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240李雅欣小组讨论帖

民间文学240李雅欣小组讨论帖

同学们我来晚啦~我们组确定选题为“武汉市美食与民间文学研究”请大家积极查找资料,共同参与讨论,一起完成本次课题研究~挖掘美食背后的故事吧!同学们可以在本帖下面发表找到的资料、自己对于本课题今后发展的建议等等都可以~

TOP

本周四我们小组进行了外出调研活动,展开了以热干面为主,其他武汉小吃及周边小吃为辅的实地调查活动。在感受没事民俗文化之余,我们搜集了不管是味觉还是视觉上的感官资料。除此之外,我们还搜集了许多现场资料,如照片、采访语录、录音及录像等一手资料。希望我们小组的研究活动能更上一层楼。

[ 本帖最后由 何莉 于 2014-11-7 20:21 编辑 ]

TOP

但是在调查中出现了许多其他小组都会出现的问题。大部分是店主因太忙而拒绝采访,或是店主原本自己就不知道关于美食背后的民间故事的问题。但是我们小组组员都没有因为现实困难而放弃调查。我们时刻准备着相机和摄像设备,只为第一时间捕捉有效信息,为这一次的研究活动提供有效性资料。

TOP

不错的选题啊!!加油!
大不自多 海纳江河

TOP

关于武汉热干面的民间故事:20世纪30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有个名叫李包的食贩,在关帝庙一带靠卖凉粉和汤面为生。有一天,天气异常炎热,不少剩面未卖完,他怕面条发馊变质,便将剩面煮熟沥干,晾在案板上。一不小心,碰倒案上的油壶,麻油泼在面条上。李包见状,无可奈何,只好将面条用油拌匀重新晾放。第二天早上,李包将拌油的熟面条放在沸水里稍烫,捞起沥干入碗,然后加上卖凉粉用的调料,弄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人们争相购买,吃得津津有味。有人问他卖的是什么面,他脱口而出,说是“热干面”。从此他就专卖这种面,不仅人们竞相品尝,还有不少人向他拜师学艺。过了几年,有位姓蔡的在中山大道满春路口开设了一家热干面面馆,取财源茂盛之意,叫做“蔡林记”,成为武汉市经营热干面的名店。后迁至汉口水塔对面的中山大道上,改名武汉热干面。

TOP

关于武汉面窝的民间故事:面窝是武汉特有的,创始于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9年)。当时汉口汉正街集稼咀附近有个卖烧饼的,名叫昌智仁,看到卖烧饼生意不好,就想办法创制新的早点品种。经过反复琢磨,他请铁匠打制干把窝形中凸的铁勺,内浇用大米、黄豆混合磨成的米浆,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锅里炸,很快就作出一个个边厚中空、色黄脆香的圆形米饼。人们觉得很别致,吃起来厚处松软,薄处酥脆,很有味道。昌智仁称之为面窝,流传一百多年,成为一种价廉物美的特色早点。

TOP

关于武汉精武鸭脖的民间故事: 鸭脖子是由武汉的一位铁杆球迷前往成都看球时,在成都一小吃店发现一碟凉菜叫“麻辣兔头”,食之奇香巨辣,回味无穷,勾引出这位球迷的无限兴趣,于是,他找到厨房的大师傅学得其秘制方法。 回武汉之后,准确的说,应是回精武路之后,这位球迷将其配方与兔头、鸡头、鸭头、鸡脖子、鸭脖子等下脚料一锅煮,发现鸭脖子最香,引得左邻右舍“争相食之”,于是一个中华民族伟大的美食小吃诞生了. 既然有这么多人喜欢吃鸭脖子,那何不自己做了卖呢? 于是,精武路的第一家鸭脖子店也诞生了。 从起初的无人知晓到一传十、十传百、直至传遍江城的火爆美食,这位球迷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TOP

关于沙湖豆皮的民间故事

豆皮(沙湖豆皮)
很早以前,沙湖街上住着个李大爷。他早年丧妻,与独生儿子李春生相依为命,又当爹又当娘将春生拉扯成人,又为儿子娶亲完配,帮儿子成家立业。李大爷辛苦了一辈子,落下了一身病痛。七十岁刚过,他终于病倒了。全身浮肿、四肢无力、饮食难进,躺在床上只等一死。    病中,恰逢春生出外经商,只有儿媳妇巧云留在身边。巧云贤惠善良、心灵手巧,对公爹十分孝顺。她四处求医问药,又做出可口的饭菜,端到老人的病床前,可老人一口也咽不下去。    这可急坏了巧云,她想尽千方百计调理公爹的胃口,她时而熬汤、时而小炒、时而蒸、时而煮……一天一个样,老人还是不吃一口。    李大爷见儿媳整天劳神费力,心疼极了。自己已是古稀之人,就是死了也是顺条路。如今倒好,不能帮儿媳分忧,反而成了她的累赘,他心里不安。心想,与其让儿媳天天给自己做这做那,不如出道难题考考她,让她知难而退。想罢,李大爷对巧云说:“难得我儿有孝心,天天为爹炒菜熬汤,可这些东西,爹见了就心烦,不想吃。”“爹,您想吃啥尽管说,我想办法给您做来。”巧云劝爹。“爹想吃的只怕你弄不来哟!”“您说得出来,我就做得出来。”    李大爷想了想说:“好!你听着:‘黄面白里包珍珠,脆菜香筒藏其中。虽是酥软熟透食,不须蒸来不用煮。’巧云,这样的食物你做得出来吗?”巧云毫不含糊地表示:“只要合您的胃口,我一定给您做来。”    巧云仔细琢磨公爹出的题,她想啊!试啊!今天炕粑子,明天烤软饼,后天……巧云做出来的食物,公爹看也不看一眼,只是摇头。巧云不灰心,还是天天坚持试,坚持送到公爹的床前,但一样也不能调开公爹的胃口。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月后,巧云终于解答了公爹的难题。当巧云将一盘黄澄澄、香喷喷、状如包袱的食物端到公爹面前。公爹一见又惊又喜,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不过随便说说,巧云真的照他的题目做出来了。    李大爷一骨碌地从床上坐起来,端起盘子,美滋滋地吃起来。顿时满口生香、胃口大开、食欲大振,吃了还想吃。    巧云见公爹爱吃,天天给他做,不知不觉又过了一个月,只见公爹面色红润、精神饱满,病全好了。
巧云给公爹摸索做出的食物叫绿豆皮。绿豆皮的主要原料是绿豆、大米、鸡蛋和榨菜。辅以猪油、香葱、精盐等佐料。其制作方法如下:大米八分,绿豆二分,混合后用水浸泡两个时辰,磨成浆备用。将铁锅置于旺火上,用刷子点少许油水抹锅底,再将绿豆米浆四两,用小碗旋转倒人锅中,四周均匀抹平,使其成为薄薄的皮子。鸡蛋一个打泡,均匀地投上皮子表面,待皮子圆周翘起时,用双手揭起翻面。然后,将熟糯米一两,猪油半两,榨菜八分,香葱五分,熟精盐四分,放入皮子内,在锅中折成长方形包着,经反复翻面,外皮烤至金黄色起锅即成。    绿豆皮是沙湖人首创,又叫沙湖豆皮。绿豆皮是儿媳做出来孝敬公爹的,又称“孝心豆皮”。    绿豆皮黄面白里,内藏糯米如珍珠,好吃好看。绿豆皮中,绿豆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消暑解渴之功能;大米是人的主食;鸡蛋、糯米营养丰富,能滋补强身;榨菜开胃,增强食欲;香葱解表、发汗、散寒、通窍。绿豆皮不仅能填饱肚子,而且能治病、强身、保健……    巧云将绿豆皮制作工艺,毫无保留地传给街坊、邻里,绿豆皮在沙湖乃至沔阳很快传开了,成了城乡的时尚食品。家庭用它待客,餐馆用它作早点。人们还在冬至后,立春前,将绿豆皮(不加辅料)卷成筒,切成条条,晒干成腊货,用腊肉煮汤,更是脍炙人口,别有风味。

TOP

在户部巷进行调研的时候,我们发现很多美食摊铺不是武汉人开的,来自外地打工的店主往往不了解小吃背后的民间故事,加之户部巷里很多摊铺卖的并不是武汉本地乃至湖北特色的小吃,这对我们调研造成了一定困扰。
我认为当下的消费市场,尤其是美食消费,多是跟风开店、跟风消费,而真正小吃背后的民间故事已经不为店主和消费者重视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黄沁 于 2014-11-10 23:23 发表
在户部巷进行调研的时候,我们发现很多美食摊铺不是武汉人开的,来自外地打工的店主往往不了解小吃背后的民间故事,加之户部巷里很多摊铺卖的并不是武汉本地乃至湖北特色的小吃,这对我们调研造成了一定困扰。
我认 ...
同意,我查资料的时候发现有些地方的小吃都已经申遗成功了,比如说北京烤鸭,济南的油旋还有沙县小吃,武汉热干面也有申遗但是没能成功,我认为是武汉对于这种传统特色小吃的历史沿革还有民传说不够重视,还没有对这一类故事有一个较为系统的整理和归纳,所以我们的选题还是很有意义。

TOP

但是我们还是遇到了知道这些故事的武汉人,我们在一个手工作坊里面采访了一位阿姨,她向我们讲述了小时候吃小吃的经历,还算是有些收获的。

TOP

我们在进行了实地的考察后就可以开始构思调查报告怎么写啦,根据大家收集来的采访记录、图片还有其他资料,动手开始吧~至于论文我觉得我们还要在讨论一次吧,这样咱们两个组写出来的才能合起来。

TOP

1、选题定小,调查具体
2、思路拓宽,方法明确
3、分工协作,组长规划
4、深入研究,特色创建
5、参考范文,结构合理
6、精彩展示,网络传播
这是孙老师写的选题与实施要点大家注意一下~

TOP

引用:
原帖由 李雅欣 于 2014-11-11 09:29 发表
1、选题定小,调查具体
2、思路拓宽,方法明确
3、分工协作,组长规划
4、深入研究,特色创建
5、参考范文,结构合理
6、精彩展示,网络传播
这是孙老师写的选题与实施要点大家注意一下~
通过昨天的展示,我觉得我们符合老师提出的这些要求吧~? 希望有一个完美的结果~

TOP

课程结束了,再回看当初的讨论,倍感亲切呀。
大家都辛苦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