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吕新雨 :《书写与遮蔽──影像·传媒与文化论集》

吕新雨 :《书写与遮蔽──影像·传媒与文化论集》

书写与遮蔽──影像·传媒与文化论集

作者:吕新雨



基本信息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2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63376526/9787563376520
·条形码:9787563376520
·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中文:中文

内容简介

这一刻
赶夜人
在世界的边缘行走
天地之间
山水之间
午夜的幽暗与黎明之间
我冰冷的指尖
与电脑键盘之间
月色如风
吹过稻田


目录

第一辑在影像的边上
《铁西区》:历史与阶级意识
“孽债”:大众传媒与外来妹的上海故事
--关于电视纪录片《毛毛告状》
在乌托邦的废墟上
--新纪录运动在中国
新纪录运动的力与痛
今天的“人文”纪录意欲何为?
“重视”下的中国城市影像
国事、家事、天下事
--《良友》画刊与现代启蒙主义
附录一:欢迎“云之南”影展来上海
附录二:当摄影机转向太平盛世的背后
--看香港纪录片《歌舞升平》
附录三:《铁西区》与当代中国的新纪录运动
附录四:“独立制作”与当代中国的新纪录运动
附录五:《十面埋伏》与民族电影
附录六:愚公·西绪福斯·孙旺泉

第二辑书写与遮蔽
中央电视台2002年“春节联欢晚会”读解
仪式、电视与国家意识形态
--再读中央电视台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
媒体的狂欢
--对台湾传媒生态的观察与思考
作为社会存在的新闻与新闻事业
--对新闻理论诸概念的重新思考
故事·游戏·动物朋友
--对儿童影视理论建构的探讨
报纸能为广播电视事业做些什么
附录一:爱要怎么说
--看深圳卫视《大爱无疆》
附录二:《非常接触》与读书节目
附录三:《东方纪事》对于电视纪录片栏目化的意义
附录四:我们为什么需要电视?

第三辑诗与思
诗的意义
--读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
人的救赎之路
--论王安忆的小说主题与美学风格
学科的危机与思想的边界
--也谈人文精神
王国维系统文艺观新论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诗与哲学之争”及其渊源
--兼论古希腊悲剧精神
认识维柯的诗学理论
--关于《新科学》的读书笔记
《诗学》传统与反传统的现代悲剧课题
戏剧传统在大众传媒时代的命运
理解“中国”的视野如何可能?
--读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
附录一:世纪末,中国戏剧需要自我批判
附录二:《读书》杂志与近二十年中国与世界的巨变
附录三:中国民族主义的“内”与“外”
后记
……


书摘

新纪录运动的力与痛

感谢第九届乌山头纪录电影节的邀请,使我能够有机会与台南艺术学院的朋友们分享和回顾大陆的纪录片。新纪录运动的崛起是当代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从八十年代中后期、九十年代以来,一直到今天,中国的纪录片一直保持着一种令人惊讶的繁荣局面。它开始于对中国传统的宣传类节目样式:专题片的反叛基础之上,这种反叛是从体制内和体制外同时进行的。这也是我为什么称它为一场新的运动。
什么是专题片?专题片是中国电视体制的产物。作为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我们一代人的童年是在操场上看露天电影长大的,从城市到乡村,那时候的城乡电影放映队活跃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2004年9月,我曾在复旦大学的相辉堂安排放映法国导演朗兹曼的九小时巨片《浩劫》(Shoah),在放映间我发现自己工作的这所大学的电影放映机竟然是1965年生产的,和我的年龄一样长,自然它也是那个时代的遗留。在中国的电视时代出现之前,在每一部电影的正片放映之前,都有加映的新闻纪录片,它们中最主要的是五十年代开始的“新闻剪报”,1978年改称“祖国新貌 ”,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953年成立)制作。还有一些由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原名中央电影局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1953年成立)、北京农业电影制片厂(1954年成立)、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1960年成立)以及全国各大电影制片厂的科教片室制作的科教短片,这些电影都被称为纪录片。


后记
书写既是一个敞开同时也是遮蔽的过程。然而,书写又永远负担着一个使命,那就是指向被遮蔽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对书写本身的怀疑与反思,正是书写的动力。
本书作为人生旅程中的驿站,收录的文章体现了九十年代以来笔者写作与思考的主要轨迹。也许很难回避敝帚自珍的嫌疑,不过,如此结集,既是希望让自己有一个回顾与自我清理的机会,也是希望给这个巨变中的时代加一个小小的注脚。
第一辑“在影像的边上”,主要收录的是关于中国纪录影像的思考,是《纪录中国--当代中国的新纪录运动》(三联书店,2003)一书的后续展开。第二辑“书写与遮蔽”,收录的文章集中在对大众传媒相关问题的探讨。一方面大众传媒是我在教学与学术生涯中必须与之共舞的对象,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大众传媒在社会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地位的时代,它逼迫我必须从“象牙塔”出来,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与思想大众传媒与文化的关系。在今天这样的时代,包括影像书写在内,整个文化生产都与大众传媒的生产体制紧密地扣联在一起。如何理解这些正在发生的问题和现象,对我来说,构成了一个持久的挑战。第三辑“诗与思”,试图追究艺术起源以及艺术与不同时代精神的关系,戏剧与诗其实就是传统社会中的“大众传媒”。而“诗”与“思”的古老关系,却见证着人类最重要的理解世界的方法。九十年代中期之后,我的学术写作开始比较多地转向对纪录片与大众传媒的关注,但价值追求承袭于前一时期的“诗学”研究。在这个意义上,上述三辑可以看成是一个过程的不同展开。
美学是我失落的出生地,我希望回去寻找自己学术生涯的内在脉络,它是如何潜在地界定了之后的关怀、兴趣和问题意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