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层层应试下,研究生失去了生活的信心

层层应试下,研究生失去了生活的信心

  日期:2015-09-18 作者:卢宝荣 来源:文汇报
  
  层层应试下,研究生失去了生活的信心
  
  ■卢宝荣
  
  不久前,接待了一位带着女儿来咨询的朋友,这个刚刚研究生毕业的女孩学业成绩非常优秀,待人有礼,一直都是老师和家长眼中的乖乖女和好学生,但毕业后却一直情绪低落。刚开始,我认为可能是迫于目前的就业压力,或许毕业后她未能找到工作,才会如此忧心忡忡,对前途感到非常渺茫。谁料,她毕业后已在家乡的省城找到了一份教师的工作,只是毫无自信心,甚至连教好小学生的信心都没有。
  
  失去自信的原因也非常简单。在毕业答辩前,她的硕士论文被抽中盲审,送审前两天的自查过程中,论文指导小组的老师发现,她论文的参考文献和某些内容格式存在较大问题。导师因此批评她:“怎么连参考文献排列这种‘小儿科’的问题都没有搞明白。”虽然经过几乎两昼夜的艰苦修改和完善,她的学位论文最终通过了盲审,她也通过了学位论文答辩,但导师的批评在她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阴影。这让她怀疑自己是否能够胜任小学的教学,心中感到非常忐忑不安。
  
  很遗憾,这个女孩身上出现的这一“症状”以及“原因”并非她所独有,在我接触的很多研究生中都很常见。
  
  A
  
  研究生论文写作全靠师兄师姐传帮带,折射的其实是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乃至本科生教育甚至高中阶段,学生严重缺少科学方法论训练的问题,这也是近年来导致研究生论文质量堪忧的重要原因。
  
  目前研究生在研究和论文写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究竟是导师教了,学生没有用心学?还是参考文献格式很难,学不会?结果和朋友的孩子以及一些在读研究生交流,发现是导师从来就不教这种“小儿科”的知识,“我们都是通过模仿师兄和师姐的论文来学习写论文的。”
  
  这意味着,同一个导师下的师兄师姐“传、帮、带”,就是低年级研究生在攻读硕士期间学习研究的主要方式,他们的论文写作,也都是从已经毕业学长的学位论文中学来的。我感到哑然,且不说师兄或者师姐的论文是否是最优秀、最值得模仿的形式,单单是导师和其他老师都从来没有教过研究生论文撰写的基本方法,这如何苛求学生在写论文时不犯研究生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小儿科”错误呢?
  
  如果导师没有教会研究生如何规范撰写论文,甚至没有为研究生提供论文写作学习和训练的机会,能够默认研究生就应该有这样的能力么?
  
  研究生不会写论文,导师肯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其背后的问题却是——从小到大,学生一直都缺乏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基本方法的培训。这是我国许多大学研究生培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包括一些知名的大学。甚至在学生本科生时代乃至更早的时候,都对学生缺少科学的方法论的训练,这导致研究生在科学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花样百出,甚至出现少数的无意识抄袭和剽窃现象。
  
  B
  
  研究生缺少严格的科学方法论训练,导致比论文质量差更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研究生缺少科研能力,导致研究生的信心不足,难以面对科研乃至人生中的挑战甚至困境。
  
  在复旦大学,我参与讲授《科学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课程,对象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我们在授课之前都会进行相关情况的匿名问卷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你学习过论文写作方法吗?”对于这个问题,75%以上的学生回答没有学过,这反映了这一重要培养环节的缺失。
  
  我在与同学的进一步交谈中发现,很多学生反映导师觉得论文写作不应该属于研究生阶段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入学前就应该具有这方面的能力。但事实上,很多学校在本科学习阶段并没有这门课程可供选修。因此,许多研究生在论文写作遇到困难时不敢和导师沟通,自己又无法解决,真有“上天无路”的无助感觉。问卷调查中还有另一个问题:“你写过或发表过学术论文吗?”令人惊奇的是,接近60%的学生回答写过甚至发表过学术论文。在没有掌握写作基本方法的情况下,论文的质量难以保证可想而知。
  
  实际上研究生对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格式不清楚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而学生的自信心不足也是非常普遍的情况,尤其是许多刚毕业或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研究生都有同样的问题。糟糕的是,许多自信心不足或没有想清楚将来干什么的研究生,会以继续考研或做博士后的形式来躲避对自己能力不足和没有自信的这一现实。
  
  其实,学生大可不必为此就迷茫,甚至失去自信心。关键是要找到问题的原因所在,积极去面对,通过学习和锻炼,提高自己的能力。事实上,我朋友女儿的导师倒是应该感谢这次论文盲审抽查所反映出自己研究生存在的问题,应该针对问题加强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基本方法训练。否则,这种师兄师姐带新研究生模式所隐藏下来的问题将一代又一代的传下去,导致更大的问题。
  
  C
  
  应试教育惯性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目标仍然是考试,而他们熟记的教科书上的“定理”和条款并不足以使他们应对生活,一旦没有考试,整个人生都会失去方向。
  
  朋友的女儿还告诉我,她毕业后像是失去了生活的动力,失去了工作的方向。因为从小学、中学、大学到研究生,始终是一个又一个考试在激发她不断向前冲刺。为了应对考试,她可以去读很多书,准备很多材料,上很多课程来确保获得优异的成绩。现在研究生毕业了,一旦没有了考试,不再做与考试相关的事情,就失去了动力、方向和信心。非常遗憾的是,这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学子的经历和感受。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很多学生的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而不是为了培养自己的能力,为了培养自己踏入社会以后的生存、生活和服务社会能力。
  
  在应试教育惯性的作用下,许多同学到了研究生学习阶段的目标还是为了考试。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研究生,其生活目标和科学创造能力都将大打折扣。
  
  我感觉大学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更应该重在能力的培养。只会背书和考试的学生,一旦走向社会将失去动力,迷失方向,很难担起服务社会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任。如果大学生和研究生在宝贵的学习阶段,获得了不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了自身的能力,那么在毕业踏入社会之后,无论将他们放在什么位置,处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够应对自如,游刃有余。如果他们只是熟记或背下了一些教科书上的“定理”和条款,一旦走向千变万化的社会,将很难应对随时变化的情况而无法应对,迷茫和举足不前。
  
  “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是两种不同的给予方式。前者对于给予者和接受者都是最简单和容易的方式,但是对接受者而言,在短暂的“享用”之后,面临的是下一步生存威胁。而后者,无论是学会一种方法或是获得一种能力,对于给予者和接受者可能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甚至是痛苦的过程,但是这一过程一旦完成,接受者将会终生享用。如果研究生导师能够做到“授人以渔”,让我们的研究生都具备了各自的特殊能力,他们离开学校以后便能够面对大千世界和任何复杂的情况而游刃有余。我在想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还会出现类似我朋友女儿那种在研究生毕业走向社会以后感到低迷、彷徨和不自信的情况吗?
  
  (作者为复旦大学教授)
  
  相关链接
  
  研究生有七大能力需要培养,而科学研究和研究结果表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是研究生应该具备的能力。
  
  毋庸置疑,大学生和研究生能力培养至关重要。那么有哪些方面的能力需要培养呢?我个人认为应该有以下七个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
  
  1.正确的读书和学习能力,这里的读书能力不仅仅指我们在课堂里的学习,而是在好奇心驱使下去广泛阅读和学习知识。
  
  2.计划的能力,即在有限的时间内计划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这将是成功的基本保证。
  
  3.思维的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不要让自己的思想受到禁锢,保持思维的活跃,敢想别人没有想过的事,积极开展具有创意的研究设计。
  
  4.动手的能力,不要“君子动口不动手”或做“理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实践操作非常重要,要学会在实践和动手做中提高能力。
  
  5.科学(自然和社会科学)研究的能力,包括提出有意义的科学问题,建立科学假说,设计和实施科学实验。
  
  6.研究结果的表述能力,包括论文和报告的撰写,墙报设计和公众演讲等方面的能力。
  
  7.社会交流的能力,在现代的社会中想要获得成功,仅仅依靠个人力量是非常困难的,每个人只是社会的一员,个人的社会交流能力对自身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上述能力建设中,如何掌握科学研究和研究结果表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是研究生应该具备的能力。研究生是未来的科学家、社会学家、艺术家和理论家,踏入社会以后,可能逐渐需要独当一面,承担国家的研究项目和任务,如果不具备基本的研究能力,就很难获得研究成果;如果不具备研究结果的表述能力,即使有了研究成果也很难将之有效呈现出来,与世人分享,更谈不上知识的传播。


层层应试下,研究生失去了生活的信心
http://whb.news365.com.cn/whjy/201509/t20150918_221171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