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研究的新丰收——读青年学者何山石先生新出版的《钱钟书〈管锥编〉的民俗视野考
转自程尚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bbc5a3c01018gim.html
“五一”前夕,湖北大学青年学者何山石先生的学术著作《钱钟书〈管锥编〉的民俗学视野考论〉》一书,已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人和武大卢伟博士有幸先睹为快,并得到山石的签名赠书(注:山石的书法亦是大学校园里争宠的“墨宝”),抚摸着还散发着油墨香的35万字的著作,倍感友人的亲切和呕心沥血。
这部著作可算是山石第一部砖头厚的学术著作,是他在武汉大学的博士论文。山石在绪论中指出《管锥编》中“民”与“民俗”多义并存的学理特征,加上中国知识分子重视“民俗”的传统,这是作者得以选题的重要依据,接着指出他这部著作的特质是一部“以《管锥编》所涉及文献集为中心的考察”,这十书包括经部作品《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史部作品《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子部作品《老子王弼注》、《列子张湛注》、《楚辞洪兴祖补注》,集部作品《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在绪论里,作者纵向梳理了中国知识分子重“民俗”的传统,何山石指出:先秦文献是作为中国知识分子重俗传统的“源头性存在”,两汉文献,则表征中国知识分子重俗传统的“扩大”,魏晋南北朝文献,则是知识分子重俗行为自觉化的“象征”,隋唐文献则是诗、类书、笔记小说、传奇与“民俗之汇”,宋元文献,则存在类书、杂剧大盛的知识分子的“录俗风尚”,明清文献是世俗化时期的知识分子重俗传统的扩大,清末至当代,民俗成学后知识分子自觉“运用民俗”。该书的研究是建立在这样厚重的背景之上。当代“钱学”《管锥编》研究中虽然像臧克、胡河清、刘桂秋等涉及民俗学视角,但其研究是很薄弱的,山石本书对《管锥编》所使用的民俗事象进行梳理、分类归纳,并“窥透钱钟书民俗资源使用背后的文化意义”。全书分五章,首章从宏观角度,对钱钟书“嗜俗”原因进行探析,宏观论述了与钱钟书《管锥编》所注“十书”民俗意蕴,后面四章分别论及《管锥编》与民间口头文学、民俗语言、民间信仰、人生礼仪等“民俗类别之间丰富、密切而富有启发性的内在联系”。
何山石先生读硕读博均是比较文学方向,古今中外涉猎甚广,有从事比较文学、民间文学、原典导读、文字学等教学经历,并研究“十三经”,嗜书如命。正如武汉大学博导涂险峰在序中所评,本书是何山石“积数年之功”完成的,体现了“难得的学术抱负和钻石精神”。涂险峰教授对何山石先生的以下评价值得关注: “本书引人入胜之处在于选择‘民俗’角度来阐发钱学,为关注钱学的读者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钱氏学术面貌。”该选题之研究,“既借民俗视野重新看待钱氏学术,又借钱氏学术重新看待民俗传统”,其论题均“体现出钱氏学术‘雅中有俗’、‘俗中有雅’、‘雅俗互融’的特质”,更为精辟的是涂险峰教授说何山石的大著拉开了“从民俗学角度重新认识中国知识分子学术传统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