灵美以青州井塘村的香社组织为例,概述其形式、组织与仪式,并探讨了香社作为组织的构成要素。

  与会专家肯定了山东大学民俗学在利用史学资料和方法上的努力。但是,对民俗学的从业者来说,史学修养往往不够深厚。与会的专家对此提出了更高的期待。批评主要集中在史料应用不充分、历史背景知识的不足以及学术规范不够严格。周郢指出了在史料应用上的几处硬伤。赵世瑜教授指出,民俗学在资料学上没有禁忌,在研究方法、技巧和视野上不固步自封,但是当前的民俗学仍然差强人意。民俗学是沟通传统与现在,打通两者之间关系、讲述“传承”的学问,只是回到过去做文献研究、只是进行田野调查关注当下,都不是民俗学。

  在“城市与民间艺术研究”专场中,姜波提出,济南近代民居与自然山水和城市环境相融合,使得济南民居呈现鲜明的地域特色。但济南旧城拆迁中,传统民居几乎消亡殆尽。王明远介绍了济南省府前街调查中资料取得的过程,描述其历史变迁与拆迁前的现状,并对调查进行经验总结和自我批评。曲洪祎在济南东部进行了多次民间信仰的相关田野调查,在此基础上,力图呈现信仰的多样性和地域性。张勃通过两次对曹县花供会的田野调查,探讨花供会的渊源、现状,并探析其变化的原因。荣新对菏泽穆李村的面塑工艺以及相关民俗进行了详尽调查,分析其起源、发展以及可持续的原因,并以面塑艺人作为主体,置入村落语境中进行解读。与会专家肯定了山东大学民俗学调查研究的多样性视角。常建华教授指出,这些调查资料很丰富,但是,有些调查面面俱到,没有明晰的要解决或者探讨的问题。

  在祝阳总司庙和奶奶庙,在庙宇里现场读碑,也算是“重回历史现场”的一种尝试,在地方社会中理解碑刻,也通过碑刻来理解地方社会。赵世瑜教授、常建华教授、叶涛教授和周郢研究员对参会人员进行了很多现场的指导。赵世瑜教授指出,碑刻文本、口述文本要相互证实、相互辨伪,进行“互堪”,然后放在地方社会和那个时间段中来进行打量。

  严格意义上说,这是一个山东大学民俗学发展阶段的总结会,更是一个虚心聆听山东民俗学之外学术意见的批评会。这样的批评会,是山东民俗学发展中难得的平台。

TOP

会议照片,在我的图片中。还会再发一些。

TOP

难得有心人。切磋磨砺!
祝贺!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叶老师,您一块转过来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