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汇】实践中的身体
感觉这周读起来比前两周情况好多啦。
《社会如何记忆》这本书第三章,举了很多例子,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让我想起了刚学吉他的时候。那时候我刚开始练,然后就觉得弹吉他好难啊,我的眼睛都不能离开琴弦,否则就没法拨。我就很不理解盲人是怎么学琴的,看不见怎么能弹琴呢?但是等我后来练熟了以后,我发现我其实闭着眼睛也可以弹。从一开始该以什么样的姿势坐着,该怎么样把吉他放在怀里,到每个和弦的固定指法,它们好像真的就成了我身体的记忆,一切就显得流畅、自然而然。还有我五一回家的时候,我爸竟然十分器重我,让我跟他去地里种黄豆,也就是我爸用锄头挖个小坑,然后我把黄豆撒进去,我爸再把土埋上。我爸要求我每个坑里只能撒四五颗黄豆,不能太稀也不能太稠。四五颗黄豆抓在手里是什么感觉,我完全没有任何概念,要么扔下去就是一把,然后还得费时费力把多余的捡出来;要么就是一颗一颗地数着扔,严重耽误工期,我爸不停地骂我笨,我只好忍气吞声。但是等我扔了两三行之后,我就觉得我有经验了。我手伸到袋子里,指头一捏,拿出来准是四五颗,一点不差,我的手已经能明显感觉到黄豆的数量。晚上回家我爸还说今天多亏了我,才能种完,否则他一个人根本不行,搞得我内心小得瑟了一下。
彭老师的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以前刘老师在课上提到的一段话,我觉得十分受启发,大意如下。西医将病人的身体当作客体来认知,是认识论层面的;而中医是去体验病人的感受,是认识论和存在论结合的,是整体的把握。中医思考的是病人何以有这种存在的状态,病人是应该去被“体会”的人,而不是去“认识”的人。刘老师十分看重存在主义和现象学,两个学期都在讲,以至于我们受影响也非常深,而我们这学期讲的“身体”也恰恰是最接近存在的。
《留住手艺》这本书勾起了我很多回忆,比如我在院子里看老人编筐、笸箩,比如我跟着别人学衲鞋垫,一个夏天不亦乐乎,手指上扎了很多针眼,鞋垫上都是我“血染的风采”...哈哈。如果说看完这本书我印象最深的话,那一定是作者在结尾提到的,如何让手艺能保存下去,第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的产品有销路。我当时看到这句话,有点意外,但更多的是感动。以前总是抱着知识分子所谓的“清高”,看低这些跟钱扯上边的,总觉得经济行为是对艺术的践踏;但是现在我的看法真的变了,如果人都不能活下去了,还拼命留下这个手艺有什么意义呢,留下来的这个手艺又能再存活多久呢?治标不治本而已。重要的不是手艺,而是手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