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博士,跳楼又跳江
海归博士,一位是在网络上正被热议的浙江大学博士涂某,一位是刚刚跳下湘江的湖南大学博士南某。同为工学博士,同为海外留学归来,同为70后高级引入人才,他们为什么要奔赴死亡?
中国有句老话叫兔死狐悲。意思是境遇相同者的悲哀。看到他们的死亡消息,我内心竟有巨大的悲伤。这些70后的同龄人,孩子正在成长,家庭的担子刚要他承当,事业要到收获的时节。他们为什么要撒手而去。就说死者南某,男,1970年生。今年5月1日刚结婚。据了解,南系以引进人才的方式进入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工程学院的,月薪1万元,工作仅一年。他从北京理工大学硕士毕业后,先后在美国、加拿大工作,并在海外攻读了博士后学位。就说涂某:1977年8月生于浙江金华,1995年9月——2001年6月就读于清华大学,2000年6月获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01年6月获法学学士学位。2001年9月——2007年6月就读于美国西北大学,分别于2004年和2007年获得岩土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其后在美国西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年6月中旬回国到浙大建筑工程学院工作。一个到校一年,一个到校3个月。这块土地接纳了他们,生养他的土地却又轻易地断送了他们。
有网友猜测是:俩人被高价的房价逼的,有人说是评职称带来的心理压力。说白了,国内的生存环境让他们找不到活路。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工科。这个学科注定了要用实业救国救家。但国内能够给他们创业的机会吗?国内有他们用武之地吗?有网友提出,问题在两位海归自己:太高看自己,心理优势太大,结果回国后心理难以承受落差。我觉得这话的言外之意圈内人一看就明白:两个书呆子,他们不明白国内复杂的人际关系,略现黑暗的学界现状,各种利益分配中的潜规则。
我已经无言了。我该感谢我的教育和我的父母。我在求学中,因为家庭条件不允许而没能远赴重洋到国外去,也没有听从父母的命令上工科,一切都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着选择。我也没有因为几次职称的落选去跳楼,这要感谢我的双腿不够灵活;我还要感谢我生活的城市,它还没有太深的河流可以让我尝试。
可如果有一天一个要看世界的人,终于还是归来,他的安身立命之所该怎么不被高处的坠楼或者跳水事件惊扰,怎么不做兔死狐悲的哀伤,怎样才能躲开同类亡魂的阴影,爱上自己的选择?!一定是那里出了问题,目前不是揪住某一方指责的时候,更重要的是怎样让更多的海归不再惊心、胆寒,找不到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