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的故事
听老人们讲:崂山本来名叫鳌山。若问起这鳌山的来历,里头还有段美妙的故事呢!老早老早以前,茫茫的东海滩上,一没山,二没岭,方圆百里是一马平川的草地。在这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上,坐落着大大小小四十八个村疃。
俗话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东海滩上住着的人,有的靠打渔捞虾谋生,有的靠开荒种粮糊口,也有的靠开荒牧羊过日子。尽管干的营生不一样,可是家家户户都不愁吃,不愁穿,过着无忧无虑的安顿生活。
谁知这一年,大祸从天降:东海中,不知从哪里冒出个十万年道行的大鳌鱼!
这大鳌鱼依仗着身大力强,不但欺负得海中水族不得安生,还三不六九地打着浪头窜上沿来,撞倒房屋,掀翻渔船,淹没庄稼,卷走牛羊,作害百姓。从此,富裕、安乐的东海滩上,再也听不见人们愉快的歌声,看不见人们欢乐的笑脸,人人提心吊胆,生怕灾难落到自已头上。
海边上有个王家疃,疃里有对胆大艺高的兄妹。哥哥名叫大智,二十出头;妹妹名叫大勇,刚刚十八岁。他俩看见那大鳌鱼推着巨浪滚滚而来,气得把脚一跺,牙一咬,一个捞起鱼叉,一个手持弓箭,迈开大步“嗵嗵”地迎了上去,两个二话没说,对着那大鳌鱼“哗”地掷去鱼叉,“嗖”地射出利箭。谁知,那大鳌鱼把嘴稍稍一张,一道瓮口粗的长长水柱冲口而出,“呼”的一声,把兄妹俩冲出了足足五里远。哥哥大智被摔在硬梆梆的土地上,头顶碰起个笆斗大的蘑菇;妹妹大勇被摔在草地上,跌得浑身如同离了骨。好大一阵工夫,哥哥才爬起身来,一瘸一拐地走到妹妹身边道:“妹妹啊,这一跤没摔死,倒把俺摔醒了,俺看要救父老乡亲,制服那鳌鱼,光靠咱俩硬拼不行,还要加上智斗才中!”妹妹搓揉着双腿说:“哥哥,俺也是这么想,只是想不出个智斗的道道来。”哥哥道:“妹妹啊,常言说‘众人是圣人’咱俩不好远走高飞访名人?俺就不信,普天下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想不出个制服大鳌鱼的计谋来!”妹妹听了哥哥的话,把手一拍,“呼”地站起来:“好,赶早不赶晚,咱俩这就去吧!”
兄妹俩告别乡亲,朝西走去。跨过三十三道河,越过三十三道岭,翻过三十三座山,这天走进一片树林里,看见一个满脸皱纹,一头白发的老妈妈,正盘腿坐在一棵大槐树底下纺棉花。他俩急忙走上前去打躬作揖道:“老妈妈请您告诉俺用什么办法能治死东海里十万年道行的大鳌鱼?”老妈妈一边手摇纺车一边说:“孩子啊,俺只听说:使万人纺的万斤线拧根又粗又长的白纱绳就能拉动十万年道行的大鳌鱼。”
兄妹俩把老妈妈的话牢牢记在心里,谢别了老人又赶路去了。
走啊走,走啊走,跨过六十六道河,越过六十六道岭,翻过六十六座山。这天,兄妹俩来到一个红土岭上,忽听岭下传来了“叮当嘀”、“叮当嘀”的打铁声。两人顺着响声一路找去,走进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看见一个光着膀子正在打铁的师傅。兄妹俩连忙走上前去,打躬作揖道:“铁匠师傅,请您告诉俺,用什么办法才能治死那东海里十万年道行的大鳌鱼?”老铁匠用响当当的声音答道:“孩子啊,干什么营生说什么话,俺只知道:使万人凑的铁,打把四个尖尖万斤重的钓鱼钩,就能钓住那十万年道行的大鳌鱼。”
兄妹俩把铁匠师傅的话,牢牢记在心里,谢别了铁匠师傅又赶路去了。
走啊走,走啊走,跨过九十九条河,越过九十九道岭,翻过九十九座山。这天,兄妹俩走进一个小镇子,只见一个老皮匠坐在街头穿针引线掌靴子。兄妹俩急忙来到老皮匠跟前打躬作揖道:“皮匠师傅,请您告诉俺,用什么办法才能治死那东海里十万年道行的大鳌鱼?”老皮匠停下针线道:“孩子啊,我一辈子和针线牛皮混得熟。只听说:用万人凑的牛皮,缝件大牛衣,里头充上万斤草,做头大假牛当做鱼食,就能引得那十万年道行的大鳌鱼来上钩。“
兄妹俩牢牢地把老皮匠的话记在心里,辞别了老皮匠又继续赶路程。
这天,兄妹俩正大步流星把路赶,忽见一个白须、白发、白眉毛,穿着白衣衫的老人,迎面朝他俩走来。他俩急走几步,来到老人跟前,对着老人打躬作揖道:“老爷爷,请您告诉俺,怎样才能治死那东海里十万年道行的大鳌鱼,为民除了害?”老人道:“治死鳌鱼并不难:一要有万人纺的万斤线拧成的白纱绳;二要有万人凑的万斤铁打的四尖大鱼钩;三要有万人献的万块牛皮缝的牛衣做成大草牛;四要有顶天立地、力能拔山的人,才能把钓着的大鳌鱼拉上岸来治死它。”
兄妹俩听了老人的话,又是欢喜又是愁:喜的是,终于学到了治死大鳌鱼的好办法;愁的是,上哪去找那顶天立地、力能拔山的人!想到这,便一齐跪下向老人求告道:“老爷爷啊,救人救到底,教人教到头。请您明白告诉俺,怎样才能找到那顶天立地、力能拔山的人?”老人道:“世上无难事,只怕心不诚。你俩真有诚心为民除害就背上我老汉走上千里路。到那时,我包你俩都能长成顶天立地、力能拔山的巨人!”
兄妹俩听了老人的话,高兴得从地上爬起来说:“只要能治死大鳌鱼,为民除害,莫道背您老走千里就是走万里,又算得什么?”说完,哥哥大智,便抢先背起老人转身往家乡的方向走去。
别看老人干巴巴的样子,可大智刚背起来那阵子,觉得沉甸甸的,足有千斤重。但是,他每走一步,觉得身子就长高一尺;每走十步,觉得力增千钧,越走步越大,越背劲越足,尺管大智走得并不快,可大勇在身后小跑都跟不上趟。
就这样,大智背着老人走了五百里,身子已经长得顶天立地,劲头已经是力能拔山了。大勇急忙赶上来,拉着哥哥的胳臂央求道:“哥哥啊,看你已经长成了顶天立地、力能拔山的汉子了,下五百里就让我背吧。”说着,便把老人从哥哥身上接过来背在自己身上。
大勇背着老人走,也和大智一样:走一步,身长一尺,走十步,力增千钧。越走个子越高,越走劲头越大,当她走完了五百里,来到离家只有五十里的西海滩时,她的个子也长得顶天立地了,她的劲头也力能拔山了。这时,只听背上的老人道:“孩子啊,你俩为民除害的心是诚的,心诚则灵。如今,你俩已是顶天立地、力能拔山的人了,就把我放在这里,赶快回家去治那大鳌鱼吧!”
大勇听了老人的话,身子一蹲,想让老人下来。谁知,双手一松,只听背后“咕咚”一声天崩地裂般的巨响,打得海水窜起了几丈高。兄妹俩回头一看:啊,哪里还有白头老人,只见一座又高又宽的白石头大山,横倒在西海里,半边身子浸在水中,半边身子露出水面,成了海中一溜长长的石头岛(只因这岛是白衣老人化成的,人们便叫它是“人岛”。后来石头被水浸成了灰黑色,人们才又改叫它为“阴岛”)。兄妹俩一见此景,知道老人不是凡人,连忙双膝跪下,朝着石头岛子拜了三拜,磕了三个头,便转身急匆匆地回到了家乡。
消息传开,四十八疃的人一齐拆开被、袄,扒出棉花,捏成花瓜,纺成白纱,送给兄妹俩拧纱绳。有的砸了饭锅送来铁让他俩打造鱼钩。有的掀了草屋,抽下草,送给他们扎草牛。还有的拆开牛皮褥子,撕开牛皮“绑”,送给他俩缝制大牛衣……
在四十八疃乡亲的帮助下,材料很快准备齐全。兄妹俩便白天连着黑夜地干了起来。先用了五天五宿的工夫,拧了条万斤重二十里长的粗纱绳。紧接着,又用了五天五宿的工夫,打造了一把万斤重、四个尖、一个长鼻子的大鱼钩。再用五天五宿的工夫,把鱼钩包进草里,扎成了一条万斤大草牛,外边缝上牛皮,连夜把假牛扛到东海沿上。最后,把那粗长的白纱绳,一头拴在从草牛嘴里伸出的钩鼻子上,一头扯向二十里外的草地去,两人紧紧用手拽着,单等那大鳌鱼咬钩后,好往上拉。
这天正是八月十五,日出时分,那大鳌鱼从深水中钻出来,又要兴风作浪窜上岸来祸害人。当它借着阳光,朝着海边张望时,只见一头小山般大的黄牛,站在海边上,正迎着海风摇头摆尾。一时间,馋得那大鳌鱼直淌涎水。只见它一个饿虎扑食之势,带着浪头窜上海滩张开黑洞洞的大嘴,一口便把那大草牛囫囵个吞进肚子里。
这时,躲在远处的大智、大勇试着手中绳子一紧,知道那大鳌鱼已经上钩,马上双手拉,转身将绳子搭上肩,没命地往上拖。那被大鳌鱼吞进去的大草牛肚子里的四尖大鱼钩,随着他俩一使劲,立时扎破了牛皮,伸出长长的钩尖,钩住了鳌鱼的五脏六腑,痛得那大鏊鱼在水中又蹦又跌,直打得浪花飞腾,天摇地动。
大智、大勇使狠劲往上拉,大鳌鱼豁上死命往深水里坠。兄妹俩每往前拉一步,脚下就踩塌一方地,踏出一截深沟。他俩拉一步,歇一歇;歇一歇,踩下一个深坑,汗水流进深坑里积下一湾水。就这样,接二连三地拉着大鳌鱼向前走了十八步,走出了十八里,踏出了十八里长的一道深沟;歇了十八歇,踏下了十八个大坑,积下了十八湾汗水(后来,人们便把这里的前九湾叫“内九水”,后九湾,叫“外九水”)。
这时,四十八疃的人听说大智、大勇兄妹俩钓住了大鳌鱼,都不约而同地赶来相助。真是“人心齐,泰山移”。他俩得到了四十八疃众乡亲的帮助,劲头更大更足了。大家同心协力,从早上拉到天黑,终于把那大鳌鱼从深水拉到了浅水,从浅水拉上了海滩。当人们拉着白纱绳,走到西海边那白衣老人化成的石头岛时,那大鳌鱼也头朝南,尾朝北,脊梁朝天,肚皮朝地,被拖上了东海岸。兄妹俩让人们停下来,把那粗粗的白纱绳,牢牢地拴在那石头岛的石橛子上。然后,踏着月光,领着乡亲们回家欢庆胜利,过团圆节去了。
晚上,四十八瞳的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吃着果品,饮着美酒,人人脸上挂满了笑容,疃瞳又飘出了欢乐的歌声。这时候,大智、大勇兄妹俩却怕那大鳌鱼挣断绳子,吐出钓钩,逃回东海,再祸害人,便不顾几天来的劳累,一个手握鱼叉,一个手拿弓箭,走出家门,来到海边,站在那大鳌鱼的脊梁上,日日夜夜在上面看守着它。他俩那高大的身躯,顶天立地,风吹不动,雨打不摇……后来,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大鳌鱼的遗骨,便化成了南北长四十里,东西宽三十里的一座山。因为这山是大鳌鱼化成的,人们便叫它是“鳌山”。山南头叫“鳌山头”。直到如今,那山头靠海的哈皮崖下,还能找到八颗鳌鱼牙化成的大石头。传说,当年八仙过海前,曾坐在上头歇息过,后来,人们便叫它是“八仙墩”。山北头叫“鳌山尾”。只因明末年间海盗常到沿海一带骚扰,皇帝便在这里屯兵设卫,守备海防。打那以来,“鳌山尾”就改成了“鳌山卫”。……大智、大勇兄妹俩,为了乡亲们的安生,不怕风吹雨打日头晒,成年累月并肩站在鳌鱼脊梁上看守它,他俩那高大的身躯,慢慢化成了鳌山顶上的两座高峰。人们为了纪念他们的功绩,便把哥哥大智化身的高峰叫做“巨峰顶”,妹妺大勇化身的高峰,叫做“美人峰”。
因为这鳌山山势陡险,攀登特别费力,后人们把它叫成了“劳山”。文人在攀登之后,写诗作文留念时,又在“劳”字边上加了“山”字旁,才成了今天的“崂山”。
[ 本帖最后由 周子铧 于 2022-9-14 19:16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