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25 09:43:19 来源:河北新闻网 作者:刘 萍
郑一民在乡间考察文化遗迹。
无论啥时候给郑一民打电话,他多半是风风火火地说,“在乡下”或者“在下乡路上”。
他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40年来,获得过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参与打造了蔚县剪纸艺术节、耿村故事村、滦河文化节、武安固义傩戏、盐山千童文化、涉县女娲文化节等享誉国内外的河北文化品牌;他完成了诸多大作力作,头顶上光环无数。然而,这位战斗在燕赵大地民间文化保护第一线的“斗士”却总爱说俩字“感恩”。他说,得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感恩伟大的人民和璀璨的民间文艺的星空。
郑一民“善谋大事,勇于创新”,从半间办公室里带领河北民间文艺事业率先冲出洼地,走进全国文化建设第一方阵。著名学者贾芝称他是护卫民间文化的“干将”。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赞誉他是“全国民间文艺界的一面旗帜”。他出任过中国民协副主席、河北省文联副主席;曾任河北省政协委员、常委;在河北省民协当家25年……他是民间文艺界的“官儿”,但是他却谦卑地称自己永远是“民间文艺的儿子”、“最普通的一民”。
郑一民代表作品及写作手稿。
□本报记者 刘 萍
情为民所系:“一民,就是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郑一民为抢救保护、传承发展非遗项目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省民协当家25年,人们亲切地称他“郑主席”,而他总是纠正说:“一民,就是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中国传媒大学刘晔原教授深情地说:“他一心装着民间艺术和人民,真是‘河北的一民’!”中国民协顾问赵书亲笔题写:“燕赵有一民,河北应自豪!”
投身民间文艺
郑一民出生在河北内丘的一个小山村,祖上世代习练梅花拳,父亲是位老红军。他家至今还珍藏着一块民国初年众乡亲赠送其曾祖父梅花拳拳师郑恒荣的一块匾,上书“急公好义”四个大字。也许是家族品格的影响,他自幼性格刚强开朗,崇德尚义,中学时代立志成为一名作家,后考入河北大学中文系。
大学毕业后郑一民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华,但是遇到文革的特殊时期,面对时代的裹挟与政治运动的冲击,年轻的他开始内省己身。后来,他毅然给自己更名为郑一民(原名郑益敏),用意有两层:一是时刻提醒自己保持百姓本色,不图虚名不逐权力,扎扎实实地学习工作;二是告诫自己遇事胜不骄败不馁,以平常人平常心待人处世。他说,面对社会和时代的变革,面对困难与艰辛,你只要想想自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这样就会平和许多,也告诫自己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路,踏踏实实地扎根到人民群众中,从土地上获得最大的力量。他最喜爱希腊神话故事中安泰的故事,警醒自己不要离开生他养他的故土和人民。
1974年,郑一民离开大学讲台调到省文物事业管理局从事文字编辑工作。那时年轻的郑一民为了练习写作,常常通宵达旦地书写。盛夏酷暑,用沙发巾浸水披肩,双脚泡在凉水盆中坚持;严冬无暖气,一夜烧七八块蜂窝煤坚守。他喜欢用蘸笔写作,攒起来的废笔尖足足装满了一个大笔筒。到上世纪80年代已发表《告别猴年之前》《山庄奇案》等中短篇小说十几篇,并出版了第一部专著《神医扁鹊的故事》,很多人看好他的创作潜力,但时代和工作需要却把他推到完全陌生的民间文化殿堂。
1984年,全国民间文化面临着断层的危机,国家实施了被誉为“文化长城”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程,计划20年完成。“人一辈子能有几个二十年,一旦加入,这一辈子就得赔进去。根得扎在民间,日子得移到田间地头。有人劝过我,可是我一头扎进去,就被吸引了,民间文艺的海洋太浩瀚,太具有魔力了。我深深地爱上了她。”老郑欣慰地说,从事民间文艺事业是他的幸运更是他一生的抉择。
“半间办公室”谱写传奇
如今在省文联的办公楼里,省民协的办公室占了七八间,省民间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省徐福千童会、省燕赵文化研究会等多个部门都在这里办公,省民协因为管理业务涉及领域广泛而号称“小文联”,其影响力也在不断壮大。有谁会知道,想当年,年轻的郑一民是在半间办公室里谱写着民间文化的传奇故事。
上世纪80年代初,郑一民到省文联报到时,一无资金,二无编制,三无工作人员,组织上只给了他用木板隔开的半间办公室和一张放暖瓶的无抽屉小桌、一张方凳。就是从这里,走出来了一个给全国民间文艺界带来惊喜的郑一民。
从1984年到1986年,郑一民几乎跑遍全省大大小小的县市。那段时间是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普查的高潮,各地都在培训队伍和期待指导,最急的时候郑一民5天要跑3个县,全靠火车、公共汽车和自行车转战奔波。他犹如一只工蜂,以忘我精神编织着人生梦想。
在全省大普查中,冀中平原藁城的一个普通村庄进入郑一民的视野。当时耿村的村民靳春利向石家庄市文联和省文联报告:耿村有很多农民会讲笑话(故事)。郑一民敏锐地感到,一个巨大的民间文学的“富矿”正在渐渐浮出水面。紧急抽调石家庄、藁城两地的人员,组成由19名同志参与的普查小分队,迅速开进了这个小村,一进驻就是几个月。郑一民和普查队员们克服种种困难,与农民吃住在一起,白天黑夜地搜集故事、笑话、歌谣、谚语等,100多个故事家被发现并记录在册,1000多个民间故事被抢救整理出来。这个惊人的成果,报到国家有关部门后引来众多专家的关注,经过实地考察,大家一致认为这是河北乃至全国的“一个重大发现”。
但是一些领导却认为这是“浮夸风”,要求撤出普查队。在这个档口,撤出普查队对全省的民间文学普查工作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当时19位普查队员闻之义愤填膺,咬破手指写血书述说真相,表达普查到底的决心,送到省文联。”郑一民回忆说,当时他拿着血书泪如泉涌,一边找领导解释一边向有关部门说明坚持普查的理由。藁城耿村故事村在专家们的反复论证和媒体宣传下,成为盛名远播的“居落文化典型”,吸引了美国、法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的民间故事专家学者和爱好者前来观摩交流学习,被誉为河北一张名扬海内外的文化名片。
虽然办公室只有半间,郑一民的全部身心却一直与田野里的普查工作者和广大农民老乡在一起,和散落在田间地头的民间文化在一起。在省领导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他上下奔波,抓典型树样板,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将河北大地上掀起的民间文学普查工作不断推向深入。到1988年,短短四年间,在郑一民主持下全省搜集整理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等民间文艺资料达7.6亿字,编印文学集成卷本726部,其中186部由郑一民亲自审订。
1988年10月,北京的阳光格外灿烂。由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和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主办的“全国十大文艺集成志书首届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郑一民代表河北作为全国先进典型发言博得了热烈掌声。文化部原部长周巍峙激动地说,“你说得好,放开讲,把河北民间集成工作好的经验都讲出来,让全国学习。”那次表彰,河北省成为全国获奖最多的省份,被树为标兵。消息传来,时任省委书记邢崇智、省委副书记李文珊为省民协举行了表彰会,称“你们率先冲出文化洼地,为河北争了光,推动全省文艺事业上升到了一个新台阶”。
利为民所谋:“传统文化是祖先留下的财富,必须服务社会、造福百姓。”
郑一民有农民情怀,行必到农家田间地头,问必及民间艺术家心底,惠必到百姓生活。他倡导深挖民间文艺宝藏,服务两个文明建设,获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在他的引导和支持下,蔚县剪纸、邢台“七夕”文化、滦河文化、柏乡汉牡丹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起死回生、生机勃勃,不仅自身发展态势良好,还相继形成了造福百姓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品牌。
“蔚县现象”的示范效应
每年夏季,塞外千年古县蔚县都因举办剪纸艺术节而成为汇聚世界目光的地方。这个不起眼的偏僻小县城,最近几年特别火,那里色彩斑斓的小小剪纸,走出河北,走向了世界大舞台,来自世界各地几十个国家的剪纸艺术家慕名前来观摩交流、洽谈项目。作为非遗项目在发展中保护的先进典型,蔚县的经验已经向全国推广。由郑一民指导的中国蔚县剪纸艺术节自2010年创办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每到那个时候是他最忙的时候,看着蔚县剪纸艺术节一天天长大,他打心底高兴。
提及倡办经过,郑一民回忆起往昔:2010年,时任蔚县县委书记王志军在谋划县域经济发展时想从文化资源中寻找突破口。郑一民引荐了冯骥才,商定借蔚县剪纸被列为世界非遗项目之机创办中国蔚县剪纸艺术节,但蔚县既缺资金又没有举办全国性节庆活动的经验。为此,郑一民多次赴蔚县帮助策划筹备,从活动宗旨、节庆内容到人员邀请、日程安排、食宿接待、领导讲话等具体细节和文字都亲自参与,明确提出叫响“世界剪纸看中国,中国剪纸看蔚县”的口号,“打造中外剪纸艺术交流平台和窗口”的理念。王志军感动地说:“郑主席手把手教我们办艺术节,能省一分钱就省一分钱,比我们想得还周到细致。人民太需要这样的专家了!”
一届又一届,中国蔚县剪纸艺术节火了,叫响了海内外,蔚县也迎来“文化立县”的春天。今日的蔚县,不仅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也迅速发展壮大,剪纸产业连年产值翻番达5.2亿元,成为支柱产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为表达感激之情,2012年12月,蔚县县委、县政府授予郑一民“荣誉县民”称号,并向省委提出“表彰郑一民和省民协的建议”。省文联根据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艾文礼的批示,向省里报送了“关于表彰郑一民和省民协的请示”,建议授予郑一民“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传统文化是祖先留下的财富,必须要服务社会、造福百姓。”这是郑一民从抢救保护民间文艺几十年的工作中悟出的秘诀——“从民间来,还要回到民间去”,这才是民间文艺活下去的最好方法。
在创办中国蔚县剪纸艺术节之后,他又参与创办了柏乡中国汉牡丹文化节、滦县中国滦河文化节、涉县中国女娲文化节、抚宁中国吹歌艺术节、卢龙中国孤竹文化节等,依托民间文化资源打造的具有燕赵文化特色和风骨的文化品牌相继涌现,形成了以创新思维发挥特色民间文化资源优势服务当代的一股大潮,为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刘晔原教授说:“郑一民的价值,是在平凡工作中闯出一条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服务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之路!我们就缺少他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一个人坐在书斋能做文章,走进田野能挖出文化财宝,把一个地方文化搞红火,从而引发示范效应,引导了一股挖掘利用特色民间文化资源的潮流,这是本事!也是为老百姓做实事。”
权为民所用:“只要人民需要我,我就会继续为人民干事、干实事。”
今年69岁的郑一民再次当选为省民协主席,在履职发言时,他眼含热泪,老骥伏枥,壮志励人。他那无私奉献的精神、激昂慷慨的胸怀,让与会代表感叹佩服。他言谈举止中所释放的激情与无私,就像一把燃烧的火炬,感染着每一位民间文艺工作者投身到民间文化保护传承中去,和他一起燃烧,燃烧,照亮前进的路……
甘为人梯,培育人才队伍
民间文艺的保护与传承具有特殊性,它必须依托于人,离开传承人和民间文艺工作者就失去了生命。郑一民清醒地意识到民间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全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普查的基础上,我们组织编撰出版《河北民间文学丛书》,使177位骨干民间文艺工作者拥有了自己的编著和专著,从民间文艺热爱者转变成具有研究能力和传播能力的文化传播者。”郑一民回忆说,当时《人民日报》对河北的这一做法进行了肯定,称这一举措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创举”,为河北民间文艺事业带来了群体腾飞的人才繁荣。
“随着民间文学的繁荣发展,民间工艺美术、民俗等成为薄弱环节。如何挖掘出民间工艺潜藏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提高艺人的社会地位……都成为我日思夜想的课题。”为了打破这些束缚河北民间文艺发展的羁绊,郑一民又走向民间,去走访身怀绝技的老艺人,经过大量调查研究,谋划运作。1998年,我省组织实施开展了“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家”和“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活动。许多民间艺人争相传播这一喜讯,他们不远千里把自己珍藏多年的佳作送到评委会。“那种被认可的感觉,那种对荣誉的敬重,点燃了数千名老艺人的激情。那次报名的多达1500余人,经过筛选评定,最终有346人获得了荣誉称号,使众多优秀的民间艺术家汇聚到省民协的旗下,成为发展繁荣事业的主力军。”老郑说。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武鸿儒说,河北民间文艺的繁荣发展,郑一民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他甘做人梯,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使一大批民间文艺工作者脱颖而出,成为事业顶梁柱。“人,成就自己不易,成就别人更难能可贵。无论从人品学识还是成就业绩,郑一民同志都堪称文化大家、旗帜性领军人物。”
舍己为人,舍小家顾大家
“人生如果有愧疚,我最大的愧疚是对不起妻子。”不善谈及家人的老郑终于开始道歉了。他的妻子是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贤惠能干,为了支持老郑的工作,放弃读研,包揽了全部家务,除非病倒,从不耽误老郑的时间。
“看到别人一家子欢笑着逛商场、公园、外出旅游,她也有羡慕和抱怨,但看到我忙碌劳累的身影,只好疼惜又无奈地说:‘谁让我找了你这么个傻人,我和孩子只好认命了。’”郑一民说,老伴退休后,常常一个人独守空房,机关组织老同志外出旅游,人家都是老夫老妻相依,只有她孤雁单飞。她有时也抱怨说:“年轻时你忙,老了你还忙,何时才能陪陪我呀?”“你眼里的家,就是吃饭换衣,名义上我是你妻子,实际上就是你不花钱的保姆和守家婆!”
抱怨归抱怨,但老伴对老郑比年轻时更关心,照顾的更周到细致了。每当老郑工作中遇到困难或身体稍有不适,她常常紧张得坐卧不安。老伴说:“他研究民族文化那是为国家,我们这个小家虽苦点累点,尽量克服吧。”
跟老郑一起工作了20多年的省民协副主席杨荣国说,郑主席这个人,心里只有工作。他超人的精力、敏锐的思维、广博的学识和永远用不完的热情,感染着每个与他接触的人。他人讲奉献,事争一流,舍己为人的行为令人感动难忘。他写文章,常忘了吃饭的时间点儿,到食堂时就只剩残羹冷炙了。司机小池说:“郑主席这个人不讲吃不讲穿,把身边的人当兄弟姐妹看待。看着他那么大岁数还早出晚归忘我工作,真让人心疼呀!”
郑一民惜时如金是出了名的,他的那些大部头著作,都是靠挤零碎时间加班加点写出来的。谁看到他那一摞摞的手稿,都会惊讶赞叹。省民协副主席周鹏说,郑主席为写《东瀛圣迹考》一书,牙周炎犯了也顾不上休息,为了赶进度他不顾众人劝阻,硬是把病牙拔了,继续写作。“他那种执著敬业的精神,没人能比得了!”
“郑一民现象”引发热议
郑一民在民间文艺界很出名,他创作学术专著,填补研究领域的空白;他打造民间文化品牌,成绩卓然;他培育民间文艺队伍,人才济济;他无私奉献,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有专家称,民间文艺界的“郑一民现象”值得关注和研究。
“研究郑一民现象,我们会发现他不仅是一位著作丰硕、有建树的学者,还是一位出色地扶植许多文艺新秀的导师,这在全国都令人瞩目。他是社会活动家,常年奔波于城乡,为河北省评审命名33个国家级文化艺术之乡,创办了6个全国性的文化艺术节,推出了河北众多文化品牌,没有哪个省能与河北比。”中国文联原国内联络部副主任常祥霖激动地说。
《求是》杂志原副总编刘润为说:“我曾与郑一民同志在一起工作过,他的勤奋刻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评价他的成就,我觉得他是在纷乱中走出一条自己的路,用一项又一项成果体现了人生价值。一个人得到一群人认可容易,得到众多人和社会认可难!郑一民做到了,他是河北值得骄傲的文化大家。”
中国民协党组书记罗杨说:“郑一民是一位引领文化自觉的主将。他做人做事为文,不仅放射出了他自身的魅力和光彩,同时由于他的巨大影响和贡献,也使民间文艺的百花园万紫千红,民间文艺的星空星光灿烂。”“他是我们中国民间文艺事业的一面旗帜。他勤学多思、善谋大事。河北省以郑一民为文艺冀军的领军人物,他当之无愧。建设文化强国呼唤大家名家,人民需要郑一民这样的艺术家。”“郑一民是你们河北的,也是中国和世界的!”
4月15日,在中国民协、河北省委宣传部和省文联联合召开的“郑一民学术成就暨长篇历史小说《神医扁鹊》研讨会”上,来自全国的60多位专家学者对“郑一民现象”进行了分析评价,把最高的赞誉送给了郑一民。三个小时的会议,掌声不断,与会者群情激奋,争相发言。这次研讨会作为河北省在全国推介文化领军人物的首场活动,拉开了河北省打造“文艺冀军”的大幕。
会议期间,笔者多次侧过头去遥望老郑,几次碰触到他的双眼,湿湿的,红红的。后来,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告诉我,面对专家们的美誉,他一直在心底默念:“我永远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我永远是民间文艺的儿子,哪怕有来生也一样。”
■人物简介
郑一民,1946年生,河北内丘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文联命名的首批“德艺双馨”艺术家。曾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文联副主席,河北省政协委员、常委。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河北省徐福千童会秘书长、河北省民间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河北省燕赵文化研究会会长。
长期从事文学创作及民族民间文化研究和管理工作,先后发表小说、散文、传记、报告文学、理论研究等各类文章690余万字。出版专著、编著33部。承担和主持《中国谚语集成·河北卷》《中国歌谣集成·河北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河北卷》等多项国家重点社科项目。其作品11部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3部获文化部编纂成果奖,2部获国家山花奖·学术著作一等奖。《中国民间剪纸集成·蔚县卷》获香港第十八届国际图书印制大展最佳图书奖。1988年被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等单位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199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掘、保护、传播民间文化遗产突出贡献奖”,1997年被中国文联授予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1998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掘、抢救、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突出贡献奖”,2004年获文化部“特殊贡献个人奖”,2005年被评为全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十大新闻人物之一,2009年获“国家山花奖·个人成就奖”,2011年获文化部“特殊贡献奖”,2013年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最高奖“关汉卿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