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走进蛋雕艺术 (二)

走进蛋雕艺术 (二)

“荆州传统工艺杰出传承人”课题小组之----
蛋雕传承人陈洪根先生基本信息概况

    一、        简介
    陈洪根,(艺名根雕),男,浙江慈溪人。1941年12月出生于宜昌市。工作单位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研究所退休干部。中共党员,县级待迁。
    家庭主要成员:老伴杨火秀,退休干部(正科级),中共党员。子陈闽,,在单位工作中,中共党员。媳高姬,待业。孙,就读小学。
    居住环境:所住宿舍面积117平方米,三室两厅居室。本人有独立的创作室,环境条件较好。本人月经济收入二千余元,日常消费为中等水平。
    二、传承人从艺经历基本情况
   1、本人启蒙老师是我的二哥,他擅长水彩画和鹅蛋壳彩绘画,在他的影响和指导下,本人从小酷爱美术,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坚持自学,也是学校班级美术骨干分子。
   2、1959年9月至1961年8月在武汉市第二中学上高中,曾立志高中毕业报考美术学院。当时在同年级中有十几位同学有此志愿。于是就投靠初中部的美术教师(李老师),请他辅导学习美术基本功(包括素描培训、速写、色彩静物写生等训练)。在高中就读的两年时间里,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大量的培训,大大的提高了美术技能,打下了良好的美术基本功。(李老师是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的大三学生,当时由于生病休学在家)
   3、1961年8月应征入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至1979年转业回沙市。在将近二十年的军旅生活中,本人从没停下画笔。一边为部队服务,一边自己努力学习,刻苦钻研。
当时的作品主要有三项:(1)“忆苦思甜”连环画38幅;(2)四人组合创作了“毛主席去安源”的刺绣画,并送空军连参展;(3)创作了“批判林彪叛党叛国八大罪状”连环画等活动,对部队政治教育起到了一定作用,并因此受到部队党委的表彰。
   4、1979年9月回到沙市并分配到长江所工作。这期间主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图画、水彩画和电烙画的学习研究,并创作出了一批作品。
    1989年初,在一次看电视时见到北京一女孩对鸡蛋壳进行装饰画,作品很漂亮。后来有见武汉市一名女教师在蛋壳上进行雕刻书法,她们的手工创作深深的吸引并启发了我。于是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联想到40年前,年幼时见二哥在蛋壳上进行绘画,于是下定决心学习蛋雕工艺。第二天,我就从市场买了十个鸡蛋,又买了二把裁纸刀和医用注射器。就这样开始走上了蛋雕工艺的道路。时至今日,已有二十多年了。
    学艺的道路是不平坦、艰辛的。刚开始工作出差,到过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完成工作任务后,首选便是去书店打听购买蛋雕专业书籍,但却处处碰壁,服务员甚至于都没听说过这类书籍。曾想拜师学艺,却是有钱也请不到老师。于是只得硬着头皮,迎难而上,发扬在部队的那种精神。那时由于工作原因,也只能利用晚上和星期天的时间自己实践钻研。
    蛋壳的特性是又硬又光滑,而刀片呢?是又落又锋利。要在蛋壳上刻画字体或者是绘画,它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在刻划时用力多大,进刀角度如何,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无异于一个又一个拦路虎。唯一的办法就是上百次、上千次的实践才能摸清规律,才能做到随心所欲。正式从艺的第一年,不知刻坏了多少蛋壳,也不知划破了多少次手。
   89年的上半年,主要是在鸡蛋壳上练习雕刻,通过几个月努力终于可以在蛋壳上刻字了。随着也开始尝试着雕刻京剧脸谱,最后雕刻了一条不成形的龙,也算是自己在蛋雕一是道路上独立完成的第一件处女作------中华龙。89年下半年在材料上由鸡蛋改为鹅蛋壳雕刻。但是白色的鹅蛋壳上如何雕刻呢?又是一大难题。于是又尝试着在壳上涂上颜料,可是时间一长就掉色。沾了水就脱色,难以保存作品的完好。 记得有一次过早吃茶叶蛋,一下灵感就来了,回家后就煮了一锅茶叶鹅蛋壳,终于染色成功了。有深色的,也有较浅色的,所以这一段时间雕刻出来的全是茶色的作品。但是又显得难看,色彩单一。群策群力,发动大家想办法,自己也是见人就问。后来听木工师傅的建议就用油漆来刷色。于是又研究 出了多层法、多彩法,其效果还可以。但缺点是油漆不容易干透。随后又在油漆店的老板建议下,由一般油漆改为高压喷漆的方法,解决了难干的问题。油漆虽均匀、色彩丰富,但厚度不够,画面效果还是差了一点。在家人和单位科研人员的帮助下,研究出了一种新方法,其效果特好。它不褪色,可长期保持丰富的多种色彩。现在原始作品中,19年过去了,在洗刷下,光照下,不褪色,任然艳丽夺目,受到收藏者青睐。
    接下来是刻刀的改革问题。原使用的裁纸刀缺点一是强度不够,刻不进去,二是雕刻一时锋尖,既费力又费时,效果较差。2002年在朋友的帮助下改制的钢刀片,既硬又锋利解决了雕刻难题。是自己的雕刻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由于蛋壳壳体又硬又脆,一般的刀具是无法进行镂空工艺的。想了很多办法也无法解决。一次在工艺品店聊天时,老板介绍了上海有卖微型笔式电动打磨切割机,于是我到处打听该产品。2004年的一天,终于在红门路小店里买到了,花掉了400多元,总算如意一场。但是难题又来了。1万8千转每分钟高速电动机怎么样在脆壳上雕刻镂空呢?稍不留神蛋壳就碰坏了,可想难度之大。更可惜的是鹅蛋壳镂空雕刻浪费更大,基本上是5:1的成功率,所以成品就很少。于是我又开始着手改革材料。年底开始改用鸵鸟蛋壳,它体大坚硬,便于雕刻,花去一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龙凤呈祥”这一作品。而鸵鸟蛋壳材料难得,价格又贵,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在上海买到了三枚。2006年又制作了“中华龙”(私人收藏)和“四龙戏珠”作品。
(文章来源:通过陈洪根老师亲笔手稿整理而来)  


[ 本帖最后由 刘慧 于 2009-11-21 18:06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