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鼓励引导年轻人学习非遗文化技术
海南省鼓励引导年轻人学习非遗文化技术
( 2009-05-06 11:25:37) 稿件来源:海南日报
日前,海南省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普查申报,在前两批非遗申报中,2006海南有9项入围,包括黎族织锦的纺染织绣技术、黎族三月三、儋州调声和崖洲民歌等。2008年海南有12项入围,包括黎族乐器、黎族民歌、海南渔民更路经、琼剧、椰雕、晒盐技艺、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等。
在本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过程中专家发现,海南省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保护上有所突破,既保持了这些民间艺术的原生态,又使其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使海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迈出了新的一步。
黎族手工制陶:手工陶器最高卖到了600元
在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保突村,40多岁的文阿芬应电视台的拍摄需要,正在手工制陶。手工制陶的传承人羊拜亮在旁边加以指导。
黎族手工制陶,在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现代经济工业的发展,现代的陶瓷器、玻璃器、金属器、塑料器等替代了黎族手工制作的土陶器,现懂得制陶的黎族艺人廖廖无几,传承人羊拜亮也是年事已高。
昌江文化馆馆长孙如强说:“得知制陶面临失传的境地,县里开始积极引导,除每个月给予羊拜亮生活补助之外,还积极引导羊拜亮后人学习制陶,文阿芬是羊拜亮的孙媳妇,如今已经掌握了制陶的全部工艺。”
文阿芬继承了奶奶羊拜亮的制陶工艺,也给生活带来了一定帮助,每次应邀表演制陶,邀请单位都会给予一定的补助,去年在海口表演制陶时,烧制完的陶器,现场观众争相购买,一个陶器竟然卖到了600元。
而就在文阿芬掌握的制陶的全部工艺时,阿芬的女儿也正在学习制陶,文阿芬说:“虽然制出的陶器现在不实用了,但是仍然有许多人喜欢认可这项工艺,从现在起,让自己的女儿开始接触,不是件坏事。”
白沙双面绣:儿媳接过婆婆的绣花针
白沙黎族双面绣,是在一块底料上,以针引线,按照所欲的图案,用直针和扭针绣出正反两面完全相同的花纹图案,所剌绣的图案有人纹图、大力神纹、蛙纹、龙纹、鹿纹、鸽纹、鱼纹等100多种,反映黎族原始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的意涵。
双面绣的技艺要求高,不易掌握,要完成一幅双面绣服饰要数月时间,费时费神,年轻妇女不愿意学习这技艺。现仅存有5名老年妇女掌握双面绣技艺,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的80岁老人符亚衩,是当地双面绣的高手,她织出的双面绣,图案清晰,造型精巧。如今,她的儿媳妇符阿梅继承了她的技艺。
白沙黎族自治县文化馆副馆长符少玲说:“民间艺术消失太快了,应该让健在的老艺人带徒弟,把它传下去。”
就这样,白沙文化馆工作人员多次找到符亚衩老人,做她和儿媳的工作,符阿梅说:“现在的人都不穿这些传统服饰了,一开始也不想学,但是县里的人讲了重要性,自己也就开始学了。”
据符少玲介绍,目前全县还在组织其他的妇女学习双面绣,县里也正在想其他办法,争取一些经费和其他支持,让双面绣这样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
保亭:黎族传统乐器走进旅游景点
很多地区借助旅游业来承传非物质文化,但到最后都变了样子。但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黎族传统乐器,却在旅游业中传承不但没有变味,还真正让当地百姓收益,成了一项职业。
在保亭槟榔园旅游区,有着一支黎族传统乐器演奏队,这支队伍的表演引起了游客的兴趣,椰子壳、牛角鼓、牛铃,这些游客从来都没见过的乐器,在这里能奏出悠扬的乐曲。
黎族乐器传承人黄照安是这支队伍的指导老师,黄照安告诉海南日报记者,为了让黎族乐器不失去生存空间,他下了很大功夫,培养了这个乐队,没有想到如此受欢迎,在乐队演出中,使用的都是传统乐器,也是传统的演奏方法。
据了解,在此演奏的都是本地村民,他们靠演奏黎族乐器月收入就有1000多元。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王海昌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现在所做的一切都还仅仅是一个开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活遗产,对其保护更应是动态的,今后省里也会更多地采取灵活有效的活保护措施。”(记者 于伟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