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阿根廷]博尔赫斯 著:《博尔赫斯全集· 小说卷》

[阿根廷]博尔赫斯 著:《博尔赫斯全集· 小说卷》

书名:博尔赫斯全集 小说卷

作者:[阿根廷]豪·路·博尔赫斯

标签:小说 文学

简介:博尔赫斯全集 小说卷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博尔赫斯简介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1899年8月24日生于

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市中心图库曼大街840号一英裔律师家庭。父亲豪尔赫·吉列尔莫·博尔赫斯(1874-

1938)是位律师,兼任现代语言师范学校心理学教师,精通英语,拥有各种文本的大量藏书;母亲莱昂诺尔·阿

塞维多(1876-1975)出身望族,婚后操持家务,但也博览群书,通晓英语;祖母弗朗西斯(范妮)·哈斯拉姆

(1845-1935)是英国人,英语是她的母语.J.L.博尔赫斯虽然从小就受着这浓重的英语环境的熏陶,但他生活的

大环境毕竟是讲西班牙语的阿根廷; 据作家自称,他还是先学会西班牙语,后掌握英语的.

       1901年,博尔赫斯全家从图库曼大街840号外祖父家迁到迁至首都北部的巴勒莫区塞拉诺大街(现

改名为博尔赫斯大街)2135/47号的一幢高大宽敞、带有花园的两层楼房;作家的童年和少年就是在这

里度过的。父亲在这幢舒适的楼房里专辟了一间图书室,内藏大量的珍贵文学名著,博尔赫斯得以从祖

母和英籍女教师那里听读欣赏,未几便自行埋首涉猎,乐此不疲。
      博尔赫斯受家庭熏陶,自幼热爱读书写作,很小就显露出强烈的创作欲望和文学才华。7岁时,他用

英文缩写了一篇希腊神话。8岁,根据《堂吉诃德》,用西班牙文写了一篇叫做《致命的护眼罩》的故事

。 10岁时就在《民族报》上发表了英国作家王尔德的童话《快乐王子》的译文,署名豪尔赫·博尔赫斯,

其译笔成熟,竟被认为出自其父的手笔。
1914年,父亲因眼疾几乎完全失明,决定退休,所以Jorge Luis随全家赴欧洲,遍游英、法之后,定居

瑞士日内瓦。博尔赫斯正式上中学,攻读法、德、拉丁等诸多语文。凭借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好学的

博尔赫斯如虎添翼,如饥似渴地浏览世界名著。他读都德、左拉、莫泊桑、雨果、福楼拜,读托马斯·卡

莱尔、切斯特曼、斯蒂文森、吉卜林、托马斯·德·昆西,读爱伦·坡、惠特曼,读海涅、梅林克、叔本华

、尼采……这对他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打下了极为坚实的基础。
  1919年到1920年随全家移居西班牙,在此期间同一些极端主义派的青年作家交往,发生共鸣,同办

文学期刊,积极撰稿,创作了歌颂十月革命的组诗《红色的旋律》以及短片小说集《赌徒的纸牌》;但

博尔赫斯自谦的认为这些只是试验之作,尚欠火候,未予发表。

  1921年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后,博尔赫斯仿佛受命运的驱使,来到他心中的天堂——图书馆,并终

身从事图书馆工作,历任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各公共图书馆的职员和馆长,是一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

同时进行文学创作,办杂志,讲学等活动。1923年正式出版第一本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

(1922年曾先行自费出版)以及后来面世的两首诗集《面前的月亮》(1925)和《圣马丁札记》

(1929)形式自由、平易、清新、澄清,而且热情洋溢,博尔赫斯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崭露头角。
  1946至 1955年庇隆执政期间,他因在反对庇隆的宣言上签名,被革去市立图书馆馆长职务,被侮

辱性地勒令去当市场家禽检查员。为维护人格和尊严,他不畏强权。拒绝任职并发表公开信以示抗议,

得到知识界的广泛声援。1950年,由于众多作家的拥戴,博尔赫斯当选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这等于是

给庇隆政府一记响亮的耳光。庇隆过世后,1955年10月17日,他被起用为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同时

,还兼任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英国文学教授;六十年代,曾到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等学校讲学



  晚年的博尔赫斯带着四重身份,离开了布宜诺斯艾利斯之岸,开始其漂洋过海的短暂生涯,他的终

点是日内瓦。就像其他感到来日不多的老人一样,博尔赫斯也选择了落叶归根,他如愿以偿地死在了日

内瓦。

  博尔赫斯一生读书写作,堪称得心应手,晚年双目失明,仍以口授的方式继续创作,成就惊人。然

而,他的婚姻生活并不如意。他长期独身,由母亲照料生活,直至68岁(1967年)才与孀居的埃尔萨·阿斯

泰特·米连结婚,3年后即离异。母亲辞世后,他终于认定追随他多年的日裔女秘书玛丽亚·儿玉为终身伴

侣。他们1986年4月26日在日内瓦结婚,宣布她为他财产的唯一合法继承人,以便保管,整理和出版他的作品

。同年6月14日,一代文学大师博尔赫斯终因肝癌医治无效,在日内瓦逝世。


【博尔赫斯重要作品】

1923年: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
1925年:《面前的月亮》
1929年:《圣马丁牌练习簿》
1937年:《恶棍列传》
1941年:《小径分岔的花园》、
1949年:《阿莱夫》
1951年:《死亡于罗盘》
1969年:《影子的颂歌》
1970年:《布罗迪报告》
1972年:《老虎的金黄》
1975年:《深沉的玫瑰》

TOP

【众说博尔赫斯】

读书是博尔赫斯生活中一项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活动,而且对于他的写作意义重大。他曾说:“我是一个

作家,但更是一个好读者。”他的最初和主要的知识来源可能是他父亲的藏书室,到了开始真正作家生

涯时,他已经是一个学贯东西、富有真知灼见的青年学者了。人们想像中那个在宁静幽暗、满是灰尘的

的图书馆里坐拥书城,读破万卷、下笔有神的形象,可能是个误解。至少在被任命为国立图书馆馆长的

时候,他已经近乎完全失明,所以他不无苦涩地写了一首诗向上帝致敬:“ 他以如此妙的讽刺/同时给

了我书籍和失明……”

读书对于作家博尔赫斯的意义,至少有两条必须强调:一,读书使得他从不将自己的视野局限在阿根廷

的现实中,而是以整个西方文明为自己的当然传统和精神源泉,并以它的正宗传人自居(他身上的英国血

统更强化了这一倾向)。二,由于读书在生活中的比重之大,与大多数作家不同,是书籍而不是生活成了

博尔赫斯的写作素材。以小说为例,博尔赫斯之所以被称作“作家中的作家”,就是因为他的写作从书

中来,到书中去,作品带有元小说特征,既具有形而上的艺术思维方式的普适性,又容易模仿,所以后

世追随者非常多。博尔赫斯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文学的分水岭。从他开始,传统的文学观念

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文学种类的界限被打破、客观时间被取消、幽默与荒谬结合、写真与魔幻统一等等



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是博尔赫斯三大创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辉映。有一种很生动的说法是:

“他的散文读起来像小说;他的小说是诗;他的诗歌又往往使人觉得像散文。沟通三者的桥梁是他的思

想。”他是与帕斯、聂鲁达齐名的拉美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语言质朴,风格纯净,意境悠远。他的

散文大多非常短小,但构思新颖,结构巧妙,安德烈·莫洛亚:“博尔赫斯是一位只写小文章的大作家。

小文章而成大气候,在于其智慧的光芒、设想的丰富和文笔的简洁——像数学一样简洁的文笔。”

尽管是《小径分岔的花园》使博尔赫斯名扬天下,但他写于1939年的一篇名为《特隆,乌克巴尔,奥比

斯·特蒂乌斯》的小说也许更值得注意,因为他在其中将模糊真实时间和虚构空间界限的本领发挥到了极

致,“虚构”这一美学概念从此在他的艺术世界里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而20世纪的世界文学也将大受

裨益。故事从作者同好友比奥伊的对话开始,后者在一部伪托的百科全书里核查一段他认为起源于乌克

巴尔的文字,大意是:镜子和男女交媾是可憎的,因为它们使人的数目倍增。由这些本已不可靠的叙述

,又引出关于一个虚构的无所不在的国度特隆的叙述,读者被牵引着进入了一个意义、概念、历史、真

实和虚幻纠缠在一起的迷宫,终难自拔。对这篇小说,有论者作了如下总结:“在一个走向疯狂的世界

,知识分子的反应只能是极端的禁欲主义形式,享受文学的情节,除自成体系的文学范畴之外,否定一

切秩序。”

作于1941年的《小径分岔的花园》表面上采用了侦探小说的形式:一战中,中国博士余准做了德国间谍

,遭到英国军官马登的追踪。他躲入汉学家斯蒂芬·艾伯特博士家中,见到了小径分岔的花园。余准杀害

了艾伯特博士,以此通知德军轰炸位于艾伯特的英军炮兵阵地,最后被马登逮捕。实际上博尔赫斯意不

在此,他用小径分岔的花园造了一座迷宫,又借角色的口宣布“写小说和造迷宫是一回事”,而下面的

话才揭示了小说的主题:“由相互靠拢、分歧、交错或永远不干扰的时间织成的网络包含了所有的可能

性。”博尔赫斯将关于时间相对性的深奥、复杂的哲学问题诉诸小说这一艺术形式,充分显示了他过人

的智慧和非凡的文学才能。

【博尔赫斯的江湖地位】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

1935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从此奠定了其在阿根廷文坛上的地位。

1950年至1953年间任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

1955年任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

1956年阿根廷国家文学奖。

1961年福门托奖(与爱尔兰作家贝克特分享)。

1962年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1963年阿根廷国家艺术基金大奖。

1965年英国爵位、意大利佛罗伦萨第九届诗歌奖、秘鲁太阳勋章。

1968年意大利共和国勋章。

1970年巴西美洲文学奖。

1971年耶路撒冷奖。

1973年墨西哥阿方索•雷耶斯奖。

1979年法兰西学院金质奖章、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荣誉勋章。

1980年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与赫拉尔多•迭戈分享)。

1981年墨西哥奥林•约利兹利奖。

1982年西班牙智利阿方索十世大十字勋章、法国荣誉骑士勋章。

1984年意大利大十字骑士勋章。

TOP

时间,一个挣脱不了的命运——博尔赫斯时间观【佚名】


“一切都会消失”。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很简单。但它不仅仅如此,其意思简单却又模糊。许多
人都说过这句话,意味却不尽相同。至少有这样两种不同的意味:一种是希
望,一种是忧虑。一个人在感情上受了大挫折,苦思之后经常会出现这句话。
什么功名利禄,什么爱恨情仇,一切都会消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许
多诗人、哲人都曾发过类似的慨叹。在孔子这句留传千古的话中,可以听出一
种忧虑。这是对时间的忧虑,时间正在淹没我们,淹没万事万物。一旦我们都
如孔子一样地思考时间;一旦我们意识到在时间的面前是如此地无奈;一旦我
们想,时间淹没我们之后,我们将在何处:一个不足百年的生存意义何
在?……一旦这些念头出现,对于时间我们恐怕不只是忧虑与无奈,还会有一
种恐惧。也就是说,“一切都会消失”不止是自身,它指向时间。我们有时希
望,有时却忧虑和恐惧。消失,也即是死亡。因此,圣保罗说,“我每天都在
死亡”。我们之所以会忧虑、会恐惧,多数是因为一切消失之后就不存在了,
我们死后也将如此。因为我们想摆脱时间,求得永生,偏偏我们挣脱不了时间
的命运。但人类一直没有停止对时间的思考。王尔德说,总会有少数人在仰望
星空。我们的祖先思考时间便是从仰望星空开始的。时间,虽然我们看不到摸
不着,我们只能借助于形象化的比喻,说它像一条河流,但它始终是人类的致
命的诱惑。因此,柏格森称时间问题是形而上学最关键的问题。

博尔赫斯以一个怀疑者的姿态在图书馆中思考时间。尽管几千年以来,不
断有人在思考时间,关于时间的论著也不计其数,但他清楚,时间问题远未解
决,也似乎永远不能彻底解决。博尔赫斯心中有着远古的困惑,一如奥古斯
丁:在困惑中充满激情与渴望。他在一首《EVERNESS》的诗中写道:
不存在的事物只有一件。那就是遗忘。

上帝保全了金属,也保全渣滓,
在他预言的记忆里。
寄托着将来和逝去的月亮。
一切都已停当。从黎明到黄昏,
你的脸庞在镜中已经留下,
并且今后还要留下
千百个反映出来的形象。
宇宙是记忆的一面多彩的镜子,
一切都是它的组成部分;
它艰巨的过道无穷无尽,
你走过之后一扇扇门相继关上;
只有在太阳西下的那一方,
你才能见到典型和耀光。

这是一首特别悲怆的十四行诗,写给一个弃诗人而去的女人。虽然一切都
似镜花水月,博尔赫斯却无法忘记,一如诗中所吟:“不存在的事物只有一
件。那就是遗忘。”这位“被记忆压跨的苦恼”的诗人在回忆中思索着女人之
外的东西:时间与宇宙永恒。永恒“并不是我们所有的昨天的总和,而是对可
能存在的事实一览无余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总和”。诗的第一句初读容易让
人觉得诗人在希望,希望时间来淹没往事。其实,这更是诗人在痛苦回忆中的
伤感与恐惧,因为“一切都以停当”。随着每一瞬间的逝去,有一扇门在我们
背后关上,我们再也不会打开。所有的东西都成了定局。“定局”,让人生
畏,让人恐惧与绝望。我们背后是不会打开的门,我们永远回不到我们的出发
点,而前方是不可知的未来。那么希望何在?“只有在太阳西下的那一方,你
才能见到典型与耀光”,这是永恒所在。

时间问题是理解博尔赫斯的关键。在《对时间的新驳斥》(1946年)和
《时间》(1978年)中,他对时间问题进行了形而上的思考。他一方面表示了
他与贝克莱、休谟和柏拉图等人的亲近;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个新的时间观。
他对于时间持怀疑和否定态度。他否定一个唯一的时间的存在。“为什么非得
接受牛顿的唯一时间、绝对时间?”这是一种挑战的姿态。时间像一条河流,
这仅仅是一个比喻,说的是时间的连续性。时间并非就是河流。当我们将时间
想象成河流时,也就意味着我们只想象一种时间。博尔赫斯否定了这种简单的
想象。

芝诺的运动悖论――“飞箭不动”的命题,是一个著名的悖论。它指空
间。博尔赫斯用其解释时间,发现了时间的非现时性。罗素曾用数字解释这一
悖论,并得出了一个结论:“在数字中,部分并不比全部少”。博尔赫斯从罗
素的分析中深受启发,从而提出他的时间观:“多种时间并存”。“许多时间
即许多时间系列的并存,既有各单位间以前后或同时性发生关系的时间系列,
也有既不属于前后关系也不属于同时关系的时间系列。”这样的时间观与人们
的日常时间观不同。牛顿的绝对时间观还是广为人们接受,但自爱因斯坦以来
受到的怀疑和挑战越来越多。

博尔赫斯时间与牛顿的绝对时间(或客观时间)绝然相反,不是唯一的,
而是相对和主观的时间,这样的时间其实是心理时间。“是组成我的物质”。
心理时间直接与人的记忆、梦相关。他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我们都是由记忆
构成的”。在记忆里,过去并非真的完全过去,完全消失。一些事件像种子一
样播种在记忆中,每一次回忆与追溯,事件就是一次重新发芽、生长。不断地
回忆一件事,也就是这件事不断地发生,当下。
博尔赫斯时间与牛顿的绝对时间(或客观时间)绝然相反,不是唯一的,而
是相对和主观的时间,这样的时间其实是心理时间。“是组成我的物质”。心
理时间直接与人的记忆、梦相关。他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我们都是由记忆构
成的”。在记忆里,过去并非真的完全过去,完全消失。一些事件像种子一样
播种在记忆中,每一次回忆与追溯,事件就是一次重新发芽、生长。不断地回
忆一件事,也就是这件事不断地发生,当下化。每一次回忆都会使事件变形,
即在每一次回忆中事件的面目与进程都会有不同。不仅如此,回忆中时间也发
生了变更。事件每发生一次,都有一个时间过程。由此,在回忆中有着一系列
的时间过程。梦的情形与记忆的情形相似,同样存在多种时间。梦和记忆中的
时间不止是简单的过去意义上的时间。多种时间是对单一、绝对时间的颠覆与
瓦解。如是,博尔赫斯获得了更多的可能性,在他的面前展示着“一个更加广
阔,更加神奇的世界”。

博尔赫斯在他的叙事中给我们描述了这样的一个全新世界,他称之为“迷
宫”。他用梦幻的词语编织了一个个的梦,在梦和现实交融的地方营造了一个
扑溯迷离的世界。时间是博尔赫斯幻想世界的一个重要主题,甚至是一个重要
的叙事角色,如《曲径交叉的花园》、《两个国王和两座迷宫》、《叛徒和英
雄的故事》、《圆形废墟》、《秘密奇迹》、《死于自己迷宫的阿本哈坎――
艾尔――波哈里》、《永生》等。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时间就是一座迷
宫,循环往复,一如崔朋创造的曲径交叉的花园,一如“我”去往永生城途中
经历的井底世界。迷宫中充满了偶然与重复。人沉沦于时间迷宫之中,我们的
身体在偶然中被抛入尘世,又会偶然地离开,我们不仅仅是我们,我们还是我
们的祖先,我们的子孙。人总是想摆脱时间,摆脱偶然与重复的命运,但最终
还得承受必有一死的命运,永生之城只是寻找者的一种虚设的梦想。曲径交叉
的花园既是一篇间谍小说,也是一篇关于时间的小说。俞聪是德国间谍,他的
间谍行动便构成了一个间谍故事,这是小说的第一层面。俞聪这个叙事者好似
一个带路人,是他打开了小说的另一扇门:时间迷宫之门。这是他的祖先崔朋
创造的。俞聪和阿伯特的对话道出了时间迷宫的本质:“存在着无限的系列,
存在着一张分离、汇合、平行的种种时间织成的、急遽扩张的网。”这张网就
是时间迷宫,迷宫意味着开放,各种时间互相接近、分岔、相交,或长期不相
干,迷宫里面包含着全部的可能性。这是一个神奇的创造,博尔赫斯是他的创
造者,他就是崔朋。读者和俞聪一样都是漂泊者,在叙事的迷宫里漂泊。博尔
赫斯和崔朋一样,费尽心机在营造叙事的迷宫,他的小说都是对小说可能性的
探索,“定局”在他的想象与叙事中只会成为破碎的花瓶。

博尔赫斯也是一个漂泊者,他在时间中思索时间,时间在他的思索之中流
逝,他是“一个被时间耗尽的人”,他被时间迷宫所迷,他在时间迷宫里创造
了智慧与快乐,他在时间中成为自己,成为许多人。

TOP

抱走了~~

TOP

好东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