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专家学者评介六卷本《济南通史》

专家学者评介六卷本《济南通史》

专家学者评介六卷本《济南通史》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17日04:10  舜网-济南日报


  编者按 作为纪念济南解放60周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献礼,由济南市委宣传部和济南社科院联合编纂的多卷本《济南通史》,日前已由齐鲁书社出版发行。该书共分8卷,分别为:先秦秦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宋金元卷、明清卷、近代卷、现代卷、当代卷和附卷。目前前六卷已出版发行,当代卷和附卷待修订后出版发行。近日,全国部分著名历史学家,对《济南通史》一至六卷的学术水准和学术价值给予了较高评价,认为《济南通史》系统、全面、权威地记述了济南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它的编辑出版极大丰富了济南的历史文化内涵,为济南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借鉴。为更好地宣传推介《济南通史》,充分利用《济南通史》的研究成果,现将各位历史学家对《济南通史》的评介予以摘登,以期为建设经济文化强市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传承知识启迪学术的地方史志力作
  ———《济南通史·先秦秦汉卷》评介
  黄朴民

  《济南通史·先秦秦汉卷》广泛搜集和排比史料,充分利用考古发掘的新材料,综合运用历史、考古、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知识,全面系统地梳理与勾勒济南地区先秦至秦汉的历史发展线索,准确完整地再现与总结济南地区先秦至秦汉的历史文化面貌,深入细致地剖析与揭示济南地区先秦至秦汉的历史文化地位和影响,是一部集综合性介绍与独创性研究为一体、融知识性传承与学术性启迪于一炉的优秀地方史志力作,反映了当代城市地方史志编撰中的最新水平。
  第一,体系完备,结构完整。本书以前言扼要总结与揭示先秦秦汉时期济南历史文化发展的特点与成就,对济南在中华文明史上的贡献及其意义作出准确定位;以综述系统完整梳理归纳先秦秦汉时期济南历史文化发展的线索与表现,使这一时期的济南历史丰富多彩之全貌获得科学全面呈现;以典志分门别类整理汇总先秦秦汉时期济南历史文化发展的制度性成就,使这一时期济南政区建设、经济生活、教育实践、宗教形态、文化沉淀、风俗民情、文化艺术进步得到有机的总结;以列传具体细微考察描绘先秦秦汉时期济南地区杰出人物的生平事迹,使这一时期济南地区的历史文化演进通过人物活动这一重要侧面得到生动活泼的说明;加之以大事年表的形式将这一时期的济南历史予以清晰表述。几大板块之间互相补充,完整配合,从而在纵与横、点与面、条与块、人与事的综合结合上实现了有机的统一。
  第二,提玄钩要,科学严谨。先秦至秦汉的史料比较贫乏,这对历史研究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编撰这一时期的济南历史,同样面临着这一难题。本书作者本着科学的态度与精神,把搜集与排比史料作为写好这段历史的前提条件,穷本溯源,旁征博引,考镜源流,辨章学术。尤其是注重传世文献与考古新材料的对勘互证,使自己的历史描述建立在坚实的史实可信性基础之上。
  第三,学贵创新,卓见迭出。学术成果的最大价值,在于其独创性,不囿成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创见。本书的最大贡献是,在系统介绍先秦至秦汉济南历史全貌的同时,注重在重大学术问题的探究与重新认识,以科学的方法剔精抉微,发隐起凡,从而深化了济南历史的研究,使整个济南地方史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如系统说明虞为中国第一朝代,归纳并分析虞舜耕历山的五种传统说法,在此基础上论证虞舜时已存在早期国家形态。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研究上古济南史过程中,从傅斯年先生《夷夏东西说》基本观点切入,这就抓住了观察问题、解决史学疑窦的关键,从而使扑朔迷离的济南上古史得到比较合理的澄清与说明。又如善于利用学术界的最新学术进展与动态,体现出本书的学术前沿性,如对大辛庄甲骨卜辞研究成果的借鉴就是很好的事例。与此同时,本书详略合适,尤其是能够将济南历史结合整个历史发展大势予以阐说,既反映了济南历史与整个国家历史的整体性、普遍性,又突出了济南历史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性。这些学术上的创新意识无疑是非常可贵的。
  第四,借鉴历史,启示现实。研究历史,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从丰富多彩的历史经验中寻找对现实的启示意义。本书在这方面同样体现了这种“经世致用”的时代精神与关怀现实的意识。这在本书的“典志”部分有较为充分的反映,如通过对先秦秦汉时期济南地区学术文化、艺术生活的回顾与描述,揭示了济南在古代的进步繁荣之深层背景,不仅仅是经济因素,还包含了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的作用。这一点对于今天开展城市建设、营造城市文化、提升整个城市的竞争力就不无借鉴意义。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导)


  继承与创新并举 史法与史义同求
  ———《济南通史·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评介
  向燕南

  当我们翻阅这部内容充实、思想厚重的《济南通史·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时,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部继承与创新并举,史法与史义同求的,气度恢宏、视野开阔、内容丰富的、有特色的地方史著。
  一、开阔恢宏的大历史视野,与济南地方史的叙述紧密结合。《济南通史·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的作者对史法的自觉意识,他们对该时期济南地区的发展,与全国总的政治、军事格局恰如其分、举重若轻的把握,将这时期全国总形势与济南地区的历史滚进,有机的结合,既突出了济南地区在史著叙述中的主体地位,又展示了济南地区历史变动的广阔的时代大背景,在感受到济南地区这时期历史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和缘起缘落的同时,也起到了引发人们对整体与地区历史思考。其中文字表述的详明繁简,大线条的勾勒与细致的描述,包括史实的裁剪,都作得相当适宜,体现出作者的史识及史才。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宣济”也重“鉴往”。
  在地方史志中宣扬家乡的历史人文,既是人们美好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史学家的责任。然而,情感不能代替理智,《济南通史·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撰写者的可贵之处,更在于宣扬济南历史文化的同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扬传统史学鉴古知今的传统,重视对历史事实的借鉴意义。
  与传统主要关注政治兴亡的思想不同,本卷的作者在重视政治历史的同时,更关注生态环境变化对社会历史的影响。关于本卷对济南自然生态环境变化对社会影响的变化,最突出的是它的典志部分。作者注意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运用许多笔墨,加入了许多研究成果,对济南自然生态进行记述。例如对历史上东平陵城的盛衰兴废及济南首府西迁历城之原因的探究,通过对东平陵城衰落原因的探讨,以强烈的现实和历史责任情怀指出:“东平陵城的盛衰史,给了后人一个深刻的警示:它生动地告诉我们今天保泉水,保护环境的极端重要性和迫切性。”而这一点,对于面临泉水日益枯竭的济南城来说,格外具有现实意义,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学术的闪光之点。
  三、继承史学的编纂传统,在对传统史学遗产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展现了历史的丰富性。
  作为历史的编纂者,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历史的无限丰富性和表述上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对于这方面,中国传统的史学,留下许多宝贵的传统和经验。本卷的第三个特点就是通过对传统史志编纂体裁体例的继承与创新,较好地解决了历史事实表述的矛盾,如综述以述历史大势,典志以序制度、文化与风俗等,将历史发展大势的概述与社会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文化遗存、金石文献等济南社会等方面的历史内容的记载,有机地结合为一体,生动地展现了济南在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社会发展的全貌和丰富的社会内容,描画了一幅丰满的济南历史发展全景。其中很多内容脱胎于旧史志的内容,但赋予了时代精神。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


  凸显历史传承 论述全面细致
  ——— 《济南通史·宋元卷》评介
  陈高华

  《济南通史·宋元卷》主要论述宋元时期济南地区的历史发展。本书约900页,70万字左右,篇幅很大,内容丰富。
  一、突出宋元时期济南历史的特点。本卷“前言”中指出,宋元时期的济南,已成为北方的重镇,她“上承汉、唐,从山东地区一个一般的州郡,下启明清,发展为山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则在数千年发展史上,宋元时期的济南无疑处于一个主要的嬗变期,更是重要的奠基期”。也就是说,宋元时期是济南从一般州郡向山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转变的关键时期。本卷中关于宋元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论述,都是围绕这个特点也就是宋元时期济南历史的基本定位展开的。这个特点是言之成理,有说明力的。
  二、全书论述全面、细致。全书分三个部分。在“综述”中,按朝代先后,对宋、金、元三朝济南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作了系统的叙述。在“典志”部分,对宋、金、元三朝济南的政区、官制、兵制、经济、教育、学术、文学艺术、民族、宗教、社会风俗、文献等各个方面状况,作了详细的梳理。“列传”部分,则对三朝的90位人物分别加以介绍。“综述”、“典志”和“列传”三部分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可以说宋、金、元三朝济南的社会、历史状况,一览无余。
  三、努力发掘,资源丰富。有关宋、金、元时期济南的历史资料,比较分散,数量也不很多。本卷作者不但认真搜集正史、野史、方志、文集、笔记等文献资料,而且重视收集地方碑刻和考古资料,使之与文献相印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典志”的“宗教”和“社会风俗”等节,尤为突出。史料的丰富和广泛,是本卷的一大特色。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融史学价值与资鉴当今为一体
  ——— 《济南通史·明清卷》评介
  晁中辰

  编撰《济南通史》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难度甚大,不仅没有现成的编写体例可循,而且内容多且资料散,搜集困难。本书编撰分综述、典志和列传三大部分,各有侧重,这种体例上的创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鉴于今天的济南市和历史上的济南府辖区变化比较大,为保证所述重大历史事件的完整性,就以当时的辖区为准。这种做法切实可行,科学合理。也正因为指导思想明确,体例科学,所以此书的编撰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功。
  在明清时期,济南一直是山东行省的省会,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故有关内容也十分丰富。本卷在前人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对众多散乱的资料条分缕析,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提高,且多有创新。本卷资料丰富,条理清晰,结构合理,立论有据,其独到的论点令人耳目一新。因成于多人之手,故行文风格不尽一致,但总体看来语言流畅,写作合于学术规范,保证了本卷较高的质量。
  本卷巧妙地利用文学作品中的有关描述,生动地表现济南当时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可谓本卷的一个创举。明中期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济南一带的经济文化生活也出现了一些新面貌。也就在同一时期,文学创作也繁荣起来,出现了很多脍炙人口的长篇和短篇小说。本卷对这些文学作品中有关济南的描述进行仔细梳理,借以表现当时济南地区的社会生活,一扫史学描述的枯燥,而显得生动、形象。例如在写“明代中后期济南社会变迁”一节时,就摘录了几段《醒世姻缘传》中对章丘等地耕耘、收获等景况的描写,不仅不显得虚假,而且给人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另外,用《聊斋志异·木雕人》中的描写来表现洛口河上的木偶戏,亦令人感到特别形象,特别亲切。
  对富有济南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遗迹进行浓墨重彩的描述,是本卷一大成功之处。例如,济南号称泉城,趵突泉又被称为“天下第一泉”。康熙、乾隆皇帝都曾多次南巡,数次驻跸济南,不仅曾以珍珠泉的衙署为行宫,还留下了许多与泉水有关的诗文、碑刻和墨宝。本卷对此详加记述,使趵突泉、珍珠泉等名胜更增添了许多文化的内涵。
  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今天,本卷对有关内容的着力描述也特别引人关注。例如,至今仍每年举办一次的“千佛山庙会”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被称为“柿子会”,和济南有关的一些地方戏如吕剧、梆子戏、山东琴书、山东大鼓、评书、花鼓的流传历史和特点;对年画、剪纸和芙蓉巷里至今仍存的“兔子王”泥玩具,本卷都做了全面而富有特色的叙述,不仅使人感到亲切,而且对发展济南的文化产业也具有借鉴意义。
  本卷对荒政的描述颇为详尽,富有启发意义。中国是个大国,山东又是个大省,各种各样的灾害几乎年年都有。荒政是指政府面对灾荒所采取的措施和反应。本卷对明清时期济南所遭遇的各种灾荒进行详细排列和记述,除水、旱、蝗灾外,还包括瘟疫、地震、火灾等,可谓不厌其详。这对我们后人了解古代灾荒都极有价值。我们今天仍面临着各种灾害的困扰,明清时期的荒政可为今天的救灾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明清时期济南的教育有较大的发展。这时,除府学、州学、县学普遍设立外,乡间的社学、私学和书院也兴盛起来,有关的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也日臻完备,受教育的人数也远远超过了前代。在这个过程当中,民间的私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本卷对济南各个书院列表记述,令人颇开眼界。这类记述不仅具有史学价值,而且对发展今天的教育事业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济南是多民族混居的地区。在历史上,由于经商、官兵驻防、逃难等原因,回族等少数民族和汉民族混居,友好相处,相互学习,相互帮助,逐步实现了文化上的融合。在济南地区出现了许多宗教寺院,如佛教的灵岩寺和千佛山上的兴国禅寺,道教在五峰山的道观和大明湖里的北极阁,伊斯兰在济南市里的两大清真寺,都颇负盛名。各家宗教在济南地区友好相处,与汉民族所崇奉的儒家学说并未发生大的冲突,这正体现了儒家“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本卷对此有详细的叙述,极富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总之,《济南通史·明清卷》在史料梳理和理论分析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不仅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济南今天的发展也富有借鉴意义。
  (作者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翔实丰富的济南近代史专著
  ——— 《济南通史·近代卷》评介
  庄维民

  《济南通史·近代卷》在充分汲取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广泛收集和整理国内外历史文献资料,采用科学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地考察记述整个济南近代历史发展的演变,通过对不同历史层面的揭示,勾勒出一幅完整的历史画面,堪称目前内容最为系统完整,且具有较高理论与学术价值的济南近代史著作。
  纵观《济南通史·近代卷》,不仅史料翔实,内容丰富,而且在研究编写上亦极富特色,归纳而言全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在体例和编写结构上,汲取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和纪传体等多种历史叙事与编写体例的优点,将史书与志书的优长通过综述、典志、列传三个部分结合于一身,每一部分的论述各有侧重。在纵的方面,综述部分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近代济南城市发展演变的历次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对相关历史过程做了详尽而生动的描述,对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影响历史进程的背景、相关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做了深入的分析探讨,尤其是对济南开埠后政治与社会经济的近代化历程及其历史意义做了全面、细致的重点阐述,并对这一时期城市社会变迁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在横的方面,典志与列传部分分别对政区、政权、经济、教育、文化、民族、宗教、自然灾害与治理等等进行细致的梳理,对这一时期典章制度的沿革、党派社团组织的兴衰、历史人物的活动与事迹,给予了客观公允的评析。完备的体例、翔实的内容、细致深入的分析,使整个济南发展的历史记叙变得生动、立体、有血有肉。
  第二,在理论指导和方法运用上,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前沿性。《济南通史·近代卷》紧紧把握城市历史由传统社会向近代艰难转型这一时代主导脉络,围绕社会转型密切相关的历史背景、变化动因、演变过程中内外部冲突、各种历史因素的互动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复杂影响,展开实证分析,从对纷繁芜杂历史的客观叙事中,抽绎出历史变迁的清晰线索,从而提升了对近代城市社会转型基本特征、发展演变趋势的认识。
  第三,城市史不同于一般区域史和乡村史,有着自身研究对象上的特点,这一特点在《济南通史·近代卷》一书上得到很好的体现。鉴于城市发展演变机制的特殊性,近代卷重点对近代城市空间拓展与布局变化、市场经济变迁、工商业扩展、城市文化与生活风俗嬗变、商会与社团组织兴起、城市人口增长等方面进行了考察和论述。尤其对发生于近代的特有历史过程,如城市规划与建设、社团组织、近代化交通邮电、报刊新闻、外事等等,更是做了开拓性的整理与归纳,通过对这些易被忽视的历史侧面的初步考察,以及对其中意义的说明,进一步凸显了该书城市史的特色。当然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尝试仅仅是初步的,相关历史尚有待于进一步从城市治理(城市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认真发掘研究。
  第四,由于前期资料积累工作比较扎实,近代卷不仅内容丰富多彩,弥补了以往研究著述的许多缺失,在叙事上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可读性;而且由于方法得当,对于若干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活动,能够不囿成说,给予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析,由史见论,褒贬得体,避免了空泛的议论。加之语言生动流畅,使当时的城市生活画面、人物活动跃然纸上,许多历史过程的论述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济南通史·近代卷》在注意吸收和采纳国外和今人研究成果的同时,一方面编写过程中对这些成果的内容有所拓展,另一方面结合文献资料的时政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提出了若干有一定新意的见解和观点。如在城市拓界问题上,书中提出清政府防御太平军、捻军所采取的措施,在客观上对城市地域边界的拓展产生了助推作用,这一见解有助于扩展关于农民运动与城市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表明影响城市发展的历史因素是极其复杂的。
  总之,《济南通史·近代卷》作为一部全面记述反映济南近代史的通史性专著,就资料的翔实性、内容的丰富性、叙事的系统完备性、论述的严谨性而言,都超过了国内外已有的研究著述,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平。
  (作者系山东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多重视野下的济南现代史
  ——— 《济南通史·现代卷》评介
  陶飞亚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各地的文化建设也日益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号召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济南通史·现代卷》在多重视野下,比较全面、准确和生动地展现了从1919到1949年的30年间,济南社会和人民的可歌可泣又发人深省的光荣历史。
  本书综述部分内容非常丰富。它首先翔实地叙述了革命在一个地方性中心城市的起源和发展。它从近代以来山东社会经济和社会结构变迁,特别是济南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和文化思想界状况的角度,分析了为什么最早的共产党组织之一会出现在济南的原因,指出了当年先进的青年人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本书提供了中共党组织在济南活动的许多思想、人物、事件的细节,使得济南党组织在人民中的活动进一步得到彰显,为中国革命的宏观叙事增加了新的和精细的内容。
  其次,综述也突破了以往将地区史单纯聚焦在革命史的局限,而是将影响这个时代的其他事件和人物,也纳入视野之中。本书对日本帝国主义在济南的残暴行径和经济文化侵略活动的记述,足以警醒读此书的中国人,特别是生活在济南的人们毋忘历史和振兴国家的使命。本书扼要记载了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在山东和济南的统治,使人得以了解济南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一派政治乱象的原因所在。尤其本书为韩复榘主鲁时的济南辟出专节,对其活动给予客观的记述,这部分叙述虽然篇幅不大,但使得这部济南史在逻辑结构上更符合通史全面性的要求。
  再次,综述的另一个新视角是将济南社会环境的变迁和济南民众的日常生活、文化艺术都纳入到描述之中。书中记载了济南公共交通设施、通信邮政、教育医疗、社会文化事业的兴起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城市生活的现代化,为现代的思想变迁准备了物质基础。本书还记录了济南大众文化“曲山艺海”的盛况,指出了《老残游记》中的小说中人白妞、黑妞确有其人。不仅如此,书中还记载了30年代到抗战前夕,济南一时人文荟萃,老舍、王统照等大批文化精英云集济南,造就了济南历史上一个难得的文化高峰。这部分贴近大众生活的情境,读来特别有新鲜的感觉,体现出本卷受到近年来兴起的新社会史方法的影响,力图在多重视野中展现济南的历史。
  典志部分有政区、政权机构、政党、军队、城市规划、经济、教育、科技、文化艺术、新闻出版、体育卫生、社会保障、社会团体、民族、宗教、外侨事务等十六节。以横排门类的方式,呈现了这30年中济南的社会结构状况及其变化。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将这一部分与前面的综述部分相比,就会发现这30年间济南社会发生的现代性的变迁。社会经济、政权机构的设置在不断的变动,新的团体和组织不断出现,改变着传统社会的结构。然而,政治动荡、外敌入侵和不断的战争,又使社会前进步履蹒跚,真令人喟叹。
  本卷第三部分是列传,记载了军政、文化、武术、曲艺、宗教和医学等方面136个人物。这是对综述部分非常重要的补充,因为归根到底历史是人创造的,缺少人与事的历史是不完全的历史。列传中充分展示了历史与人生的复杂性。有的人义无反顾革命到底,有的人先革命后投敌,也有的人是先反动后来做了有益于革命的事情。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谈到了辛树声的故事。抗战期间辛担任中共济南工委书记,被日寇逮捕后因为熬不过刑讯而叛变革命。但叛变之后又非常后悔,及时向党组织坦白一切,并按党组织的指示,使18位地下工作者成功地撤离济南,以后其本人一直在革命队伍中工作。列传在这方面体现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重史实,少评论,通过具体史实把正确的观点表述出来,增加了本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本卷最后的大事年表,把济南30年大事浓缩为一表,既提供了全书的时间线索,又便于读者按时间查阅关心的问题,使全书显得更加完备。本卷对学术史作了认真的梳理,撰写重点明确。搜集资料用功甚勤,除了中西文献报刊档案,还运用口述史的方法发掘材料,为全书奠定了坚实的史料基础。本卷文笔浅白流畅,读来毫无窒碍。因此,称得上是一部兼有学术性和通俗性,比较成功的济南现代史著作。
  (作者系上海大学文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导)

TOP

好东西,多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