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论坛好冷清啊

论坛好冷清啊

看帖的人多,发帖的人少,这可不是一个好现象,如果大家不想看到第二个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网出现,还是早早集思广益,共谋论坛延续问题吧。
      早期的民间文化青年论坛是民俗学论坛的榜样,在资料和学术讨论水平上都很不错,但青年论坛后来不得不靠每届的年会刺激一阵子,然后长期归于寂静,试问各位现在一年上几次青年论坛?那么民俗学论坛要靠什么来刺激呢?
      长期以来民俗学论坛的资料积累是非常好的,但也出现了怪现象:一方面很多人都在批评论坛学术讨论水平不高,但另一方面却都在无偿使用论坛上的资料。为什么大家没有交流与分享的欲望,管理网站的老师和各位志愿者们一直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只有愿意分享资料和观点,才是论坛延续之道,但是情况恰恰相反。现在民俗学论坛只是部分志愿者发帖勤一点,广大坛友参与度不高,这对于论坛延续来说问题还是挺大的。志愿者的分享只是引导,而广大坛友的加砖添瓦对论坛的发展意义更大。目前来看,志愿者怕是也会慢慢心冷了,没有什么动力去分享自己所看所得了。
      民俗学的人不缺乏对学科的热爱,对于民俗学论坛这个重要的平台,我们也很希望它能长期坚持下去,也很希望大家能多多对论坛的情况进行批评,为论坛发展献计献策。如果连民俗学论坛这个平台都运作不好,那么我们是没有心力再去重建新平台的。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分享的学术精神十分重要。。。。青年人应当乐于分享自己的想法。。。。希望看到多一点面孔,多一点观点,多一点见闻。

TOP

自我检讨中。。。。。。。。。

TOP

开学了,都在忙中。

TOP

回复 1# 的帖子

论坛之于初入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年轻学子来说,无论在学习上还是为人处事上都有帮助。原来的“老志愿者”们的经历和个人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希望更多的学子们加入其中,从中受益。
至于学术研讨,这里更是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平台。大家不经意的一句点评或许会让你茅塞顿开、恍然大悟。比起自己单纯去读书、看论文、上课效果要好得多。大家也不必拘泥于形式或者有其他过多的顾虑,畅所欲言就好。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TOP

手机上论坛不方便
开心了就笑,不开心了就过会儿再笑。

TOP

回复 6# 的帖子

说到点子上了

TOP

这个理由不成立。在智能手机上保存网址到桌面,也还算方便吧。我看其他发帖量很大的网站也没开发很高端的东西,但是用手机看帖回帖的人很多。
一只从小对虾过敏的虾哥

TOP

问题提得好。的确,需要反思。

TOP

网站放在了电脑收藏夹里,每天上网事就会登录几次看一看,就像每天惯性的登录QQ一样,有时想多发几篇文章,但腹内空空。

TOP

提几点不成熟的建议,如有不当,敬请见谅。

一,论坛的注册流程相对有些麻烦,我也做过论坛,也知道谨慎的注册可以防止恶意注册发广告者。但太麻烦又会阻拦一批爱好者。我拉了几位我们下一届的学生,都说注册麻烦。希望论坛管理人员能斟酌一下,在可以防止恶意注册基础上相对简化一下注册程序。
二,论坛除了学术资源分享之外,希望还有同道中人的交友功能,但以我个人感受,除了知道论坛内活跃的个别老师和木兰山人、张多等几位志愿者外,其余都不太了解。希望能搞一些小活动,比如优秀志愿者展。一来促进交流,二来对志愿者也是一个肯定。
三,除了组织优秀志愿者展以对大家进行精神鼓励之外,还应该将部分长期未登录的志愿者版主权限取消掉,改为普通会员。志愿者们都做过贡献,但不能因顾忌情感不舍取消权限,改为普通会员并非对志愿者的否定,而是正常轮替,让更多新人进来。可对每一位卸任的志愿者编号统计,做出介绍,使其名字介绍等永留论坛。
四,人手不足的版块,可以通过微信公共号、志愿者群、论坛工作QQ等途径发布招募公告。
以上几点小的建议,不知可行性如何,愿供诸位参考。

TOP

回复 11# 的帖子

好建议。。。让新人走到台前。。。

TOP

招募新的志愿者一直都在进行,也欢迎大家推荐或者毛遂自荐。但论坛光靠志愿者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大家不愿在这里发言讨论,是栏目设置不够合理?话题不够新颖?活动不够丰富?氛围不够和谐?讨论不能畅心所欲?申请太复杂?回帖太麻烦?只有搞清楚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搞个问卷简单调查一下或许可以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有的时候我们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想问题,但想破脑袋也想不通,”注册很简单啊,手机上网很方便啊“,但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些可能真的是限制条件!

[ 本帖最后由 程鹏 于 2015-9-4 10:51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