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报 2015年10月23日 □ 牛颂
动画片《英雄·江格尔》先制作了10集,试播反响不错。图为该片动漫形象。资料图片
●把英雄史诗搬上银幕,变成影像技术传播,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部英雄史诗。
●“千万别跟我提史诗”是有道理的,当下电影市场拼杀惨烈,谁都想当黑马不想当烈士。
哲人黑格尔曾武断地说“东方无史诗”,这里面包括中国。那时候,他还不知道中国的少数民族有伟大的英雄史诗。只是因为翻译和传播的问题,诸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翻译的文字流传。以《江格尔》为例,较早的版本出现在1801年到1820年间,由俄国人、德国人记录,1803年在德国出版。黑格尔的“粉丝”马克思就曾提到东方诗史,他引用的是德国版《江格尔》。中国对这些英雄史诗的整理比西方要晚一些。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史诗整理工作。
从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酝酿之日起,我们就把“三大史诗”的电影创作提到重要议程。尔后,多次组织专家学者、电影导演、编剧召开专题创作会,研究实施方案。我们选定《格萨尔·霍岭大战》、《玛纳斯·英雄的诞生》和《江格尔·传说》,进行电影文学剧本创作。
这是一个宏大而艰巨的工程,我们抱定了可能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的决心,毅然上路,如同长征,“路漫漫其修远兮”。我想,所有参与这项事业的人都会深刻地意识到:把英雄史诗搬上银幕,变成影像技术传播,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部英雄史诗。“在伟大的任务面前,忘记自己的渺小!”记不得这是哪部电影中的台词了,但我从此获得了“理想主义者”的称谓。
《江格尔·传说》的剧本,开始是由蒙古族导演哈斯朝鲁与编剧田卉群带领的创作小组担纲的,他们曾成功地合作过藏族题材电影《唐卡》。该剧本第一次研讨会是由我和时任《民族文学》主编叶梅主持的,与会专家有内蒙古大学教授布仁巴图、塔亚等人,他们都是专门研究《江格尔》的。《江格尔》说唱是跨欧亚大陆的,有蒙古语,也有突厥语,最初以口头形式在蒙古族卫拉特部中产生,不重复的有150多部。上世纪60年代,前苏联以此为题材创作演出过话剧、歌舞剧,但在电影银幕上至今仍是空白。
这次创作研讨是从美学观照角度切入的。《江格尔》的美,首先是结构之美。其篇章结构、故事情节具有游牧民族说唱艺术的特点:开篇序诗概括全书中心思想,叙述了江格尔的身世和宝木巴(圣地、乐园)的创建过程,作为引子;后面史诗的每一章都有一个中心人物,可以独立成篇;而前后各章又紧密相关,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再就是人物形象之美。江格尔和洪古尔是贯穿全诗的核心人物,他们永远活在青少年般最美的时候,体现出草原人的一切优秀品质。12名雄狮式的英雄及6000名勇士中,有许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比如智多星阿拉坦策基、铁臂勇士萨布尔、雄辩家凯吉拉干等等,堪称一部“草原水浒传”。
作为史诗说唱,《江格尔》有着非常丰富的想象力与自由表达,其语言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在翻译时会有所丢失。因此,专家们建议以蒙古语《江格尔》为蓝本,选择段落进行重译,以满足电影人物对话的需要。塔亚教授也是一位《江格尔》传唱人,他现场演唱了《江格尔》片断,大家听之,如饮美酒。
《江格尔》的电影文学剧本写出后,投资方的意见很坚决:“千万别跟我提史诗。”不只一个人,大家都这么说,因为如今英雄史诗无市场,没有人会把真金白银砸进去。这导致我后来梦见一个胖大的身躯后面堆满钞票,口叼大雪茄的大亨挥动双拳高喊着:“千万别跟我提史诗!”我猛然惊醒。此项创作就此中断。
与此同时,动画片《英雄·江格尔》的制作仍在艰难前行。大海和他的弟弟,一对生长在新疆的兄弟,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条漫漫英雄路。他们开办的文化公司叫“金胸智者”,金胸智者是史诗《江格尔》中类似诸葛亮的人物。大海兄弟经过考证,决定选择突厥语文本创作故事,先拍动画片培育市场,然后再拍电影。他们认为,“千万别跟我提史诗”是有道理的,当下电影市场拼杀惨烈,谁都想当黑马不想当烈士。
我十分赞同大海兄弟把英雄史诗《江格尔》当作一项事业来做,而不囿于一件产品。这部动画片设计了100集,先拍了10集,在北方观众中试播,效果很好;又到南方城市青年观众中试播,反响不错,这坚定了兄弟俩走下去的信心。
大海兄弟还把《英雄·江格尔》的动画形象做成系列产品进行推广。此时,我的书桌上摆放着印有《英雄·江格尔》动画形象的纸巾盒和鼠标垫,这是大海来取审看意见时留下的。看着这些精心创作的卡通人物形象,我想到了史诗《江格尔》中的一个巨人形象:他身背1000只铁鞋,不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难不倒他,即使上刀山、下地狱,也阻挡不住巨人的脚步。但愿所有为把中国三大史诗搬上银幕而艰难前行的人,都能踏破铁鞋,终成正果。
[
本帖最后由 放牛班的课堂 于 2015-12-25 05:58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