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宗教文化的多元通和模式
——访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博士生导师牟钟鉴教授
□ 本报记者 张广艳 实习生 丁睿智
《宗教周刊》:中国宗教社会科学高峰论坛即将召开,国际著名学者汇聚北京,就中国宗教信仰研究展开对话。请问中国宗教文化的研究在世界舞台上处于什么样的状态,研究状况如何?
牟钟鉴:在世界宗教史研究的国际学术舞台上,中国宗教文化长期被冷落而处于边缘化状态。一些由西方学者撰写的世界宗教著作,或者不重视中国宗教,简略带过而已;或者杂乱无章法,不知如何概括总结。二是中国近代落后,其文化不被关注,很少有人从宗教学的角度研究中国宗教文化,中国人自己也不重视,遂形成薄弱地带。但是这种状况已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民族文化的复兴而有所改观。
《宗教周刊》:通过您的研究,中国宗教文化模式是怎样的?应如何概括?
牟钟鉴:中国宗教的模式可称为多元通和模式。中华民族的民族格局是多元一体的,它的宗教文化是多元通和的。从发生到发展,其文化基因即包含着多元性、和谐性、主体性、连续性、包容性、开放性。这样一种模式在世界文明大国中是独一无二的。
《宗教周刊》:为什么中国宗教形成了这种多元通和的模式?与中国社会发展有何关系?
牟钟鉴:原因有3点,一是中华民族的“混血”,造成宗教信仰的“混血”;二是孔子儒家和老子道家温和理性的人文主义主导了中国人的精神方向,形成宽容、平和、重人的品格;三是长期的农业文明与家族社会促成了天人一体、务实达观的心态,积累了群居的智慧和经验。
《宗教周刊》:您认为这种多元通和的宗教模式有什么样的独特之处?
牟钟鉴:第一,多源起源,又不断整合成轴心系统,使得中国宗教既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又展示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形成主体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第二,在发展中信仰文化始终保持前后相续、有因有革、绵绵不绝;虽有阶段性的变化,却无大的断裂出现,一直与根源性的信仰血脉相通,形成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第三,中华传统宗教,始终强调神与人的和谐一体,重视神道中的人道属性,努力把神性与人性结合起来,形成神圣性与人间性的统一。第四,中华传统信仰由于其文化基因的综合性,容易接纳外来的异质宗教,具有天然的开放性,是世界各大宗教进入並和平发展的理想空间,形成民族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宗教周刊》:那么中国宗教的这种多元通和模式是怎样形成的?
牟钟鉴:多样性信仰文化的汇聚与整合,在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早期多种多样的图腾崇拜汇聚成综合性龙凤图腾崇拜。多样性远祖崇拜整合为“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为中华民族的形成,确立了血统与人文的源头,成为中华民族认同的基石。在夏、商、周三代民族国家发展中,形成以“敬天法祖”为基础的具有差异性的宗教文化。阴阳五行思想把天帝崇拜整合成金字塔结构,从而适应和巩固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汉魏以后,在敬天法祖的基础上,形成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三教鼎立与互动的格局,成为传统社会信仰文化的核心,这是一个多元的核心,容纳差异和矛盾,具有和而不同的品格。
《宗教周刊》:您觉得中国宗教的延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牟钟鉴:中华古国的信仰在底色上古今一脉、源远流长,常驻常新,其连续性所体现的文化生命力是无与伦比的。从早期天神崇拜、祖先崇拜、农业祭祀中,发展出中国的国家民族宗教,即宗法性传统宗教,成为中国人不肯舍弃的基础性信仰;从早期礼乐文化中演化和升华出儒家的仁礼之学,成为尔后2000多年中华文化的思想主干;从早期原始信仰和神话中创生出老庄道家,尔后道家又衍生出道教,它把古代的民间信仰纳入其中又加以提炼和创新,使道教具有了根源的古老性、民间的草根性和崇拜的多神性,最能体现中国民众的信仰特色。
《宗教周刊》:在您看来,中国宗教是怎样发挥其宗教性来影响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
牟钟鉴:在中国人心中,神必定为善,必定爱人,包括爱所有的人,能爱人者就是爱神,爱神者绝不能去杀人。神的意志要体现为民的意志。皇天选择一姓君王治理天下,并没有固定的对象,就看他是否有德,即是否能“克明俊德”、“平章百姓”、“协和万邦”。用贤和惠民是德治的基本要求。如果君王暴虐,天命就会转移到其他有德者身上。这样,敬天的信仰被导向了对民间疾苦的关注,不容易出现以神的名义去作威作福和迫害异教徒的现象。
孔子和儒家正是继承和发展了三代以来神道与人道不离、神依人而行的传统,进一步从人道去解释神道,降低神道的神秘性和超人间性,突出神道的人文理性和人间功能,将神道纳入人道之中,从而形成儒家重人事轻鬼神又用鬼神的中庸之道的宗教观。当然,佛、道二教也影响了儒学,不仅使它扩大了视野、深化了认识,也增加了禅趣和道机,强化了超越精神。由于儒、佛、道三教的共同影响,中国人容易在人道与神道、哲学与宗教、理性与情感、出世与入世之间找到和保持一种平衡;且三教或二教共信者比比皆是,中国人差不多都是三教的“混血儿”,没有严格的教门意识,甚至在有神与无神之间的界限都是模糊的。
《宗教周刊》:您认为中国宗教是怎样通过民族性和开放性的统一来不断发展自身的?
牟钟鉴:汉族是一典型融合型民族,它的产生与壮大,主要靠它能不断凝聚许多民族及其文化,而且在发达的农业文明基础上,在多民族智慧聚集过程中,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创建了先进的礼乐文化和儒家道家思想体系,形成强大的文明核心力量,同时又能不断扩大民族的范围,包纳更多的族群及其文化。从宗教种类的多样性而言,中国有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及三教的主要教派,有民族宗教如道教,有民间宗教及各种宗教风俗,有北方萨满教、南方巫教,也有原始崇拜的遗风,差不多是人类各种信仰的一个缩影,被称为“宗教的联合国”,而且各宗教之间基本上维持了和平与和谐,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
牟钟鉴
牟钟鉴,1939生。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宗教学学科学术带头人。多次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课题,正在主持“211”工程重点课题和“985”工程关于民族宗教的项目领域。
牟教授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宗教学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文科基地学术委员,中国道教学院研究生班导师,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华侨大学客座教授,香港全真道研究中心顾问等。
主要学术著作:《〈吕氏春秋>与<淮南子>思想研究》、《中国宗教与文化》、《中国道教》、《走近中国精神》、《儒学价值的新探索》、《道教通论》(主编兼作者)、《中国宗教通史》(与张践合作)、《宗教·文艺·民俗》、《概说中国宗教与传统文化》(与吕大吉合作)、《中华文明史》十卷本(宗教史分科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前4卷(主要撰稿人之一)、《探索宗教》等。其中《中国宗教通史》获教育部2003年颁发的第3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宗教学一等奖。
来源:《中国民族报》2008年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