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让我们行动起来,抵制田野调查方法吧!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让我们行动起来,抵制田野调查方法吧!

田野调查是一种西方式的具有殖民主义色彩的研究方法,让我们告别田野,回归本文,从我做起,抵制这种具有中心论色彩的研究方法吧!不论是民俗学研究者,还是人类学研究者,抑或是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等诸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和学人:

从我做起,抵制田野调查!

从今天起,不再做西方学术背后的跟屁虫!

从今天起,不再做西方殖民者的新爪牙!

从今天起,参与抵制田野调查方法的民俗学运动!

从今天起,走出一条中国学术的新路!

从今天起,不再迷失在现代化的美梦中长睡不醒!

站起来吧,中国学人!

TOP

兄台先说服你的导师别让你去田野调查。
一只从小对虾过敏的虾哥

TOP

我不抵制田野,但也推崇利用现有文本。因为,田野本身能够让我们近距离触摸民俗的现代状态,从而给予我们反观历史的比较途径,而文本在很多情况下是一种既存而不完整的历史状态,无法直接反应现场感。然而,我们现在的田野并没有做到位,而现有的文本又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所以,各取所需,各尽其责,动静相佐,才能形成更好的民俗研究成果!

TOP

田野工作还是少不了的,有些民俗事项不通过田野就无法完成。
有些文本并不可靠,必须通过田野来验证来支撑。
关键是我们怎么样对待田野。近五年内我几乎多在田野,深切感受是采访、记录、拍照、录音,尽可能做到首先征求对象意见,同意就做,不同意就不做,千万不要偷着硬性去做,那样会引起他们反感的。绝大多数老百姓是不反对的,相当配合的。
只要你看得起他们,与他们真心交朋友,他们会什么都告诉和拿出的。
对于政治政策性的事情,老百姓不配合,我们要给予充分理解和尊重。
其实这也是一种社会、一种历史。

[ 本帖最后由 张润平 于 2013-8-15 16:20 编辑 ]

TOP

回复 4# 的帖子

于心戚戚焉!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回复 4# 的帖子

张老师经常在民众中间游走,是最懂研究对象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田野伦理一定在时间和实践上存在程度差别,比如一个北京的学者,其实每年呆在田野的机会不是很多,时间上不够;而是跟研究对象交朋友,比如地方学者,可能经常和他们一起喝酒,这种朋友是日常朋友,但是外地学者跑过去多半是非日常朋友,日常朋友之间聊的东西和非日常朋友之间聊的东西肯定有很大差别。

比如我们去甘肃岷县,一定会去找张老师,张老师就算是我们的非日常朋友,张老师再介绍他的日常的朋友,也就是当地老百姓给我们,其实这中间又隔了一层。

田野中一定有一个“报道者”,他是我们进入的关键,也可以说很多时候,“他”是以一种身份在他所处的生活环境中生活的,如果对这样一些地方学术“人”进行专门的研究,没准是今天田野理论的突破。

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以后田野干脆直接研究张老师,但是从张老师的视角和张老师对他周遭生活世界、关系圈子的研究中没准可以发现当不同的学术“势力”(“强度”)介入一个田野时,在田野研究上会有多大程度的差别。

比如民俗学的研究,就十分重视和传承人以及文化馆员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本身就是学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往往忽略掉了,后现代民族志讲究把研究者完整的呈现出来,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回复 1# 的帖子

简直是梦呓。
这是哪儿跟哪儿。
是草民,非草寇。

TOP

鼓励他去啃那些格式化了文本。
是草民,非草寇。

TOP

田野调查不是事象的堆砌,调查报告与田野民族志不同。
需要批判的是没有问题意识的田野调查,而不是田野本身。
建议楼主先重温施爱东旧帖“告别田野。”
是草民,非草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