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关于玉石的民间故事传说

关于玉石的民间故事传说

《玉环》的典故”——战国晚期,秦王政曾遣使送一个玉连环给齐国,并对齐国说:这连环上的两个环,没有人能分开,齐国人足智多谋,能不能把它解开呢?想以此不可解之环试探齐国的虚实,齐国的王后听罢来使之言,拿来铁锤,把玉环打破了,并对来使说,我们已遵命打开了连环。秦王政知道此事后,认为齐国有宁为玉碎的精神,所以就不敢再存伐齐之心了。
    “弄玉吹箫”——弄玉是古代神化传说中的神仙佳人,据说是秦穆公的女儿,生时正好有人拿来一块碧色美玉,一周岁生日时,宫中摆了很多珍珠宝石,其女独抓此玉,弄玩不舍,因起名为弄玉,弄玉长大后姿容光焕发绝世,聪明能干,善于吹箫,不用乐师,就能自成音调,穆公令巧匠剖此玉做成箫,弄玉吹之,声音如凤鸣。穆公宠爱此女,特为她修筑“凤楼”,楼前建有高台,名“凤台”,随后穆公欲为其女寻求佳婿,而引出了吹箫引凤,弄玉成亲,乘龙快婿的典故。
    “女娲补天”——相传远古之时,天柱倾塌,九州崩裂,大火燃烧,洪水汪洋不息,民不聊生,女娲炼以五色石补苍天,挽救了众生,又将补天石多余之石散后落在大地,“千样玛瑙万种玉”由此而来。这个神化将玉说成补天之物,可见我们民族对玉有着特殊的喜好。
    “西王母献玉”——民间传说中的西王母子居住在远古人类的发源地喜马拉雅山肪和昆仑山肪,曾向黄帝尧舜献玉,这反映了古人类对自己故乡的怀念,对自己祖先崇拜之心的结晶。
    “和氏之璧”——说的是2000多年前的楚国和氏,把在山中得到的玉璞献给楚国的厉王和武王,但厉王听信玉人的谗言,两次以欺君之罪,先后砍去了和氏的左、右脚,后来文王继位,知道和氏因璞玉被诬为石头而在山中痛哭了三天三夜,便命人剖玉察看,证实那果然是一块举世无双的美玉。于是把这块美玉琢成玉壁,为了奖励和氏献玉有功,逐以和氏之名命名此壁为“和氏璧”。
    “完壁归赵”——还是那块“和氏璧”,到战国后期,被楚国用作向赵国求婚的聘礼,赠给了赵国。秦国也非常想得到它,就宣称愿以十五座城池交换赵国的“和氏璧”。虽名曰交换,其实只想骗而取之,赵国也明白秦国的用意但因惧怕秦又不敢拒绝,于是便派机智勇敢,足智多谋蔺相如担任出使秦国,护送“和氏壁”去秦国交换城池的任务,在谈判过程中,蔺相如识破秦王的阴谋,略施小计,从秦王的手中夺回了“和氏壁”,并顺利地返回赵国。后来,秦统一七国,这块“和氏壁”便被秦始皇琢成世代相传的“传国玉玺”,上刻“受命子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成为帝王无上权力的象征。
    “鸿门宴”——公元前206年,项羽在谋臣范增的策划下,设了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欲除去劲敌刘邦,建立霸业,但在宴饮过程中,项羽因讲义气而犹豫不决,急电得范增向项羽频丢眼色,并且三次举起随身所佩之玉块,希望项羽快作决断(跌,决同音),杀掉刘邦渡过险关,最终灭项兴汉,建立了大汉帝国。

TOP

新疆民间故事——花的传说

在新疆维吾尔族民间流传玉是美丽而善良的姑娘的化身。相传古代于田国的玉河畔,居住一位技艺绝伦的老石匠,带了一个徒弟。在六十岁生日那天,于玉河中拾到一块很大的羊脂玉,精心琢成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玉美人。老石匠情不自禁地说:“我要有这样一个女儿多好啊!”果然,这玉美人变成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姑娘,拜老石匠为父,取名叫塔什古丽(玉花)。不久老石匠去世,塔什古丽与小石匠相亲相爱。  
      可是,当地一位恶霸,趁小石匠外出,抢走塔什古丽,妄图强迫成亲。塔什古丽不从,恶霸用刀砍她。她身上发出了耀眼的火花,点燃了恶霸的府第,而自己化成一缕白烟,向故乡昆仑山飞去。小石匠得知后,骑马去追,沿路撒下了小石子,成为后人找玉的矿苗。维吾尔族人民历来崇玉爱玉,谚语说:“宁做高山上的白玉,勿做巴依(地主)堂上的地毯。”

TOP

关于香妃的民间传说

据民间传说,如花似玉的香妃出生时就身上散发着一股奇香,她又整天沐浴在沙枣花的香波芬露之中,浑身上下透散着香味,成为天下第一位“香姑娘”。香妃之名便由此而来。  关于乾隆与香妃见面的情景,有如下记载。且说乾隆听和坤一番介绍后,情不自禁,欲火上蹿,急命宫监带香妃入宫。玉容未近,芳气先袭,既非花香,也非粉凝,别有一种奇芬异馥,沁人心脾。临近御台,乾隆见她柳眉微蹙,杏脸含晕,益发动人怜爱。宫监叫她行礼,她却丝毫不理睬,只是泪眼盈盈。乾隆以为她生长在西域。不识朝廷礼制,不忍多事苛求,便命宫监引入西苑一所寝宫。令她居住并嘱宫女好生伺候。香妃之香和她那别样风韵,让乾隆大帝心醉神迷,对她恩宠有加。    这些传说大都是野史中的记载,当不得真。史书载,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初,香妃便选人官中,被封为“和贵人”,是年26岁。三年后升为嫔,35岁又升为妃。  乾隆帝对香妃的生活习俗格外关照,给她的珍贵物品,哈密瓜、回子瓜、葡萄干、杏干等干鲜果品,常不断供。每逢赏赐哈密瓜时,乾隆皇帝总把最上品的花皮瓜赏给香妃,其他嫔妃只赏到列入二等的青皮瓜。就在香妃病逝前五天.乾隆于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十四日最后一次赏香妃春橘10个。香妃在宫内有专设的回子厨师叫努依玛特,常给她做谷伦杞(抓饭)和滴非雅则(皮芽孜炒的莱) 等。这年的正月十五在圆明园奉无殿的宴会上,她仍居西边头桌首位,可见香妃在宫中的地位一直靠前且稳固。喜爱出巡的乾隆不论南巡、东巡、热河木兰秋场,都有香妃在身侧相随。一次,有人把在围场打得的一只野猪、一只狍子进献给皇帝。皇帝分赏给颖妃、停妃、顺妃、诚嫔、循嫔每位野猪肉一盘,而独赏给容妃狍肉一盘。可见,乾隆对她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确实是十分尊重的。不能臆猜他们的夫妻生活的具体情状,但可以断定他们是恩恩爱爱,相敬如宾的。  传说1788年香妃病逝,年届80岁的乾隆老泪纵横,也曾生出将香妃的遗体送回喀什安葬的念头,但有悖于大清祖传皇规。按规定,满清的后妃只能葬于皇家的东陵后妃园寝中,绝不准移送原籍。乾隆陷入“两难”,在惆怅百结之中,忽地茅塞顿开,香妃、香妃,何不在名字上作作文章。一个万全之策应运而生。 他命令雕工匠仿照香妃生前的体型相貌加工了一个与真香妃一模一样的“香妃”。全身裹以白布,只留出面部以便香妃家人观瞻吊唁。这居然蒙过了一大家族人。此时被册封为辅国公的香妃的哥哥图尔迪亦已去世,乾隆便传旨将其兄妹俩一真一假的遗体同时迁葬喀什,由香妃的家人护送灵柩回新疆。  100多号人的抬尸队伍,历经半年的艰难跋涉终于到达目的地。香妃的亲人们查看了香妃和她哥哥的遗体面容,确认无误后即刻下葬入穴。香妃的遗体早已隐秘地葬在了清东陵,而那个檀香木雕制的假香妃,却登堂入室地埋进了祖先阿帕霍加的墓之内,由此人们只记住了香妃和香妃墓,而对于墓地的真正主人却疏于谈论。当然这也是传说,却又给香妃的故事加上了浓郁的神秘气息,也给后人流下了未解之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