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教师简介

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教师简介

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教师简介

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网站 精品课程· 蒙古民俗网页

TOP

敖其教授简介



    敖其,女,蒙古族,1954年生,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敖其教授是民俗学、民间文学、文化社会学研究方面成绩卓著的学者,是我区民俗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学科带头人,为上述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是国内外颇有影响的民俗学专家,自治区“三八”红旗手。自1982年至今在内蒙古师范大学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第一任院长。兼任蒙古国科学院民间文学民俗学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委员会外籍委员,中央民族大学客座教授、西北民族大学兼职教授、海南大学三亚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学、民间文学、文化社会学。以上述研究方向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共16部,其中,独立完成学术著作2部,主编4部、参编3部,承担科研项目共14项,其中,国家级4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省部级5项、厅局级4项,获科研奖励15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3项,全国少数民族优秀教材(参与)一、二等各1项。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民俗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校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个人简历:

1978—1982年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读本科,获硕士学位;
1985—1988年在原系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97—1999年在蒙古国科学院攻读博士,获博士学位;
1990年任讲师资格;
1997年晋升为副教授;
2000年晋升为教授;
1998年任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1996—2003年任蒙文系党总支委员,教工第二支部书记,蒙古文学教研室主任;
1997年至今担任蒙古民俗与游牧文化研究所所长;
2003年起任北方民族传统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
2003年起任社会学民俗学系(学院)主任(院长);

二、教学工作

用蒙汉双语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多门课程, 主编教材《蒙古民间文学导论》(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9年),参编教材《蒙古民俗学》、《蒙古文学史》分别获全国高校少数民族优秀教材一、二等奖,《蒙古民间文学导论》获自治区优秀蒙文教材一等奖。1998年以来招收硕士研究生40名(毕业14名、在学26人)。

本科课程:

1、民俗学与蒙古民俗 2、蒙古民间文学导论 3、蒙古族古近代文学史
4、蒙古族现当代文学史 5、《蒙古秘史》专题 6、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

硕士研究生课程:

1、民俗学原理 2、民俗学史 3、民间文学概论
4、《蒙古秘史》专题 5、民俗社会学   


三、科研工作及获奖

科研方向为民俗文化学、文化社会学、民间文学、蒙古文学。
1、承担科研项目共14项,其中:
国家级4项,省部级5项;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主持1项,参与3项;
省部级社会科学项目,主持2项,参与3项;
自治区高校科研项目,主持2项,参与3项;
2、科研成果获奖共15项,其中:
省部级9项,厅局级6项;
全国少数民族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自治区优秀蒙文教材,一等奖1项;
自治区民间文化“阿尔丁”奖,一等奖1项;
自治区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优秀奖3项;
自治区民族教育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
自治区妇女儿童研究成果,二等奖1项;
内蒙古师大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内蒙古师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内蒙古社科院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3、出版学术著作共9部,其中:
独立完成学术著作2部、担任主编或副主编4部、参与撰写的著作3部.
4、编写高校教材7部,其中:
担任主编2部、参与编写5部;
5.发表学术论文共40余篇。
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2004年获内蒙古自治区“三八”红旗手。


四、社会兼职

国际蒙古学协会会员;
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会员;
亚细亚蒙古民歌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理事;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理事;
内蒙古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
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扎格尔教授简介






      扎格尔,男,蒙古族,1949年生,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内蒙古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扎格尔教授是民俗学、民间文学、文化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研究方面成绩卓著的学者,是我区民俗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学科带头人,为上述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是国内外颇有影响的民俗学专家。自1982年至今在内蒙古师范大学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兼任蒙古国科学院民间文学民俗学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委员会外籍委员,中央民族大学兼职教授、西北民族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学、民间文学、文化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以上述研究方向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共9部,其中,独立完成学术著作2部,主编4部、参编3部,承担科研项目共16项,其中,国家级4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获科研奖励12项,其中,省部级7项,厅局级5项。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民俗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校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个人简历:
1978—1982年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读本科,获学士学位;
1982—1985年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研究所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95年被蒙古国科学院录取为在职博士生;
1997年在蒙古国科学院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语文学博士学位;
1987年获得讲师资格;
1992年晋升为副教授;
1998年晋升为教授;
1993年被批准为硕士生导师;
1995年被评选为内蒙古师范大学“三五工程”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
1996年通过考核,正式被认定为学科带头人;
2000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2—2000年任蒙古语言文学研究所支部书记、教务科研党总支组织委员;
1993—2000年任蒙古语言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分管科研、教学工作;
2000年任内蒙古师范大学科技处副处长(主持工作);
2001年任内蒙古师范大学科技处处长。

二、教学工作
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多门课程,1994年以来分别以蒙古史诗、蒙古
民间文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47名(毕业23名、在学24人)。

本科课程:

1、民俗学与蒙古民俗  2、蒙古民间文学  3、蒙古族古近代文学  
4、蒙古族近现代文学  5、《江格尔》专题  6、《蒙古秘史》专题  

硕士研究生课程:

1、民俗学概论  2、民俗调查与研究方法  3、蒙古民俗研究  
4、《江格尔》专题  5、《格斯尔》专题  6、《蒙古秘史》专题  
7、蒙古史诗专题  8、尹湛纳希专题   

三、科研工作及获奖
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文化学、文化社会学、民间文学、蒙古文学。
1、承担科研项目共15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部级6项 ;
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主持3项,参与1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参与1项;
省部级社会科学项目主持5项,参与1项、 自治区高校科研项目主持2项,参与2项;
2、科研成果获奖共12项,其中:省部级7项,厅局级5项;
自治区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 、二等奖1项、优秀奖1项;
全国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三等奖1项;
自治区民族教育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内蒙古师大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内蒙古社科院优秀论文奖,一等奖1项;
3、出版学术专著、参与撰写的著作共9部,其中:
独立完成的学术著作,2部、 主编学术著作,4部、参与撰写的学术著作,3部;
4、发表学术论文,共50余篇。

四、社会兼职
内蒙古民俗学会理事长;
国际蒙古学协会会员;
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会员;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学术委员会委员;
内蒙古北方民族文化遗传研究会会员;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巴·孟和教授简介  





巴·孟和,男,1954年生,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客座教授、蒙古国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外籍博士生导师,内蒙古民俗学会。巴 孟和教授在蒙古宗教文化、民俗学、蒙古文学等研究方面颇有造诣,在国内外较有影响的学者之一。  
  

一、个人简历
1972年6月,参加工作;
1973年9月——1975年7月,在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读专科(现更名为内蒙古民族高等专科学校);
1975年8月——1978年2月,在原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工作,干部;
1978年3月——1982年1月,在原中央民族学院读本科(现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
1982年2月——1985年1月,在原内蒙古师范学院读研究生(现更名为内蒙古师范大学);
1985年2月——至今,在内蒙古师范大学执教;
1996年8月——1997年7月,在内蒙古大学以访问学者身份学习工作一年;
1999年7月——2002年2月,在蒙古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
2001年9月——2002年6月,在蒙古国国立教育大学讲学一年;
1982年1月,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1985年1月,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2002年6月,获得语文学科学博士学位;
1988年5月,评讲师;
1995年,评副教授;
2001年,晋升为教授;
1999年,成为民俗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2003年,成为宗教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2005年,被聘任为蒙古国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外籍博士生导师;
2006年1月,被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聘任为客座教授;
2007年5月,被蒙古国成吉思汗大扎撒大学聘任为客座教授;
2002年9月——2003年5月,任内蒙古师范大学外事办公室副主任;
2003年5月——2004年12月,任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教务部主任;
2005年1月——2006年9月,任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副院长;
2006年9月——至今,任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副院长

二、教学工作
从1985年2月执教以来,给全日制本科生和后期本科生先后讲授过:

主干课程 ①《民俗学与蒙古民俗》 ②《蒙古族民间文学概论》 ③《蒙古族古近文学》
④《蒙古族现当代文学》 ⑤《社区概论》   
专业基础课 ①《民族学概论》 ②《文化人类学通论》 ③《北方民族史》
专业课 ①《蒙藏文化关系史略》 ②《新时期蒙古族文学》 ③《蒙古族宗教文学》
④《宗教社会学》 ⑤《蒙古文化》 ⑥《蒙古国现代文学史》
研究生教育 ①《宗教学通论》 ②《蒙古民俗文献学》 ③《蒙古族宗教文化》
④《宗教艺术》 ⑤《蒙古族传统文化与宗教》 ⑥《宗教与民俗》


三、科研工作及获奖
1、科研项目:
(1)《蒙古宗教文学研究》,第一合作人,省部级课题(教育部),1993年9月—1996年8月;
(2)《梅日更葛根研究》,第一合作人,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项目(省部级),1996年9月—1998年9月;
(3)《蒙古民俗探源》,自治区课题(省部级),第二合作人,1997年9月—1999年8月;
(4)《梅日更召法会经文研究》,第一合作人,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项目,省部级课题,2002年—2005年;
(5)《梅日更葛根作品研究》,主持,内蒙古古籍整理研工作委员会项目(省部级),2001年—2003年;
(6)《蒙古族生态保护习俗》,第一合作人,内蒙古自治区高等院校科研招标项目(地厅级),2002年—2004年;
(7)《蒙古国留学生汉语教学研究》,主持,内蒙古师范大学科研项目(地厅级),2004年—2005年;
(8)《新形势下有效加强内蒙古新一代蒙古族佛教界代表人士的培养研究》,参与,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招标项目(省部级),2005年—2006年;
(9)《对梅日更召佛教文化的抢救与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4年—2007年;
2、获奖:
(1)科研奖:省部级一等奖1项(集体,排名第二)、省部级优秀奖1项(个人)、地厅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2)教材奖:省部级一等奖1项(集体,排名第三)、二等奖1项(集体,排名第五)、优秀教学研究论文三等奖2次(地厅级)。
3、学术著作:
出版专著5部、编辑出版学术著作7部、教材3部(参编)、出版译著2部。
4、发表论文:在国内外省部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

四、社会兼职

国际蒙古学学会会员
中国民俗学会会员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理事
内蒙古民俗学会常务理事
内蒙古自治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
内蒙古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
呼和浩特市蒙古语文历史学会理事
内蒙古文学翻译家协会理事等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哈斯巴特尔教授简介



哈斯巴特尔,男,蒙古族,1964年生,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民俗学、民间文学。


教学情况

一、讲授主要课程
1.蒙古民间文学,专业课,周学时4,2000级,38人
2.民俗学,专业课,周学时2,2003级,50人
3.蒙古民间文学,专业课,周学时4,2003级,50人
4.蒙古文化史,公共课,周学时4,2003级,50人
5.民间文学与民俗文化,限选课,周学时4,2006级,38人

二、承担实践性教学
1.指导教学实习5届,共计65人
2.指导毕业论文4届,共计20篇
三、参与教学研究课题
1.《蒙古古代文学史》教学研究,校级项目,2003-2004,结题, 课题核心成员
2.《蒙古古近代文学史》精品课程,校级项目,2008—2009,课题核心成员


学术研究

一、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蒙古族传统物质文化保护与开发研究,全国社会科学规划项目,04XMZ011,2004-2006,主要参与人
2.蒙古族生态保护习俗,内蒙古教育厅项目,2002-2005,主持
3.蒙古族土地保护习俗之探,全国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7-2010,主持,07BMZ018

二、学术论文
1.《〈三国演义〉对蒙古民间文学的影响》,《内蒙古大学学报》,2005年5期
2.《人变石头母题之探》《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年4期
3.《蒙古族珍品-水獭皮》,《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3期
4.《水神及其保护习俗》,《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1期
5.《蒙古族野生动物保护习俗》,《内蒙古社会科学》,2007年3期

三、学术获奖
1.《蒙古族马鬃尾之探》,专著,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年
2.《灵魂及其文化嬗变》,专著,内蒙古师范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07年

TOP

铁安副教授简介


  
铁安,男,蒙古族,1961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民俗学、民间文学。


教学情况

一、讲授主要课程
1.民俗学概论,专业课,周学时24,2006、2007级,90人
2.蒙古民间文学,专业课,周学时4,2006级,45人
3.蒙古民俗,专业课,周学时2,2007两个班,68人
4.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史,限选课,周学时2,2005、2006、2007 级,110人
5.文化人类学,限选课,周学时2,2003、2004、2005级,130人

二、承担实践性教学
1、指导教学实践2届,共计40人
2、指导毕业论文4届,共计18篇

三、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1、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学校统编教材,2002年,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2、《蒙古人传统家教间论》(论文),《内蒙古社会科学》,2000年4月

学术研究

一、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草原文化工程·草原非物质文化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006年,参与
2、《蒙古学百科全书》-民俗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7年 参与
3、《资源开发环境与小民族生存—赫哲族、鄂伦春族个案研究》哲科学基金项目,参与
4、《民间故事的文化人类学阐释—蒙古民间魔法故事中的仪式、习俗反映》内蒙古师范大学课题,2007年,主持

二、学术论文
1、《蒙古民间孤儿故事的文化历史渊源》,《内蒙古大学学报》,2004年3期
2、《国外民间故事研究评述》,《蒙古语言文学》,2004年3期
3、《蒙古民间动物故事的文化意蕴》,《赤峰学院学报》,2004年1期
4、《蒙古民间阿仁珠拉故事与金马驹传说的传承关系》,《内蒙古大学学报》,2007年3期
5、《满族与蒙古族民间流传“金马驹故事”之比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1期

三、学术获奖
《蒙古民间魔法故事类型研究》(专著),2007年,获内蒙古师范大学科研二等奖

TOP

蒙古民族与奶食文化

目前,在悠久的蒙古民族文化遗产中,民族礼仪、服饰、饮食习惯等文化的有着怎样的尴尬地位?如何将民族的文化融入现今社会?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请老师们见帖回答一、二!我是一个关心民族命运的游子。

TOP

回复 4# 的帖子

巴·孟和教授,我的导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