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何其芳: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的首倡者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何其芳: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的首倡者

中国作家网  2012年08月14日14:16 来源:中国民族报 小月



  何其芳(1912年~1977年),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著作主要有散文集《画梦录》、诗集《预言》等。在担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期间,首倡并组织编写少数民族文学史,并对民族民间文学史的撰写提出了系统理论。

  作为“汉园三诗人”之一,何其芳因现代新诗而著名。他早年的诗,华丽哀婉,充满个性光芒。1938年,他来到延安,加入中国,并在鲁艺文学系任教,此后文风大变,充满时代的强音。

  除了诗人之外,何其芳还是一名文学研究家。他对古典文学、民间文学、新诗等都有着深入的研究,丰富了我国的文艺理论。此外,何其芳还是编写少数民族文学史的首倡者。

  1958年7月,中宣部召集参加全国民间文学工作者大会的各自治区及少数民族聚居省份的代表等进行座谈。时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的何其芳在会上发言说:“直到现在为止,所有的中国文学史都实际不过是中国汉语文学史,不过是汉族文学再加上一部分少数民族作家用汉语写出的文学的历史。”为此,他倡议编写少数民族文学史,并在此基础上编著包括少数民族文学史在内的多卷本《中国文学史》。

  同年,文艺家周扬还提出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三选一史”(即歌谣选、故事选、谚语选和文学史)的计划。不久,中宣部将《关于少数民族文学史编选工作座谈纪要》转发各地。何其芳所在的中科院文学研究所负责少数民族文学史的编撰工作,第一批要完成蒙古、回、藏、维吾尔等13个民族的文学史(或文学概况)编撰。

  正是从1958年开始,少数民族地区对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才全面开展起来,并以持续不断的努力向前推进,在许多地区取得了丰硕成果。到1961年,已经有10种少数民族文学史和14种少数民族文学概况出版。

  1961年春天,基于民族文学研究已取得的丰硕成果,中科院文学研究所在京召开少数民族文学史讨论会,并选择《蒙古族文学简史》、《白族文学史》和《苗族文学史》作为讨论的重点。会议的最后一天,何其芳在大会发言时就文学史写作中的若干民间文学问题发表意见,这成为他对民族民间文学所作的最集中、最完整的一次论述。

  首先,是口头文学作品的断代问题。何其芳认为,由于许多少数民族都没有书面文学传世,只有今人记录和整理的口头文学,因此,撰写文学史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分期断代。他以《白族文学史》中梁祝故事诗作为个案分析:中原的梁祝故事在白族地区广为流传,并产生了以这个故事为题材的长诗。但把白族的梁祝故事诗,划入梁祝故事刚传入白族地区的南诏及大理国时代,理由不足。

  其次,批判了滥用阶级斗争的理论来评判古代民间作品的做法,这也是少数民族文学史写作中暴露的一个突出问题。他举例说,《白族文学史》中将有名的《望夫云》说成“爱情事件是现象,阶级斗争是本质”,《苗族文学史》中将苗族情歌说成是“苗族人民进行阶级斗争的有力武器”,这是不符合实际的。

  同时,在关于民族民间文学遗产的批判继承上,何其芳认为,任何古代的民间作品,即使是杰出的作品,在今天看来也有其局限性,如一些少数民族作品中英雄人物的塑造等,对此应该正确评价。

  遗憾的是,由于“文革”的到来,何其芳提出的编著各少数民族文学史(或文学概况)的计划被中断了。直到1983年3月,中宣部批复,由新成立的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继续接手此项工作。然而此时,何其芳早已去世了。

  现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蓬勃发展,民族文学研究也不断拓展新的领域,但饮水思源,人们忘不了民族文学研究起步阶段的创首功者——何其芳。

TOP

一点小意见

这篇文章的内容主体是对的。但1958年7月,郑振铎还没有殉难(10月17日殉难),何其芳还是副所长,不是所长。作者不严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