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村仪式:乡土社会中的和谐追求
——以京西幡会为个案
张士闪 韩同春
京西幡会是庄户、千军台两村以信仰为依托,以艺术表演为手段,旨在通过定期的礼仪互换达致文化认同,实现社区和谐。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将这一联村仪式置放于村际关系的语境中予以多角度解读,结合当地民众的地方性知识,对其历史传统、内在机制与社会功能予以体认,并对这一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性转换进行讨论。
京西幡会原名“天人吉祥圣会”、“天仙会”,所供奉的神灵以天仙娘娘为主,据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传承至今已有十七代。历史上,它经历了由三村联办到两村往来的演变,现今仪式的主体是千军台、庄户两村之间的联合走会。这里仅从信仰的、艺术的与联村仪式的角度进行具体分析:
其一,幡会首先是一个联村的香会组织,前往庙宇进香朝拜是它的经常性仪式活动。如在元宵节期间为期两天的走会活动中,两村分别以本村的庙宇为中心,循着大致固定的走会路线,或在歌乐伴奏下高擎幡旗沿街走会,或在神庙前作集中性的敬神表演,以完成一个具有悠久传统的祭祀仪式。
其二,京西幡会是一个艺术表演的狂欢盛会。它所以能长期传承于斯,是因为乡民在其中寄寓着一定的生活情感与愿望,并在千百年间凝聚为一种村落性的群体情感与群体意志。当幡会成为一种定期举行的联村仪式表演活动,其意义也就不仅仅是村民个体意志与情感的表达形式,而成为这一带乡土社区的整体性文化诉求。幡会借助于某种神圣氛围,使得参与幡会表演的乡民暂时地让“现实之我”消隐,忘我地加入到普天同庆的社区狂欢之中。通过心灵的净化与情感的共振,个人与社区的“集体意志”融会一体,从而起到了强化社区认同、整顺社会秩序的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社区狂欢性质的艺术盛会。
其三,这是一种定期举行的村际礼仪互换的仪式。乡民以敬神的名义完成这一社区狂欢仪式,借以调谐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与村际关系,并对村落尊严及社会秩序加以强调。因为这种文化表达是发生在两村之间互为主客的往来巡演之中,幡会也就具有了村落之间定期礼仪互换的性质。幡会中的“艺术”表演,首先必须符合两村之间礼仪表达的需要,而不是一种任由个人发挥的“艺术创造”。正是因为传统乡土社会中村落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或非均质性,使乡民们感到需要借助一定的仪式表演活动以强化社区内部的文化认同,整合社会秩序,营造和谐社区,从而体现出某种“和而不同”的群体生存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联村仪式这类跨村落的文化认同系统,近年来受到比较严重的破坏。一方面,由于乡土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乡民生活呈现出日益明显的都市化特征,这类联村仪式自然就面临着一定的传承危机。另一方面,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日见升温,这类联村仪式在逐渐浮出水面、受到一定保护的同时,村际之间因争夺这一文化资源的主权而产生的纠葛也会被放大地展现出来,若政府有关部门不能及时地予以恰当应对,甚或举措不当,便极易在乡土社会中形成难解的症结。若此,原本致力于乡土社会之和谐共处的联村仪式,不仅未能成为当今乡土社会中有效的文化资源,反倒成为引发村际之间因“争名于朝”、“争利于市”而恶性竞争的导火索。这或许是一个更应该引起警觉、更值得我们关注的现实问题。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本网发布时间:2008-4-17 10:5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