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华 侃】藏语词汇与畜牧业文化刍议

【华 侃】藏语词汇与畜牧业文化刍议

                                                                                                                 藏语词汇与畜牧业文化刍议
[内容提要] 文章首先简述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藏语词汇系统中,反映畜牧业文化的词语非常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根据阿坝州唐克地区畜牧业中马、牛、羊的颜色、走势动作、性情及形体特征方面的词语分别举例分析,充分展示了藏民族长期畜牧业经济生活的积淀及对语言的深刻影响。
     [关 键 词] 藏语词汇,畜牧业文化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生活在社会的人们世世代代长期沿袭下来的一种符号体系,经历了漫长的传承阶段。语言与文化之间又有密切的关系,因为一种民族语言是该民族文化的存在形式,各种文化特点必定会在语言中得到反映。我们常说的某种语言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这个民族过去、现在的全部文化;它又像一个窗口,揭示着该文化的一切内容。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了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而且这种文化总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地理位置、经济生活和社会现实中形成的,都具有一定的差异和特点,要是我们将语言对象置于一个更大的人文背景中去考察,必能扩大我们的视野,洞见该民族的文化,领悟他们的生活习俗,加深对该民族文化史和民族语言的研究。
     青藏高原广袤辽阔,藏民族长期生活在这里,历史上以游牧生活为主,千百年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畜牧业文化。而畜牧经济是随着早期家畜驯养范围的不断扩大,随着畜牧业的形成和发展而产生的。它是畜牧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非常广泛。这种经济生活必然对语言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词汇中得到充分反映。反之,藏语言又直接反映了藏民族自己的经济和文化生活。
     藏语言作为藏文化的载体,无论在语言本身的特点上,还是在语言的作用上,无不打上藏文化的烙印,从而形成藏语言的民族特色。藏语的词汇系统中,反映畜牧文化的词汇非常丰富,在整个词汇库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他们的基本生活和生产资料主要是马、牛、羊,无论衣食住行都与这些大牲畜息息相关,如穿的衣、袄、靴、帽等毛织品,食用的肉、奶和奶制品,住宿的各类毡房,以至交通运输工具莫不依赖于此,表明了牲畜在这些民族中具有特殊地位。本文考察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唐克地区藏语中的部分畜牧业词汇,有些名称在书面语里大体一样,但也存在着历史差异和地域变体,即使在同一地区,牧民群众的理解和解释有时也不相同。该地区藏语属于安多方言的牧区话。
     藏语的畜牧业词汇构成了一个独特的语义场,还可分成不同的层次。如牧场和草地都分春、夏、秋、冬,因为在广阔的草原上,随季节的变化畜群需不断转移牧场,“随畜逐水草而居。”又如畜棚、畜栏也各有自己不同的名称,有栅栏的都称“ra”,如rta、 ra “马圈”、 zog ra “牛圈”、lug ra“羊圈”;有房或带棚的用khang“房”,如 rta khang “马房”、 lug khang “羊窝”。牛类中通常只有牛犊才有“房”,称 bevu khang “牛犊窝”。这些家养大牲畜的嘶叫声都用不同的词来区别,牛一般用“zog ngur”,然而在发怒或大声喘息时的吼叫称zog har 。马的嘶叫称 rta vtsher,马驹的嘶叫声略低称 vtsher se。马槽也分 khap ril (放草料)和khap ra (放豆类等饲料)。
     大家畜马、牛、羊,藏语中除其概括的统称外,按照其性别、年龄、毛色、动作、性情、阉割、躯体部位及其它特征的不同都有单独的名称,与畜牧业生产、生活有关的词语十分精细,自成系统。语义范畴用不同的方法表示,有的用不同的词表示,有的用构词手段表示,也有用语法手段表示。这方面的词汇不会有外来词,都是人民群众长期习用的比较古老的词。一般来说,对于一个民族越是重要的东西,该民族对它的“语言分割”就越是细密。这充分表明了群众的智慧和丰富的经验,说明了藏民族细微的观察力、分辨力、思维方式和敏锐的感知。限于篇幅,本文主要探讨马牛羊大家畜的毛色、走势、动作、性情及体态特征方面的词语。
     马是牧民群众必不可少的生产、生活资料和交通运输工具,所以,关于马就有各种区别细微的类别名称,语义场层次复杂。例如从用途上分,有 khyid“驮马”、zhon ba“骑用的马”、rdzi rta “放牧人的骑马”、rta yan“不骑不驮散放的马”。从性情温顺暴烈上分,有 rta rgod po“烈马、未驯服的马”、rta g•yung ma“温顺老实马”、rta vgros ma “易驾驭的马”、 rta kha shang mo“不易驾驭的马(需套上马嚼子)”等。以动作概念、奔跑的姿势而言,有rta vgros ma “有走势的马”、rta zhon skyid can “健稳的走马”、rta bang can“步伐矫健能快跑的马”、rta vdur “跳跃式奔跑的马”、 rta lag lang “前蹄向上大步跳跃奔跑的马”、 rta yang mo “善行走的马”、rta gom vgros can “步伐整齐的走马”、 rta gom chen can “大步快速善跑的马”、rta vphra kha btsan po can “劣马(用足踢才行走的马)”、rta lji mo“行走缓慢无力的马”。以体形特征而言,中性的有rta rna lo“耳短小的马”;褒义的有rta mgo rna can“雄壮的马(头、耳大,鼻长的马)”、rta yang zhen can“体形匀称的马(耳、尾长,体形略瘦长)”、rta pho chen “体形强壮的马(能吃料、食量大)”;贬义的有rta che mchog can“丑陋的马(头、脸庞小,耳下垂,腹部大)”、rta yob kha dmav mo can“体形矮小的马(马蹬低的)”等。此外还有rta byang ma“饿马(在赛马之前饿上几天的马)”、rta gyol po “瘸马”、lag gyol “前腿瘸的马”、rkang gyol “后腿瘸的马”、rta vtheng po“跛足马”等。区别马的不同毛色的名称更是名目繁多,如rta kham kham“棕黄色马”、rta zeg zeg “栗色马”、rta nag nag“黑色马”、rta dbus dbus“黑色中略带花纹的马”、rta rag rag “黄骠马”、rta ngang ngang “浅棕色马”、rta bra bra “荞色马(眼和嘴边带有杂色毛的黑色马)”、rta gwa gwa “白额马”、rta rkyang rkyang “枣骝马”、rta rkyang dmar “枣红马”、rta rkyang nag “黑枣驹”、rta gyo gyo “青灰色马”、rta gyo dkar “浅灰色马”、rta gyo dmar “灰色中略带棕红色的马”、rta gyo skya “青灰色中略带白斑纹的马”、rta gyo nag “青灰色中略带黑色的马”、rta khra lo “花色马”、rta khra thig “带斑点的花马”、rta tha li “灰色马”、rta sna dkar “白鼻马”、rta sna khra “花鼻马”、rta lag skya “前蹄灰色的马”、rta tshigs dkar “脚踝白色的马”、rta bzhi dkar “四蹄全白的马”。以下是一组带 vdzi “白额”的各色马的名称:rta gyo vdzi “白额青灰色马”、rta kham vdzi “白额棕黄色马”、rta nag vdzi “白额黑色马”、rta rkyang vdzi “白额枣红色马”;另一组是带 zhur “白额白鼻”的各色马的名称:rta kham zhur “白额白鼻棕黄色马”、rta gwa zhur “白额白鼻马”、rta rkyang zhur “白额白鼻枣红色马”、rta nag zhur “白额白鼻黑色马”等等。
     关于牛的各种名称,从用途上分,有 g•yag sna lo can “骑用牛”、g•yag khal can “驮用牛”、g•yag rgod “不骑不驮用的牛”、vbri khyid “怀犊牦牛”、mdzo skam ma “空怀犏牛(不宰食)”、vbri skam “空怀牦牛(不宰食)”。区别牛的不同毛色及体形特征的有:rga bu “约一岁的黄色牛犊(前面分别加 mdzo、vbri、glang就表示“犏牛犊”、“牦牛犊”、“黄牛犊”)、gwa pa “白额白鼻牛犊(前面也可加上牛的类别名)”、stag stag “毛色有虎纹状”、vbri sug dkar “四蹄灰白色母牦牛”、vbri rkang dkar “后腿灰白色母牦牛”、vbri rnga skya “尾毛带白色的母牦牛”、yu ril ma “无角的牛(总称)”。有一些名称具有一定的构词组合规则,如毛色棕黄有角的母牦牛称 vbri kham kham;额部带白色圈点有角者称 vbri kham vdzi,无角者称 kham ril pa。毛色黑白相间有角的母牦牛称 vbri khra khra;额部带白色圈点有角者称 vbri khra vdzi,无角者称 vbri khra ril pa,其他可以类推。脊背和尾巴有灰白色的母牦牛称 vbri se se,有角者称 vbri se vdzi,无角者称 vbri se ril。嘴边和眼眶灰色毛中带棕红色的母牦牛称 vbri rgya rgya,有角者称 vbri rgya vdzi,无角者称 vbri rgya ril。角呈圈状的母牦牛称 vbri rog gor;角呈直形的母牦牛称 vbri rog mdong pa;双角不对称的母牦牛称 vbri rog g•yon;双角叉开的母牦牛称 vbri rog mdav;角向后倾的母牦牛称 vbri rog nyal。
     马牛羊的粪便也各有自己的名称,其中尤以牛粪的区分为细,如 gtang ba “马粪”, ril ma “羊粪”,snyo “湿牛粪”,kho shog “抹成薄片状的干牛粪”(可作燃料),chags rig “成团状的湿牛粪”,chags tho “冬季冻成块状的湿牛粪”,vbud ser “冬天风干成块状的牛粪”等。
     牧区没有山羊,只有绵羊。从毛色和角的形状上分,有以下各种名称:ma mo nag nag “黑色母绵羊”,有角者称 nag rwa,无角者称 nag ril,角呈直筒形者称 nag mdong。又如 ma mo rgyo rgyo“土黄色母绵羊”,有角者称 rgyo rwa,无角者称 rgyo ril,角呈直筒形者称 gyo mdong,其他依次类推。另外还有如 ma mo nag khra “头部黑色,脸部黑白相间的母绵羊”等多类名称。
     概括起来说,藏语名词词汇场中,动物类的名词比植物类的名词丰富,应该说比植物类名词更古老,划分得也更细。家养动物的名词比野生动物名词的语义层次分类要多。在家养动物中,“马、牛、羊”子语义场的语义层次结构比“猪、鸡、狗”子语义场分得更细。以性别为例,性别区分较细的是家养类动物和容易识别属什么性别的动物,不区分性别的是食肉而凶猛的动物以及不易识别性别的动物。这些都充分展示了藏民族长期畜牧经济生活的积淀及对语言的深刻影响,不然就不可能有这样丰富的关于畜牧文化方面的词汇系统。汉语也是如此,在先秦时代,关于牛、马的称谓也很繁多,年岁、性别、毛色不同,称呼各异,说明了古代的经济文化生活中牲畜也占有重要地位,畜牧生活曾经很发达。即以动作概念来看,动物的鸣叫各有自己的专称,马是“嘶”,虎是“啸”,龙是“吟”,狼是“嚎”,狮是“吼”,犬是“吠”,牛是“哞”,羊是“吁”,鹿是“鸣”,鸡是“啼”,鹤是“唳”。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在采集渔猎时代,人们对草木鱼虫和鸟兽的熟悉和区分应远胜于现代。说到底,语言总是反映了民族自身的经济和文化生活,现存语言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因素积累起来的综合体系。它的词义系统也必然受到文化的制约。即使社会发展到了今天,语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仍然可以从现存的语言中探讨词源、词义的发展,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历史阶段上的文明。我们初步分析了上面这些缤纷多彩的词语,可以充分了解到藏民族所从事的畜牧业及其在经济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也看到了藏族历史、文化和语言与其他民族差异的一面,这样不但能帮助我们了解藏民族的文化,而且能更深入理解、学习和研究这一民族语

言。
文章来源:http://222.210.17.136/Tibet/index.ht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