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210课堂钱治昌组(第一组)

民间文学210课堂钱治昌组(第一组)

大家好,我是李纯泽,经小组讨论,我们的小组选题定为“武汉市鱼类故事研究“欢迎大家在此跟帖讨论,共同做好我们的民间文学小组作业。
更加珍视传统,感受中国文化魅力,加油!

TOP

武汉市湖波众多,鱼类资源丰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许多鱼故事,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我们可以通过实地调查、查阅书籍、期刊等方式搜集资料,然后进行分类、比较,总结出特点。这其中,要尽可能搜集鱼故事异文,故事全面研究才更顺利。

TOP

同意楼上观点,我在周末对东湖听涛景区的钓鱼人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访问,发现了一些民间故事和大量东湖传说,有些传说也是出乎意料的

TOP

一些比较出乎意料的传说包括 东湖由来 的异文, 东湖水怪  大鱼袭击人的传说等等

TOP

我会尽快形成调查报告和整理采访记录,请我们组其他同学加入到这里的讨论中来,讨论我们的选题有关问题,大家的准备工作进展都在这里进行展示,以便交流互相提高

TOP

援引 孙老师发言的建议:优秀团队的成功秘诀

由于学术发言讲究原创与个性,探索真理,追求智慧的启迪,因此,对小组讨论有三个金苹果建议:一是原创。凡引用,必注明出处,否则视为抄袭;二是讨论。课题的原创性深入,必须是一个个小问题的发现,一次次争鸣式的对话,而不能各言其语。三是评奖。每周由组长推荐或大家投票选出最优发言人。

TOP

楼上所提的建议很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并全力做到。这次鱼故事研究,需要深入发掘资料。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要克服困难,才能锻炼自己,提高科研能力。况且,我们不仅要把这个课题当作一个事来做,它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是方法和思考 。

TOP

鱼类问题涉及到一些比较专业的知识,在贴出我们 的调查报告之前,我写了一篇文章,建议大家从这些方面入手了解一些鱼类的专业性只是,以利于我们的调查研究顺利开展,主要是从中国古代训诂典籍和现代口语俗名中找方法带大家更好的进行调查,这个写在调查报告之前。

TOP

《武汉市鱼类故事分析研究》民间文学课题需要哪些名物释义?(草稿) 一

《武汉市鱼类故事分析研究》民间文学课题需要哪些名物释义?(草稿)   一
                                                          李纯泽  
这是今天在图书馆偶然所写,潦草疏漏太多.感觉我们的民间文学课题,还是需要一些名物释义的。一般情况下,我认为做这个课题需要一些专业知识和能力。而我们今天遇到的名物问题是现代汉语中一般会出现的问题。现在我们遇到的有关名物问题的歧义,我认为基本上主要原因有三点:其一,现代汉语名称来自古代训诂系统。(时间变体)例如在《尔雅》中出现的鲤鲶鲢等名称一直流传了下来。第二,来自地域方言,如“团头鲂”在湖北作“武昌鱼”,华北作“鲂鱼”,东北作“鳊花”。第三,则是源于语言的社会变体,学生很少知道这么多名物问题,更难区分同物异名和学俗之分。由于是今天奋笔所写,潦草疏漏太多。


首先,我们应该参考的是中国古代名物释义的辞书系统,其中有“鱼”部的文献

先秦时代出现了“正名命物”为目的的专著,但是这些著述并不能成为辞书,原因在于这些书籍并没有形成系统,且较为简单而《说文解字》开辞书之先河。先秦的《尔雅》的目的就在于“正名命物”和“解经”而《方言》的目的就在于“别名异物”。两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开创价值。《说文》无疑是划时代的力作,“创学科”“通百科”“存古篆”“存古音”的功能无需多言。另外《释名》系列也是有意义的参考材料。上面提到了是先秦时代开创的名物辞书的四个方向。以后的辞书基本上都在沿着这四方向,结合语言的发展进行新的变更。《尔雅》发展而成的是雅学,张揖《广雅》是其中名著。《说文》之后最重要的是吕忱的《字林》有道是“《说文》所无者,是忱所益”顾野王的《玉篇》产生于二百多年后。《玉篇》集中魏晋的训诂学知识,但是早已流逝。南北朝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具有很强的工具书的意味。而说道唐宋辞书,除了辞书之外我们还要注意佛教道教经典释义和韵书作品,这里不多谈。宋代雅学著作有陆佃的《埤雅》罗愿的《尔雅翼》,索然有个别“缘词生训”的现象存在,但是两书解释鱼的篇目繁多细致,值得一看。辽宋金时期有四大辞书,分别是《龙龛手鉴》《类篇》《字说》《篇海》。到了明代两大辞书,《字汇》《正字通》,文字学课程已经讲到。清代字典只要《康熙字典》,其他还有说文四大家等等不再多言。总之这些经典其中关于“鱼”的训示和阐述都是非常丰富的。对于我们当今遇到的民间文学小组调查的名物问题也有一定的解决意义。

TOP

《武汉市鱼类故事分析研究》民间文学课题需要哪些名物释义?(草稿) 二

其次是同物异名的问题。同一种鱼,不同的名字会误导我们的思路~

第一、扬雄最早提出“通语”的概念。但是在《方言》中,这一词语既可以指通行全国共同语,也可以指在一定区域内通用的语言;《方言》对于阐释动物名很有兴趣,这与当时农业社会的生产实践是分不开的,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农业文明阶段,在人民大众日常语言实践中,产生了大量异名,这些异名与日常生产劳动息息相关。对于“同物异名”问题的研究如何。从社会分层,文化心理,方言的影响等等层面进行考察,当时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习的王丽俊的《同物异名现象浅谈》这篇文章对于同物异名现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将同物异名现象进行了理据的分析,认为同物异名现象产生的方式有比拟、借代、摹状、析字四种,是比较客观全面的。但是我认为,文中举例“干戈”是“战争”的同物异名现象的等等说法并不恰当,同物异名在一定时期内无论是词义还是用法都可以完全替换,但是在这里我们可以说两个国家发生了战争,却很少说两个国家发生了干戈,如果是这样则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同物异名现象。但是动物同物异名却可以替换。已有论文大多举的例子很简单:地瓜山药洋芋都是指的同一类粮食作物。有意思的是多篇涉及“同物异名”问题的论文举的是同样的例子。没有对于同一类事物的整体性质进行分类考察

第二、从“同物异名”问题中分离出来了俗名问题。

那么,所有的名物俗名都与方言交融吗?我认为未必,很多俗名词语已经进入了共同语系统之中,例如:知了,即蝉。“知了”这一俗名的理据是以声音特点来命名动物,从使用的范围上来看通于普通话使用的区域内,从语音上完全符合普通话的发音方式。可见并不是所有俗名存在于方言学研究的领域,但是俗名与方言的关系是主要的,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也要认真区分对待。

辨析俗名问题,我认为需要明确几个问题。不展开叙述。

第一,   之所以进行鱼类俗名调查分析必须认清何为俗名,与学名有何关系。

第二,  鱼类 俗名与方言有何关系

第三,  鱼类 俗名的发展演变,俗名产生除了任意性的特征之外,分析理据性的因素

第四,   鱼类俗名在日常交际言语中的使用情况

俗名是针对“种”这一分类单位进行研究的,并非针对更大的单位和更小的亚种。拿“鰟鮍”来说,如果眼光放在大的分类上,那么“鱼”就可以概括之,没有俗名研究的必要了,如果用亚种来研究这一俗名也没有必要,因为在全国范围来看鰟鮍的种类繁多,有高体鰟鮍、彩石鰟鮍、中华鰟鮍等常见。但是亚种之间区别不大,在历代人民生产劳动中并没有建立区别亚种的观念,所以在语言上不会影响到命名问题,直到近代,对名物的认识和命名还是停留在比较笼统的层面,《马氏文通》认为:“禽兽二名,凡翼者皆名曰禽,凡蹄者皆名曰兽,故禽兽名为公名。”(《马氏文通》,P33,商务印书馆)

TOP

《武汉市鱼类故事分析研究》民间文学课题需要哪些名物释义?(草稿) 三 李纯泽

最后,我认为:
“字”和“语”要分开,鱼的范围是科学认证的鱼:“鰟鮍”是双声词,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认为,旧的训诂学家不懂“字”和“语“的区别,往往把动物名词分开解释。最典型的就是“狼狈为奸”狼狈本为同一种动物即狼,而旧的训诂学家一定要把分开解释,现代动物学也证明,并没有“狈”这种动物存在,这种学科交叉的比较过程中也能纠正一些语言学的舛误。而在水生动物俗名调查中,也发现了能证实这一点的例子:比较典型的是“鰟鮍”这样的双声词,鰟鮍是分布范围极广,河流湖泊常见小鱼,雄鱼体色艳丽,亚种繁多,但是总体体态特征差别不大,“鰟鮍”是现在动物学领域该鱼种的学名,而在调查的过程中也是采集到最多的学名俗名语音一致的种类,但是当问及“鰟鮍”是哪两个字时,大多数人写作“旁皮”, 鰟鮍是由两个不成词语素构成的双声词,特指一类鱼种,涵盖所有亚种。总之,还是要有一些科学性的认识。胡朴安先生在《文字学常识.》中提到:凡鱼者都是形声字,皆从鱼。非常准确概括了“鱼”部字的特点。但是现在看来,鱼的词义范围有所缩减:如“鳖”已经不再被认为是鱼了。这句话也不那么准确。

TOP

以上是我写的一些有关思路,大家可以拿去参考,趁着假期~让我们深入田野~各个分工部分的同学都加油~一起把我们的小组任务做好!我们小组论坛讨论帖只接受原创思路简介,不接受网上复制粘贴、请大家配合积极讨论~

TOP

我们的实地调查完毕,正在写作调查报告,大家积极讨论哈
大不自多 海纳江河

TOP

大家加油加油

TOP

今天晚上我们大家要讨论什么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