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系列讲座】潘杰:食品安全问题与日本提携(TEIKEI)互惠合作运动
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
Institute of Global Ethnology & Anthropology, IGEA
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系列讲座(五)
食品安全问题与日本提携(TEIKEI)互惠合作运动
——KYA个案的发展人类学研究
主讲人:潘杰 (香港大学东亚研究所 博士候选人)
主持人:龚浩群 副教授
时 间:2013年3月25日(周一)14:00-16:00
地 点:中央民族大学北智楼516室
讲座摘要:
“爆炸西瓜、地沟油、三聚氰胺奶粉、孔雀绿鱼虾、禽流感、猪流感、疯牛病……”从什么时候开始,食品成了毒药?我们又能对被有毒食品侵犯的餐桌作些什么呢?
40多年前的日本,人们也在担忧并思考着同样的问题,也是从那时开始,为了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日本涌现了形形色色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运动,如“生活者运动”、“有机农业实践”、“消费者与生产者经济合作运动”等等,这些运动和实践可以统称为“替代农产品体系(Alternative Agri-food networks,AAFNs)或者替代食物网络(Alternative Food Networks,AFNs)”合作运动,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提携”(TEIKEI)互惠合作运动,被视为全球AAFNs/AFNs运动的鼻祖,学界和媒体也常称其为“从餐桌开始的革命”。
本文便试图追溯那一段历史,从发展人类学角度对食品安全问题和日本“提携”(TEIKEI)互惠合作运动作比较研究。研究以笔者2010年4月到2011年4月期间用人类学参与观察的方法对日本“关西四叶草合作联盟”(関西よつ葉連絡会,西日本影响最大的“提携”运动组织,以下简称为“KYA个案”)进行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希望通过对日本1960年代以来应对食品安全和粮食安全问题的一些另类发展实践的分析来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我们将尝试分析日本食品安全问题的起因,并介绍日本1960年代以来针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种种社会实践,其次将以“KYA”的个案为例,介绍日本小农家、小食品加工者和小商贩如何通过“提携”(民间合作组织)实现跨行业的合作并实现与消费者的结盟,与大资本相对抗,实现食品安全生产与消费的可持续实践?再次、我们将进一步分析东亚社会农耕传统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佛教传统关于欲望的理念如何表现于KYA个案实践,并从发展人类学角度分析“提携”这种合作模式的制度伦理,分析传统在其经济行为中如何作用,并讨论构建生态文明的可能性?
借用发展人类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通过对日本的提携实践的研究,本项研究希望重新审视东亚农耕社会的传统对发展主义的反思能力和另类发展经验,探讨东亚农耕社会传统出发的构建生态文明的可能,也希望可以通过这项研究回应对“另类发展”的“方舟主义”的质疑,为另类发展的可持续性讨论提供参考;并为解决现今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民营企业发展的问题等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关于本系列讲座:
为促进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从2012年12月启动“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系列讲座”。讲座拟邀请国内外从事地区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在中心开展讲座,讲座的学科背景可以包括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史学、政治学、国际经济和人文地理等多个学科,讲座内容侧重对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各地区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的深入研究,尤其是(但不限于)以田野调查为主要方法的社会科学研究。
召集人与联系人(Organizer and Contact): 龚浩群博士 袁剑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