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16 09:40
来源: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林健 赵广田
核心提示: 元朝服饰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制度。一般说来,汉族男子、妇女的服饰基本上是保持宋的遗俗,蒙古族男女仍保留他们原有游牧民族的服饰。当然,蒙汉在以后的共同生活中,相互影响,服饰上也有一些小的变化。
中国是丝绸大国,又有"衣冠-之国"之称。自古以来,中国的纺织工艺一直处于世界先进行列,元朝不仅因其对世界的影响大着称1=世,而且元朝的纺织技术在中国纺织技术史上具有突出的贡献。棉花种植在元代得到普及,织金锦技术空前发展。漳县元墓出土的精美的服装,世所罕见,其中一些为举世无双的孤品。正是因为有这些珍贵的文物,使我们得以了解元代纺织工艺的高超水平,同时使我们能够窥见元代独特的衣冠服饰,进一步深入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习俗和工艺水平。
元朝服饰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制度。一般说来,汉族男子、妇女的服饰基本上是保持宋的遗俗,蒙古族男女仍保留他们原有游牧民族的服饰。当然,蒙汉在以后的共同生活中,相互影响,服饰上也有一些小的变化。
1972年~1979年,为配合农田基本建设,甘肃省博物馆和漳县文化馆在漳县徐家坪清理了元、明两代汪世显家族的墓葬群。汪世显是元代统治阶级中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祖籍为徽州歙县。隋代末年,他的始祖汪华参与了豪强争雄,被唐太宗封为越国公。儿子汪达袭爵来到陕西巩昌(今甘肃陇西),定居于盐川,也就是今天的漳县。从宋至金世袭相传为汪古族部总管。元代汪氏家族历世都获封侯,汪世显以武功显赫被封为巩昌便宜都总帅,《元史》有本传。在清理的二十七座墓葬中,出土了许多稀世珍宝,如蓝色玻璃莲花托盏、雕漆龙纹木案、彩绘木屋模型。还有精美的瓷器、金银首饰。一些织金锦残片和丝绸服装、帽子是国内#l-难得的实物标本,它们的珍贵之处还在于,这里面不仅有汉族的服饰,还有蒙古族的服饰,反映了两个民族生活风俗的互相融合。
前加檐笠帽
这种式样的帽子相传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察必发明的。元世祖忽必烈骑马射猎时日光眩目,因此皇后为他设计了这种前面加檐的帽子,他非常喜欢,将这种式样固定下来,以后国人纷纷效仿,成为一种流行款式。
钹笠帽
这是一种在帽顶垂有一串玉石珠串饰的帽子,帽的直径有35厘米。《大元典章》曾记载有人抢走蔡国祥悬有红玛瑙珠串的棕帽的事。可见帽上垂串饰也是元代贵族的风气。这种帽子的流行始于元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7),一个商人卖给官府一块红剌子(红宝石)重一两三钱,估值中统钞十四万锭,用于镶嵌帽顶。从此以后,历代皇帝相承。凡元旦及天寿节大朝贺时都戴这种钹笠帽。漳县元墓出土的这顶钹笠帽,圆形宽沿,以棕为胎,外裹黑纱,帽顶镶金裹玉,由帽顶垂系31颗珠玉组成的串练。
棕色罗帽
高约30厘米,帽上缝有近110厘米长的长带。元代汉族男子流行的头饰有唐巾、抹额(又称l抹头、包砂)、磕脑。这是当时汉l族男子常戴的一种头巾,类似于嚣§唐代的幞头。
罗质夹袄
黄褐色,对襟直领,短衣窄袖,衣长66.1厘米,两袖通长177厘米,中间充有棉絮。是汉族妇女穿的冬装,一般在棉袄的下面配一件长裙。妆花凤戏牡丹纹绫夹衫
对襟直领,衣长63厘米,两袖通长15厘米。花纹为挖梭织制,即所谓的妆花。图案为二方连续的花鸟纹,凤凰和花朵相间排列。对襟镶棕色边。此类夹衫在内蒙古自治区元集宁路故城窖藏大瓮中也曾出土过,像是女子套在窄袖衫外面的半袖衫。妆花云雁衔苇纹夹纱袍 这是一件汉族男子穿的夏装。驼黄色,交领、左衽、窄袖。衣长158.5厘米,两袖长约190厘米。整件袍子是用四方连续的云雁衔苇纹纱作面子,方孔纱作罩制成,在前胸部还绣有绿色的鸾鸟衔枝纹图案,面料稀薄透明。显示了元代高超的纺织技术。束币 这是一条用来扎系袍子或裙子的带子。长158.6厘米,宽5厘米,在棕色的纱地上运用了网针、钉针、套针、辫子股等绣法,绣出牡丹、…石的图案。形象质朴,具有活泼、疏朗、大方的特色。至今仍能看出绿色的…石和驼色、绿色的花朵。显示了当时高超的织绣技艺。黄地宝相花织金锦抹胸 这是一件女子的内衣,用色彩艳丽的织金锦作面子,与古代用颜色十分鲜艳的面料作内衣的记载相吻合,长26厘米,宽30厘米。形似背心,为两层,表层为黄色的菱格宝相花纹织金锦。衬里为褐色的麻制品。前面开襟。有九个盘花袢扣,背后有两条下垂的带子,还有棕色相交又的布带两条。这种式样的抹胸是目前全国惟一的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