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周志煌:民族的想像与現代性的追求——中国现代民俗研究的历史意义(1918-1937)

周志煌:民族的想像与現代性的追求——中国现代民俗研究的历史意义(1918-1937)

研究生:周志煌
論文名稱:        民族的想像與現代性的追求---中國現代民俗研究的歷史意義(1918--1937)
論文名稱(外文):The Imagination of Nation and the Pursuit of Modernity----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Folklore Research''s Historical Significances
指導教授:        王汎森
學位類別:        博士
校院名稱:        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        中文系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        279
中文關鍵詞:民族共同體、現代性、中國民俗學、尋魅 / 除魅、知識社群 / 庶民大眾、世界主義

摘要:本題論述民初民俗研究活動的興起,處理的重點不在於介紹這些民俗事項(如民間文學、宗教風俗……)在文藝及學術方面的價值為何?亦不記錄個別學者民俗研究成果,成為一本描述「民俗學發展史」的寫作。本文研究的焦點是集中於知識社群「到民間去」這一行動,其背後所彰顯的心態及其意義究竟為何?而構成這一菁英心態及行動意義探索的「問題群」包括:知識菁英如何建構其對於群眾的想像?而這一「想像」與面臨「世變」底下的民族主義思潮,以及民族文化認同有何關聯?其次,當知識菁英強調民俗研究與西學的「民主」、「科學」精神相通,藉由民眾文化來批判傳統貴族文化之際,這一批判的思想運作與「現代性」追求的關係何在?此外,這一思想的運作是否有來自於傳統文化所內塑而成的「支援意識」(subsidiary awareness)作為動力?而其是否仍依循著傳統士大夫擁有智識的優越心態,在這一反貴族(士大夫)的聲浪中,將自己推入了尷尬的處境?再者,將野蠻到現代文明這一屬於進化論意義下的「時間」概念予以「空間化」的結果,是否更加深了「我」(民俗研究者)與「非我」(被調查的對象)之間的分別,而讓民俗的研究者獨享知識上的權威?如此使得民俗研究運動的意圖與結果之間形成了一種「背反」情形。
大王派我来巡山啰~~~~~

TOP

有意思的论文,池子可有全文?跪求!
第三章让我想起读书时的一篇习作,当初只写了个提纲和部分,至今也还是个半成品。

TOP

回复 2# 的帖子

这是一本台湾的博士论文,我也没有电子版
大王派我来巡山啰~~~~~

TOP

好文。。。。名导。。。。跪求。。。

TOP

看看简介,好想读~~~~

TOP

好文,我们的论文要达到这么高的思辨似乎很难。
我一直将早期民俗研究的知识分子情结看成是一种具有超越意义的行为。
而这种超越性几乎是中国自古以来知识分子最重要的精神气质(就思想史层面而言),比如以民为本的思想。
因为用这位作者的观点(就它的介绍大致揣度),去思想史里看士大夫精神或中国文人传统,几乎完全是”背反“的。
于是我们基于现代性的哲学参照去批判民俗研究的这种自相矛盾,是否给学科增加了不必要的包袱。
这个可能并不是一个完全现代性的问题,至少从明代李贽的身上就能看出这种超越性的萌芽。
而将超越性理解为学者一厢情愿的“优越性”,似乎也合情合理。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回复 6# 的帖子

李贽和严复、章太炎对后来民俗学的产生所起到的作用是被部分忽视了,至少没有多少民俗学著作提到了这个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也是我在之前的某个帖子里提到的,民俗学最早的发生如果只放置于民俗学学科史里面解读,其实是缩小了它真正的能量。某种意义上,这其实在发刊词里体现了,我们的解读存在部分的遗漏。民俗学的人类学化以及西南民族调查,都不是我们想象的只是学科建设需要,学者的出发点其实是政治的,至少已经是晚清至民国期间的社会思潮主流部分的回应,应该视为思想史的进路。
大王派我来巡山啰~~~~~

TOP

回复 7# 的帖子

二位说的很好。赞


咱们应该多吸引宝岛的同学参加论坛。。。以前东华大学似乎不成功。。。。
很想知道他们怎么看咱们论坛。。。是不是因为简体字不习惯。。。

TOP

回复 8# 的帖子

有可能有这方面的原因,不过这个可以技术解决,设置一下繁简字体转换功能就可以吧!

TOP

民俗学史论文要写好,必须要有思想史的视野。
值得期待的好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