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南京文化】狮子山的传说

【南京文化】狮子山的传说

狮子山位于古都南京城西北部,下关兴中门(古仪凤门)内,海拔78.4米,战地14公顷,周长2公里,与老虎山、象山同属幕府山脉。
识字山虽无昆仑之巍峨,亦无匡庐之秀丽,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终观古今,众多名人曾在狮子山上导演过一亩幕幕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历史事件,留下了一串串感心动情、荡气回肠的优美故事,称得上移步易景、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境。
狮子山的名称有600多年了。据史书记载,狮子山有过两个名称,是由两个皇帝御赐的。在古代,狮子山西临大江,从江北遥望江南这座山,人们不禁发出“吴樯晚眺,看隔江螺鬓离离”之叹,山行恰似水上的青螺或美人的发鬓,树阴款款,层林叠翠。然而,当时这座山的名字还不太清楚,人们可能称她为青螺山或北山,这是因为她处于建邺城北之故。这座山真正拥有自己的名字而且从此闻名于世,是在3世纪初中国动乱年代。
据《健康志》载:晋元帝司马睿(276—323年)初渡江到北,见山岭绵延,远接石头,真江上之关塞,以比北地卢龙(即今河北省长城县上的卢龙寨),故名卢龙山。晋元帝虽然命短,但他御赐的卢龙山的山名,却沿用了东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许多朝代,长达1000多年。
狮子山这个名称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1328—1398)御赐的。朱元璋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不仅对人,即使是自然界的景物也要加以管束。据《稗乘》记载:“皇帝既都金陵,观山川形胜势皆内辅,惟牛首山外向,乃特定其罪,杖之百下发令太平府编置”。朱元璋对牛首山十分忌恨,但对卢龙山却百般钟爱,并在他写的《阅江楼记》里给卢龙山更名。他说:“一峰突兀,陵烟霞而侵汉表,远观近视,实体狻猊之状”故赐名曰狮子山。从洪武七年(1374年)春起,狮子山之名沿用至今。
狮子山和龙蟠(钟山)、虎踞(清凉山)成鼎足之势,是古金陵的天然屏障。狮子山是金陵城的西北门户,东有溪水注平陆,西控大江,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63年,南京室文物保管委员会曾在狮子山北隅明代南京城墙内,发现一段全部以六朝古都砖垒砌的古城墙,个别修补过的宋砖,证明六朝和送带曾在狮子山 驻重兵。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春夏之交,朱元璋曾利用狮子山的有利地势,亲树旌旗,督师击败劲敌陈友谅,为建立大明王朝奠定了坚实基础。1853年3月,太平军为了迅速攻下江宁府(今南京市),比开狮子山的正面攻击,从静海寺挖地道至仪凤门南面城下,用炸药将城墙炸一豁口,使大军冲进城内,占领了江宁府,并把江宁府定为太平天国都城,改称天京,据史书记载,从1874年起,清政府还在狮子山筑起了永久性江防工事,建了炮房、弹药库,安置了大炮,遗址至今尚存。
早在明代,狮子山就是南京地区主要的风景游乐区之一。历史上作为传统游览胜地的钟山、玄武湖,由于建了皇陵、黄册库而成为禁地,致使“游趾不得一错期间,但有延颈送目而已”。当时只有城西南诸山,树木参天,百草丛生,寺观错落有致,是主要的公共游览区。狮子山是其中重要的自然风景游乐区,直到清末民初仍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从这里,能眺望大江风光,俯瞰全城景色。狮子山上,林木葱郁,苍翠欲滴,还有卢龙观、徐将军庙、东道院、翠微亭、玩咸亭以及天妃宫、静海寺等人文景观。明代伟大航海家郑和(1371—1433)年及药物学家李时珍(1515—1590年或者作1518—1593年)在狮子山坡种植和培育从海外引进的海棠及 罗、沉香、龙脑香等名贵药材后,狮子山更加秀丽,迎人可餐,令众多文人雅士如王守仁、金大车、汤显祖、吴敬梓、陈文述、巩珍等一往情深,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章。因而,清乾隆年间在金陵四十八景图卷中,狮子山之景被誉为“狮岭雄观”。
狮子山周围,也有众多景观,除了金陵四十八景图卷中绘有《狮岭雄观》、《三宿名崖》、《龙江夜雨》外,至今还遗留天妃碑、静海寺、江南水师学堂和保护保护较为完好的古城墙以及朝月楼、小桃园等地名。1984年,南京市公布的金陵四十八景中,在狮子山西南和东北又添《渡江史碑》和《天堑飞虹》新景点。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6月,绣球公园在绣球山上建成了马娘娘塑像,这不仅为“狮子戏绣球”锦上添花,而且对朱元璋与马娘娘的一段历史又增添了神话色彩。
如今的狮子山,三面被保护完好的古城墙和护城河环抱;绣球公园、挹江门城楼、小桃园、八字山等景区坐落其南;与西北面的天妃宫御碑、古静海寺、三宿岩等古建筑相辉映。3000米长的地下隧道工程幽静奇特,山上植被茂密,花繁树明,山水成城林洞等自然景观与古城新姿融为一体,狮子山仍是优越的旅游胜境。下关区人民政府将根据狮子山及其周围的地貌特征,进一步改造建设,并规划在近年内兴建阅江楼。使狮子山更加壮丽多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