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茅盾组织编纂了中国首部大型报告文学集《中国的一日》,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今天,我们网友用更多彩的手段共同刻画更精彩中国的时候,有必要回顾一下《中国的一日》是怎样诞生的。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顶级人物,他不仅是文学家、政治家、还是杰出的编辑家、思想家。他一生编辑过的刊物、书籍众多。其中,一九三六年九月,由他主编,由生活书店出版的大型报告文学集《中国的一日》是“一日”型出版物的父本和母本,持续影响着中国文化界。它的面世标志着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在中国文坛的发展达到了第一个高潮,是三十年代中国文坛上的一件盛事。
出版《中国的一日》的构想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五四之初那种抽象的思想文化启蒙和个性解放已被具体的反对封建专制,争取人民大众解放的社会革命任务所代替;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事变使得作家编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生死存亡的关头,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他们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用文学的形式来唤醒全民族的觉醒。因此救亡的宣传抗日救亡的书籍报刊在各地大量涌现。为了更好的发挥文学的现实性和战斗性,
以茅盾和鲁迅为代表的“左联”三十年代初提出了创造报告文学的号召,并创发了许多刊物诸如《文艺新闻》、《北斗》、《文学界》等,或介绍中外报告文学的作家或阐述报告文学的一些理论,为报告文学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国外,高尔基正在苏联编创《世界的一日》一书,受高尔基编辑《世界的一日》的启示,邹韬奋找到茅盾,请茅盾做主编编创《中国的一日》,来反映全国各地民众抗日的要求,与当局的不抵抗政策作一对照;也可以向读者介绍在这国家生死存亡之时,全国的黑暗与光明面。
茅盾非常赞同邹韬奋的提议,于是两人商定了此书所要记述具体的日期(定为一九三六年五月二十一日。事后,此书的助理编辑孔令境透露说选择5月21日是想用以纪念震惊世界的‘马日事变’)、书籍编辑选题的大概内容、出版经营的精打细算及书籍编辑的宏旨要义、文体规定和字数限制等问题,并有成立编委会的打算,拟成立了由王统照、沈兹九、金仲华、柳湜、陶行知、章乃器、张仲实、傅乐华、钱亦石和邹韬奋等为名义组成的编委”。
不寻常的征稿启事
稿子的来源,他们起初计划发动编委会写稿或私人关系和团体关系去让作家投稿,可是成效极小。无奈,一九三六年四月二十七日茅盾起草了《中国的一日》征稿启事,并以上海文学社的名义刊发在《大公报》上,该启示具体条陈了该书的编辑意旨,在于发现一天之内的中国的全般现实面目,彰显这一天之内的中国全貌;倡议全中国的作家、非作家及社会上各阶层的人士以五月二十一日为主题,记述这一天内他周围所发生的事情;“来稿内容可以是中国任何地方五月二十一日发生的任何事,及任何人的经历,对任何方面的印象,文字材料和图画材料均可”。(茅盾《关于编辑的经过》)纵观这本大型的报告文学集来稿的作者具体情况,不难看出这部作品集除少数作家外,大多数作者是非文学工作者,有各个阶层,各种职业的人,甚至侨居海外关心祖国的中国人,而且其作者来源极为广泛。
艰辛的三轮选稿过程
征文启事在全国各大报刊登出到截止时间止,共收到来稿3000多篇,约600万字,茅盾找到内弟孔令境来负责编务和初审、登记、初读来稿,并予以分类、初步筛选,但茅盾仍然不放心,他要求孔令境把他自己认为不合用的文章做一内容摘要,以备自己日后能根据摘要来抽查。
茅盾和其内弟孔令镜夜以继日的全力投入选稿工作中,到了7月中旬,他们从3000多篇中选出了860多篇。身心疲惫使得茅盾累得病了一场,可是仔细一算数字竟有130万字,远远超出了预定的最高额字数!正如茅盾在《关于编辑的经过》中所说“我们在制定编辑方针时,事实上的困难有束缚了我们理想,担任本书编印的出版机关的财力是有限制的,这是我们不能不顾到的,而一般读者的购买力的薄若,我们尤其不能不顾到,在两者兼顾之下我们第一次决定的原则是:全书字数由五十万以至七十万,定价不能超过一元六角。”
于是茅盾决定对来稿进行第三轮的精选。这一次,茅盾制订了一个六款千余字的标准来帮助自己选稿,力图使此书的编辑宗旨、图书特征得以极致的体现。这六千字的标准既有内容上的也有文字上的,大致是说在来稿多的地区,同一地区同一生活方面的稿子要严格选取;严格选取是要本着内容的重要性大于文字重要性的原则;在内容上选取时必须是五月二十一日所发生的事,其次须是有社会意义,或至少可以表现社会上一部分人的生活状况,最少也能够和另一严重的社会现象作对比;来稿少的地区的稿件以及在别人看来极其极荒谬的稿件一律采用……等等。因为这些极其荒谬的稿件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正反映了小市民的一种生活。
经过三个月的努力,终于选出了490篇,共80万字的文章。茅盾事后回忆说他起码看过有五遍这书里的全部文章,书中的内容熟得到了几乎看见每篇的题目就说出全部内容。在编完书后茅盾在《关于编辑的经过》中问心无愧的告诉读者:“我们差堪对读者告无罪者,即我们曾经进行了最大的努力,现在印出来的八十万字包罗的生活方面也还广幅,即使说它能够表现全中国的一个横断面,大概也不算夸大罢?而且,也许正因为事实上使我们不得不穿紧鞋子,所以在这么一本将近五百篇短文的书里,材料的雷同重复以及敷衍杂凑的毛病,到差不多没有了,这也是我们觉得也还对得起读者的。”
按地域编次来稿
至此,《中国一日》一书中的内容就犹如建筑高层楼房的砖瓦一样完全堆在了眼前,至于怎样建构,建构什么样的外观和形式,茅盾一直认为那不是简单的排列组合,而是一个需要凝聚编辑智慧体现编辑价值取向的巨大工程。中国的一日能否取得最大的出版效应,编次工作至关重要。正如他在《关于编辑的经过》中写到“对于这样伟大的‘脑力总动员’的整理编次和采录我们敢不审慎敢不周详?”。于是茅盾把全书的编次问题提交给编委会讨论,最后又综合了大家的意见,决定按省分来编写。一则因为如果按内容来分,有些文章无可归类,二则因为若要按照区域来分可以表现中国社会的不平衡性和不同地域内社会的错综复杂性。于是他们决定对应当时中国的行政区划分,适当参照来稿比例,按区域划分来组合图书的板块:上海等特别市单独成编,没稿的省份暂付阙如,而那些来稿少且地理位置接近的省区组合成编;”那些即便是按照地域来分也很难分的诸如火车轮船的见闻另分为《海陆空》;海外来稿也另立曰《乔踪》栏目。
不过,有必要提一句,在全书的结构内容上,茅盾等还编入了一些自编材料,这些自编材料包括属于全国性质的五月二十一日报上始见或五月二十一日发生的、二十一日见报的、大概是发生在五月二十一日以前但是在二十一日在报纸上或其他媒介与读者接触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和教育体育等内容;给全国一些重要报纸写的简要地提要;五月二十一日各地的娱乐电影戏剧播音节目等。
编纂后《中国的一日》的雏形
纵观《中国的一日》,它几乎包括了所有的文学体裁: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日记、书信、小品文、游记、短剧、速写,堪称集文学之大成。这部巨著分18编, 共490 篇,由“全国鸟瞰”,“南京”,“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安徽”, “湖北、湖南”,“北平、天津”, “河北、察哈尔、绥远”,“失去的土地”, “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四川”, “海、陆、空”,“侨踪”,“一日间的报纸”,“一日间的娱乐”等组成,,另有上百帧摄影、漫画。蔡元培作总序,手书上版。放在卷首的木刻长卷有四联的长度,则全面记录了全国各地抗战的大事和重要政治活动。
《中国的一日》的内容反映了30年代中国的总面貌:比如说中国农村的崩溃、热血男儿的庄严、神圣的战斗、落后社会的麻木、宗教迷信的猖獗、公务员的腐化、小市民的彷徨…例如在全国鸟瞰这一自编内容栏目中收入了全国性质的与五月二十一日有关的在报纸上或其他媒介与读者接触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和教育体育等内容。在按地域编排的稿件中收入的内容有有关抗战的描述的《妹妹哭了》,有《兵营的生活片段》,有反映当时百姓生活状况的失业情况的《今天的日记》等。正如茅盾在《关于编辑的经过》里指出:“真的,这里是什么都有的:富有者的荒淫享乐,饥饿线上挣扎的大众,献身民族革命的斗士,落后麻木的阶层,宗教迷信的猖獗……从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发出的悲壮的呐喊,沉痛的声诉,辛辣的诅咒,含泪的微笑,抑制着的然而沸腾的热情,醉生梦死的呓语,宗教的欺骗,全无心肝者的狞笑!”
《中国的一日》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
《中国的一日》不论是在征稿过程中还是在它出版之时,对当时造成的轰动都可以说是非常之大的,这种轰动不仅发生在普通的百姓生活中,甚至在文学界…
对全国范围内的各个阶层的征稿是一次遍及中国大江南北的对全国范围内的全国人民的脑力活动的总动员。也正是这些最真实的对人民现实生活的描写唤起了人民心中沉睡已久的历史责任感,激动了所有在心中还有一丝爱国热情的识字的中国人的心灵,使得他们评判今天探索明天,正如茅盾所说“‘五月二十一日’几乎激动了国内国外所有识字的而且关心着祖国命运的而且渴要知道在这危难关头的祖国的全般真实面目的中国人的心灵”
在文学界,《中国的一日》是“一日形出版物的父本和母本,持续影响了中国的文化界,哺育,催生了一代又一代的图书新品种”。征文结束后,在延安中国文艺协会又发起了《苏区的一日》征文,编辑了《苏区的一日》。日子《上海一日》等一日型文体的出版物。
从报告文学的发展来说,报告文学是我国人民抗日救亡斗争中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报告文学的发展“永远和中国民众的反日运动,抗日斗争密切地结合着”,是“吮吸着抗日斗争的乳浆而成长起来的。”一九三六年报告文学集《中国的一日》的面世使得报告文学出现了第一个高潮,此后,夏衍的《包身工》等报告文学的创作便一发而不可收。
《中国的一日》在出版40余年后,美国人曾节选48篇集中妇女,宗教和日本侵略四个主题译成英文交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这种二次文献的重新改组本身说明了此书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献价值。
大型报告文学集《中国的一日》的出版,可以说是三十年代中国文坛上的一件盛事。它开创了“一日型”出版物的先河,是我国报告文学有史以来第一部宏篇巨著的出版,它的出版好似在文坛上丢下一颗重磅炸弹,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珍本书中,《中国的一日》无疑是很突出的一册。
参考文献:
1.《中国的一日》茅盾主编生活出版社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
2.《编辑家茅盾评传》李频著 河南大学出版社
3.《茅盾研究资料》第三辑 《茅盾研究》编辑部编 文化艺术出版社
4.《中国期刊发展史》宋应离主编 河南大学出版社
5《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册 山东文艺出版社
以上文字来源:
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09-09/15/content_2409254_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