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财经网——陶舜:“巫术营销”的王林样本
王林的巫术营销主要有如下三大法门:严肃的“扯淡”、廉价的心理按摩、精心打造客户关系群。
“气功大师”王林能火,偶然中有必然。所偶然者,盖因这个时代没有大师,遂使伪大师跃跃欲试,鱼目混珠。所必然者,曾坐过牢、今年61岁的王林,熟谙人性的弱点和人际的要点,虽曾在狱中屡因说大话被管教,但在这过程中,渐渐摸索形成自己的巫术营销之道。巫术营销主要有如下三大法门:严肃的“扯淡”、廉价的心理按摩、精心打造客户关系群。相应的,也都各有罩门。
严肃的“扯淡”
伪大师的危害性不仅在于说谎,而在于扯淡,通过扯淡确立了巫术营销的形式感以及对真理的消解。
普林斯顿大学哲学系前主任法兰克福教授,在《论扯淡》(On Bullshit)这本畅销的小册子中曾深刻地指出:在我们的文化里,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有太多的人在“扯淡”,扯淡不是说谎,却是真理最大的敌人。说谎的人知道何者为真,却讲的是假话。而扯淡的人既不关心何者为真,也不关心何者为假,只在乎自身利益。
它的危害性在于它无所谓真理,只追求利益,它用荒谬、可笑、粗暴的逻辑,塑造一种似是而非的迷惑性,以至于对真理的严肃追求,就在扯淡所营造的迷雾中被虚置、被转移、被消解。
王林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释放一种信息:他能空杯变酒、空盆变蛇、凌空题辞、替苏哈托治病等等。这最初只是一个市井娱乐的话头。即使是错误的言论和滑稽、荒谬的行为,也还在言论自由和自娱自乐的范畴之内。但王林的目标是利益,他忽悠听众绕开真假之辨而要求其“相信”,并以此渔利。
通过“信则有不信则无”的神秘性,王林向信众暗示,并不需要知道巫术何以实现,态度决定了结果。而出版名人官员的合影写真,则为其扯淡提供了一个“官方”的背书,他通过这个方式告诉信众:要相信权威,相信他人的选择。这种洗脑式的灌输模式,跟一个呼风唤雨的巫师,跟无所不能的伟大领袖,思维上是同构的。
其原弟子邹勇称,曾向王林交760万学费,获得一本号称祖传练功秘籍的《万法朝宗》、一个蒲团和一个打坐用的木头板凳,并被告知只需要七七四十九天就可以练成神功。结果一无所获的邹勇找王林理论,对方称,“你跟我斗,几天里会全身腐烂而死。”这一可被事实证伪的扯淡,在王林的视线里,根本不需要辨别,他只是再次选择无视。王林除了在法律上涉嫌诈骗之外,至少在思维和言行方面达到了孔子诛杀少正卯所提到的“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这两条。
这个营销法门的罩门在于,从逻辑上来说,它虽然仿拟科学、艺术和宗教的逻辑,却游离其间,是反科学、反艺术、反宗教的。比如大师说包治百病,那么给他个病人治治看,查一查他有没有行医资格,又如大师说能空盆变蛇,你带他上电视节目,给个空盆让他变变看。再者,从目标上来说,它最终指向了明确的利益诉求。
廉价的心理按摩
伪大师们惯于炮制重口味的心灵鸡汤。在文艺、科学、宗教中都不乏催人上进、慰人性灵的心灵鸡汤。气功大师从上述领域中偷来一点鸡同鸭讲的想象力和宗教的庄敬感,以充实其巫术营销的内容。
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是有限的。庄子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科学永远无法解释世界的全貌,所以给了神秘主义以及伪神秘主义生存的空间。有史以来,宗教领域产生了最早也是最成功的营销手段,只要你信,宗教卖场里所有的货品你都会照单全收——而且不管那货品是否适用。有谁会向菩萨讨回祭品呢?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在前科学时代,东方的信众求神拜佛,向众神许愿、献祭、索求,诉诸实际物资,其逻辑是从外到内,无论是否得偿所愿,信众不会想到要收回那付出,可以说,信众与众神的“交易”乃是“自愿的最不平等交易”。西方的信众向上帝告解、忏悔、寻求庇护,诉诸精神灵魂感受,其逻辑是从内到外,信众与众神的“互动”乃是“最一厢情愿的痴心妄想”。因此,在中国,打着信仰幌子的伪信仰就经常能够在信仰市场上获利,而在西方,以上帝名义行骗的行为不仅被法律更要被信众从精神上绞杀。
但
经历了打倒一切信仰的时代之后,中国人还没有养成看心理医生的习惯,他们内心的困惑和不安无法从众神那里得到抚慰,遂让伪神祗即巫师秘密取代了心理医生的位置,从而提供廉价的心理按摩。伪大师成了大众的精神医生,然而,他们自身和大众一样都是精神矮人。因为他们的心中并无真的精神向度,只有单一而固执的利益向度。
精心打造客户关系群
庸众和擅扯淡的伪大师是天生的一对,互相需要,并通过浅陋荒唐的伪神秘主义实现其巫术营销。但王林通过自身的经历,筛选出了“投机主义者”为主要的目标客户。早期,王林在狱中向狱友展示“特异功能”,并不奏效,没尝到甜头还挨了打。近些年他把信众(即其巫术营销的目标客户兼优质客户)锁定在成功人士的范围,这说明他是在营销方面越来越理智,目标客户的定位也越来越精准。他将自己打造成政商利益勾兑的润滑剂,进而精心打造自己的客户关系群。在这利益格局之中,无论政商人士还是王林本人,彼此都心知肚明,不愿说破,遂将这微观模糊而宏观清晰的利益关系含情脉脉地维持下去。
在政治、道德和宗教等分配权益的关键领域,既不容易作出真伪的辨别,追求真伪辨别又有风险麻烦。靠扯淡来搪塞、敷衍、扭曲、误导遂成为权宜之计。这也是政商名人愿意与王林交往,并以他为中介实现利益勾兑的一个重要原因。
王林在这关系网中,得以运营自己的利益链条。伪大师是需要有人捧的,但自己必须显得很淡定,吹牛靠别人,收钱自己来。王林自称和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是好朋友,2006年,他引荐本地企业家邹某去找刘志军申请下了一个货场——赣西电煤集团。王林曾帮宜丰一黄姓企业家买地,领导批准后,他帮企业家送了领导50斤黄金。此外,媒体还报道,王林涉嫌在自然保护区违规建别墅、卖“假酒”陷纠纷等等。
王林及其“客户”,实是互相需要的一对投机者。王林以特异功能为饵,对“客户”实施经济投机行为以获取暴利(政商利益)。“客户”们则以“对未知的好奇”为正大之名,在精神领域和利益交换渠道领域悄然实现了投机。彼此心照不宣,互不说破。这次如果不是马云和赵薇的高调拜访被媒体报道,恐怕这种公开而隐秘的关系网还会越织越大,越织越稳固。
前文所述交了760万元学费的弟子,后来向媒体倒苦水,我想,那760万元不见得是什么拜师的学费。在这一类官商勾结的利益勾兑中,王林“大师”充当了总枢纽,也做了庄。
这两个巫术营销的法门拥有同一个罩门,
当伪大师用骗术冒充科学时,请用科学的尺子去量它;当伪大师用骗术冒充宗教时,可用宗教的尺子去量它。王林能够游刃于中国政商圈子,根本原因在于目前的社会在科学与宗教方面都缺乏稳定的信仰,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德性之浑沌。
实际上,王林既不懂宗教也无巫术,他只是屡败屡战,勤于摸索试验,并因此略知自我推销和人际营销之术罢了。一般人以学历和专业技术为自我推销的名片,王林也是如此,只不过他给自己打造的是一张“特异功能”的假名片。在权与钱这两股大风吹刮之下,他的营销仿佛得了巫术之助层层上升。王林虽然没有特异功能和神学研究价值,却很值得MBA和党校的学员从正反两方面参考研究。
作者系资深评论员
_______________
按:今早起来发现王林被央视揭穿的新闻:
http://news.qq.com/zt2013/wanglin/index.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其实气功已经算是上世纪的一个社会史文化史的事件了,为什么今天又一次被媒体提起?
我想在这个问题上,民俗学应该有发言权。
因为民俗学也研究巫师术士,无论是哲学意义上的,还是科学主义角度的。
也许有人会问:气功是迷信,那基于现代心理学的催眠术是不是迷信?(@温柔老师)
如果气功组织受到政府压制是因为涉及到政治的问题,那么不是以组织存在的气功大师为何还是会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巫师也是一样,大规模的组织形式存在,就会被政府污名化,以邪教的形式取缔。而单个的巫师算命先生则可以生存下来。
气功不是一个新兴事件,“气功”也不仅仅是气功,它属于传承已久的民间巫术、幻术。
还是那句话,之所以那么多精英崇拜气功大师,是因为科学有科学解决不了的事情。
————————————————————————————————是不是如此简单呢?
如果没有微博媒体,气功也许跟很多民间宗教和信仰活动一样,一直存在,知道的人知道,不知道的人不知道。
就像《想象的共同体》里说的,现代印刷业的兴起加速了对国家的想象和民族主义情绪的蔓延。
我想,从媒介的角度看,一定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但是,媒介又好像是一个导火索而已,因为一个社会事件发生的原因往往归结于社会问题,也就是背后的社会心理和集体表象。
这么说,只有社会学能解释好这样的问题咯。
我猜想,解释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比如民俗学人类学实践的非遗运动,其实并不是在解释传统和遗留物以及他者的问题,而是用一种文化实践的方式完成了人类某些观念的变革。
社会学可不可以,社会心理学可不可以,研究气功和民间信仰也许是他们从文化的角度树立中国自己学术话语的一次机会。
———————————————————————————————————再说说民俗与经济的问题。
气功热很容易想到“香道热”,据说马云也是一位香道爱好者。无论是阶级趣味也好,还是信仰、消费、娱乐也好,很多时候,民俗的东西很容易成为一种交易(经济)行为,对很多中国人来说,去拜访气功大师跟去拜访佛教高僧本质上没有区别,只不过佛教是合法化的,气功大师是旁门左道,但是中国人不关心这个。
比如有些老师提出,民俗学如果研究香道,以后成为比较有名的香道师,倒是一个不错的创业机会。(当然这不是一个学术问题)
也许迷恋香道、茶道、某某道,跟迷恋气功还是有很大程度的区别,不过从精神交易的角度看,都是一种通过某种途径获得心理安灵(灵感)的途径。
如果说经济民俗学绝不仅是用民俗来赚钱的,那么如何来研究这种很具有现代性的“精神交易”(与传统的酬神对应)也许是经济民俗学很重要的内容。
————————————————————————————————————故事学的方式
对于一个事件的研究,故事学的方式是现在民俗学可以利用的方法,比如谣言、群体事件。。。
从类型化和结构化的研究转向过程论、实践论和特质论的研究,对于民俗学来说,如何把一个个一次性的事件研究清楚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这里一次性的背后有着太多社会史文化史上反复出现的经验和类似事件。比如叫魂、比如王氏之死、比如某位神人的加注与失注……
如果不看社会史的研究,我们甚至认为气功热和名人明星的迷信在今天看来是那么独特的事情。
加上最近城管打人、富二代强奸、暴力拆迁。。。。
谣言四起的时代、没有认同的社会、盛世危言的感受。历史与今天惊人的相似。
但是民俗学肯定不是为了解释而解释,也不是为了跟历史对照,更不是简单地用一个价值标杆来衡量一个事件。
————————————————————————————————————
读完郭德纲、读完钱云会、读完韩寒、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现在,我们想读王林。@施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