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国学院、孔子学院应该走向村庄——城乡文化生活区中的城乡国学传播体系刍议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国学院、孔子学院应该走向村庄——城乡文化生活区中的城乡国学传播体系刍议

国学院、孔子学院应该走向村庄
             ——城乡文化生活区中的城乡国学传播体系刍议
                            张怀群
    一.史无前例的思维是,让国学院、孔子学院走向村庄。以村庄为起点单位,不摒弃现代文化的一切设施和活动内容,在大力发展现代文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硬件和活动的同时,应该加入中国国学内容,首当其冲是加入中国国学院和孔子学院,每村有一处中国国学院和孔子学院,出版孔子著作为代表的儒家经典通俗读本、中国国学经典通俗读本,这两类教材统一配发于村级中国国学院和孔子学院中。城市条件优于农村,让国学院、孔子学院走向城市街道社区与走向村庄的意义和必要性相同。
   二.中国国学院和孔子学院与乡文化站、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合为一体,在现有教育系统教师队伍中遴选国学教师,传播、讲授儒学和国学通俗知识。
   三.定期举办国学讲座,附近干部、职工、农民、学校师生以不同形式参加。
   四.举办国学经典朗诵、演讲、知识大赛。通过讲、写、演、考,发现人才。
   五.  实质性推广,在通俗文本普及的同时,在农村传统演出和传统民俗中,以村庄为单位,正宗传播儒学与国学中规范标准的礼仪和文化元素,传承和体验孔子六艺,恢复《礼记》等规定的古代成人礼、拜师礼、进学礼、射礼、婚礼、祭孔礼、乐礼、乡饮酒礼、士相见礼、重阳敬老礼、古琴音乐会、乡饮酒礼、士见面礼等一系列古礼仪和汉服展示、中国气功、武术等。
   重礼的形式,更重礼承载的道理。 在古礼仪的诸多细节中,处处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让民众通过细节参与,吸收人文精神精华。
   从大家己知的关于礼的公共信息中,举几例:
   射礼
   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
   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礼记·射义》
射礼意义
其一,射礼是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形式,是我们民族气质、性格、思想的重要表达载体,是华夏独特的人文景观。尊重传统,捍卫文化的多样化存在,这些文明复兴的普适性要求同样适用于射礼。
其二,射礼中有大量的华夏文明精华积淀,而其糟粕相对较少。
射礼倡导人格塑造和人的精神的文明:射礼讲究谦和、礼让、庄重,提倡“发而不中、反求诸己”,重视人的道德自省。射礼本质上是一种健康道德的巧妙导引方式,是华夏先民寓德于射、寓礼于射、寓教于射的珍贵的人文实践成果。
射礼的诸多细节中,处处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而尤为可贵的是,与其它不少礼仪样式相比,射礼中的等级观念、专制色彩等劣质部分相对较少。比如,主持乡射礼的是宾,而不是地方行政长官。宾是尚未获得官爵的处士,但德行卓著,由宾来担任射礼的主角,显然是为了提倡尊贤的风气。人选一经确定,州长要亲自登门约请。行礼之日,州长要在序门之外迎宾。在射礼的三番射的环节,大夫身份虽然比较高,但射礼要求,他们也要与士一一配合为耦。这种不论等级身份、崇尚德行、讲究平等的精神在传统文化中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其三,射礼中蕴涵有华夏特有的人文体育精神。
专门研究传统礼仪的著名学者彭林教授指出 ,奥林匹克运动起源于公元前776年的古希腊,与中国乡射礼的普及,年代约略相当,但两者所体现的文化,却是有着明显的不同。在古希腊人的理念中,人的精神与体魄是分离的,精神由上帝管理,人只负责自己的体魄。古希腊的体育精神,是强调力量、速度、高度、技巧的竞争,注重体魄强健和雄美。竞技的胜利者就是超群绝伦的英雄,要用饮酒的方式予以奖励。奥运会奖杯的形状,都是放大了的酒杯,正是源于此。中国自武王克商之后,开始脱离神话时代、转向人本主义时代。儒家特别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认为人的精神与体魄都是由人自己主宰的。人类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全的精神。只有在健全的精神的前提下,体魄和技能才有价值。意味深长的是,在与古希腊同样是征战不息、崇尚武力的春秋时代,儒家铸剑为犁,在保留田猎之射的形式的同时,“饰之以礼乐”(《射义》),重塑了射击竞技运动的灵魂,将它改造成为富有哲理的“弓道”,成为引导民众全面发展、社会走向和平的教化之具,这是中华文明对人类的贡献之一。儒家主张人类的和谐发展,所以在乡射礼中,不是胜利者,而是失败者要用大杯饮酒,不过饮的是罚酒,因为他们无论是技能还是德性都没有达标,需要警示。这是东西方文化的显著的差别之一。
礼仪、文明、风俗、道德、人文、体育……华夏的射礼内涵非常丰富,这种独特的礼仪风俗与人文体育方式,这份珍贵的历史人文遗产,绝不应该轻易丢弃。
其四,射礼对国民观念和气质精神的塑造价值。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礼、乐、射、御、书、数,是儒家要求儒生们必须学习的基本知识和技艺。“射”就是其中之一。古时的男孩子必须学习射箭,学习射礼,学习驾驭马车,因此那个时候,国民普遍拥有健康的勇武精神,而不是后世的一味的儒弱。学与不学这些东西,对国民气质性格的影响是很不一样的。在冷兵器时代,学习射箭,直接有助于国民国防观念的塑造,有助于国民开放、勇敢、大气的气质与性格的形成。而到了今天,射箭等民族体育活动早已销声匿迹,绝大多数人,莫说是从事射箭比赛和运动了,甚至连真正的弓箭都没见过。现在的大中学生,普遍性格软弱、气质娇糜、粗俗无礼、疏于进取,国民缺乏健康的进取精神和勇武气质,不能不说与民族生活方式的长期劣质化演变有直接关系。复兴射礼等民族礼仪与人文体育活动,无疑有助于国民气质与性格的重塑。
投壶之礼
与射礼相仿的还有投壶之礼。有人推测投壶乃是射礼的变异,或者由于庭院不够宽阔,不足以张侯置鹄;或者由于宾客众多,不足以备官比耦,因而以投壶代替弯弓,以乐嘉宾,以习礼仪。
投壶,以箭矢投入壶中为胜。壶束颈鼓腹,壶中盛以小豆,使箭矢投入后不至于弹出。箭矢用柘木削制而成。投壶可在室中、堂中或庭中举行。壶放置在与主、宾席距离相等的位置,一般约距投射者二矢半。根据箭矢的长短,实际距离也略有变化。
投壶时,先由主人奉矢,司射奉中,派人拿着壶,到来宾面前,请求以投壶娱乐嘉宾。宾主拜揖行礼,司射放好壶、中、算,宣布投壶之令(规则),主要有:必须将箭矢的端首掷入壶内才算投中;要依次投矢,抢先连投者投入亦不予计分;投中获胜者罚不胜者饮酒,等等。
投壶之礼春秋时多见。《左传·昭公十二年》记晋侯、齐侯投壶燕饮。晋侯先投,中行穆子致祝词说:“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为诸侯师。”一投而中。轮到齐侯投时,他也举矢祝道:“有酒如渑,有肉如陵,寡人中此,与君代兴。”也把矢投进了壶中。在投壶的娱乐中,也包寓着政治斗争的风云。
也许我们遗忘了这样的时代:当英勇的华夏武士们在黄沙千里的战场上浴血鏖战,以强弓劲弩捍卫着华夏民族的骄傲与尊严的时候,同样阳刚的儒子们在桃花夭夭的家园中揖让而升、挟弓并立,耳畔是《采蘩》匀和有力的鼓点,前方是30丈之外的箭侯,身边是一册昭示射义的《礼记》。儒子们舒展衣袖,引弓而发,长箭刺破历史,呼啸而来……
那是一个文人投笔即能从戎、儒生不是懦夫的雄健时代。刚毅、优雅、仁德、礼让,冷兵器时代的残酷战争工具,被我们的祖先射向了溃逃的敌人,也射向了华夏民族的内心。有道德的教化、有礼乐的熏陶、有体育的锤炼、有竞争的引导......华夏射礼,倾注了数千年华夏礼乐文明内涵的真正的“弓道”。
  现代的射礼
200649,人民大学校园内上演了一场古代传统经典仪式――射礼。这是两百年来内地首次举行的现代射礼仪式。国学大师龚鹏程在都江堰文庙等多个地区己传承、复原、上演了多次射礼。
  乡饮酒礼
   《乡饮酒礼》是记述乡人以时聚会宴饮的礼仪。
乡饮酒礼约分四类:第一,三年大比,诸侯之乡大夫向其君举荐贤能之士,在乡学中与之会饮,待以宾礼。第二,乡大夫以宾礼宴饮国中贤者。第三,州长于春、秋会民习射,射前饮酒。第四,党正于季冬蜡祭饮酒。《礼记·射义》说,“乡饮酒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乡饮酒义》说:“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君子之所谓孝者,非家至而日见之也,合诸乡射,教之乡饮酒之礼,而孝弟之行立矣。”乡饮酒礼的意义要在于序长幼,别贵贱,以一种普及性的道德实践活动,成就孝弟、尊贤、敬长养老的道德风尚,达到德治教化的目的。
   乡饮酒礼是中国古代地方政府的一种重要官方礼仪活动,这种饮酒礼起源于宋代,盛行于明清。从名称来看,这似乎是一种简单的餐饮宴请活动,其实不然,乡饮酒礼的举行在当时是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作用的。整个仪式实际上是在弘扬与宣传古代为臣尽忠、为子尽孝、兄弟相亲、邻里和睦、朋友有信、长幼有序等道德伦理规范。
   乡饮酒礼虽然只是一种地方性质的礼仪,但它依旧与其他古代祭嗣等礼仪活动相同,都有着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与程序。
  首先这种以宴饮为形式的礼仪,要求官员亲自到场参加,以表示对宴请宾客的尊重,同时彰显礼仪的隆重。
  其次被邀请参加乡饮酒礼的宾客均为当地身家清白、齿德具尊的耆老乡绅,其中致仕官员被称为大宾,年高有德者被称作僎宾,年稍长、有德者被称作介宾。一般均统称为乡饮宾。乡饮宾的选择首先由管理地方文教的儒学官员进行考选、推荐,经地方长官进行三代考核批准后逐级上报本省督核准,之后方准许邀请参加乡饮酒礼。
  为了表彰乡饮宾在地方的德行义举,除了按照规定颁发给乡饮证书以为凭据外,地方官员们还要赠送牌匾以示荣耀。同时乡饮宾还要由督抚上报朝廷,经礼部奏请皇帝批准,赏给顶戴荣身。最后历届乡饮宾的姓名还会被载入地方史志,名垂青史。  
     2013年11月1日,海内外370人着汉服参加传统“乡饮酒礼”仪式。当日,中华汉民族服饰展演暨汉服文化周活动在浙江嘉兴西塘镇开幕,370余名汉服文化爱好者共同举杯完成了传统的乡饮酒礼仪式,创下了世界最多人着汉服参加乡饮酒礼的世界纪录。
  成人礼
  古代中国华夏族的成年礼:男子行冠礼(一般二十岁),女子行笄礼(一般十五岁)。
   现代成人礼是在少男少女年龄满18岁时举行的象征迈向成人阶段的仪式。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的各式各样成人礼。
   几乎所有传统社会奉行的男性成人礼都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男孩要脱离正常的生活,同时将幼稚的特征去掉。在这一阶段,通常要斩断对家庭的依赖。  
 第二个阶段是蜕变期。在这期间,要对接受成人礼的少年进行某种形式的测试,以确定他已经具备了成年人的资格。
   最后一个阶段是回归日常生活的阶段。这时,成为男人的少年不仅社会地位可以提升,他们的身份也会得到重新认定。在这一阶段,通常会搞一个包含音乐、舞蹈和艺术表演的社交庆祝活动。
 男子行冠礼,冠礼是成年礼的一种高级和代表性形式。
 即定日期。定在成人者生日(公历农历皆可)或对其有重要意义的日子。
 冠礼即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礼记》云:“夫礼,始于冠”、“男子二十,冠而字”。对于冠礼非行不可,《礼记》的解释是:“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如此说,不行冠礼,则一生难以“成人”。
 与男子的冠礼相对,女子的成年礼叫笄礼,也叫加笄,在15岁时举行,就是由女孩的家长替她把头发盘结起来,加上一根簪子;改变发式表示从此结束少女时代,可以嫁人了。现代笄礼,当然吸收了现代文明内涵。
还有祝寿礼、祭孔礼、农耕礼、婚礼、纪念礼等丰富的礼仪。
   礼活动本身是全体民众可参与的群众文化活动,好看,好听,很美,很典雅,极文明。
   礼活动本身元素在于寓教于乐,潜移默化。
   礼活动本身可以丰富己很成熟的现代群众文化活动。   
   六.在农村复原、传承正宗的中国传统节日内涵,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送寒、腊八、小年等大大小小的传统节日,还有二十四节气节日相关文化活动。传承正宗是第一原则,释放各个节日的教化、祝褔内涵是第一主题。
   七.由小到大,先易后难,先推广,后渐提升,提升至进入学校教材,公务员考试内容。
   八.在县或乡复原历史上曾有的文庙。
   什么是国学、儒学?国学、儒学在现代的生命力、精华、先进性在哪里?己有成熟的大家皆知的答案,不再赘述,当下急需普及。当下急需普及的还有中国礼的生命力、精华、先进性和中国礼的复原、普及的必要性。   
   如此开始实践、实验,有国学(儒学)的市场经济与没有国学(儒学)的市场经济,将出现比较,出现范式,出现说服力,出现答案。
也可解释为有国学(儒学)的农村与没有国学(儒学)的农村,将出现比较,出现个案,出现说服力,出现答案。有国学(儒学)的城市街道社区与没有国学(儒学)的城市街道社区将出现比较,出现范式,出现说服力,出现答案。
中国城市与农村加在一起,精英、上层、白领、城市普通劳动者、城市居民与农村普通劳动者、农村居民加在一起,将出现有国学(儒学)的中国与无国学(儒学)的中国的比较,出现范式,出现个案,出现说服力,出现答案。
我们惊呼,我们发现:发达国家的伦理道德与市场经济成熟,是文化的力量,是有教堂的市场经济,因而很成功,因而有市场伦理。赵晓《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早己提出这个问题。赵晓认为,现代经济---现代政治---现代文化实际上是市场经济的三位一体,中国社会为求市场经济正果,最终将走上文化重建的道路,为市场伦理而投资。
我们不必惊呼,我们应该发现,中国出现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不是中国特色。但是中国国学、儒学就是中国的“教堂”,就是真正的正宗的中国文化内容组成,就是中国民众的精神信仰的组成,就是文化重建的内容,就是中国市场伦理、中国农村伦理、中国城市伦理产生的源头和教材。
   中国城乡至村庄、至街道社区覆盖孔子学校、国学院,最大的障碍是:1.不要盲目地上纲上线或扣帽子,与一些概念和口号挂钩;2.不要无知地和封建迷信、复古、倒退、保守落后挂钩;3.不要流于形式,不要把普及儒学、国学停留在儿童经典朗诵、有限的活动点上几十个小孩子听古文、弹古琴。4.儒学、国学普及到城乡民众中,最大的障碍是如何把以古文为表现形式的儒学、国学经典通俗化,让民众容易接受。编写这样的教材,才是鉴定、检验中国目前高等教育质量及文化大师水平的机会,否则都是空喊口号。把儒学、国学的神秘感打破,解放出来,还给民众,儒学、国学普及将是可持续的。
    我们应该坚信,中国国学经典、儒家经典早在古代就以舞台、礼仪、私塾、家教、家传等为平台,以诵读、小说、故事、评书、戏曲、说唱等为形式而普及,大字不识的说书人,故事家、戏剧表演者,能把古文、经典、唱词、小说背得滚瓜烂熟,我们无理由担心儒学、国学离普通老百姓特别是农村老百姓太远,而是看我们有无这样的智慧,我们愿意不愿意把国学还原给全体民众。  
   九.通过儒学、国学读与礼的普及,提升全民自身伦理道德、市场伦理道德,人与自然伦理道德、农村与城市伦理道德就有操作性,社会公共道德建设就有了接上地气的、天然的土壤,社会公共道德建设就不再是一句空话,就不再仅仅是论坛、学者论文、名家讲座的内容。
   我们将走出儒学、国学还是摆设、点缀的阶段,我们将与全世界己有的几百家孔子学院内外呯应,就不仅仅在都市、相关城市有试验性的孔子学院、国学院,就不仅仅靠几位大师、一批先行者十多年来探路式、开路式、自发式推广。已经取得的成就已写入历史,但仅靠上述几百家孔子学院、国学院有限的还不是制度式、政策式、考试就业式推广,难免流于形式,装点门面。为什么就不能实质性向全民推广,还原我们中国特有的、我们祖先创造的、我们用了5000年、促成5000年文明没有中断的儒学、国学呢?中国国民整体素质提升,全民伦理道德建设,社会公共道德建设,必须在全民终生学习引用现代文化经典和儒学、国学经典的基础上,才能建设成功。普及儒学、国学是与普及现代文化紧密结合、形成一体、缺一不可的伟大工程。
                                               2014.1.15.-1.23.

TOP

TOP

普及儒学、国学是与普及现代文化紧密结合、形成一体、缺一不可的伟大工程。

TOP

一个空洞的村庄,即使充满儒学,也无法抵挡人心的失落。
公序良俗,世道人心,不仅只靠儒学工程,还要民俗学的研究。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