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考察山西阳城县 称桑林系汤王祷雨地
中新网 2012年08月13日 11:25 来源:山西晚报
8月11日下午5时30分,正在阳城举行的全国首届商汤文化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宫长为总结发言:“我们结合历史文献以及当地一些历史传说,以及有关商汤文化的遗存,大家比较公认的看法认为:汤祷桑林应该在今天的山西阳城。”
8月10日,由中国先秦史学会、阳城县政府主办的全国首届商汤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在阳城举行。两天中,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的60多名专家学者,在阳城考察,最终得出结论:山西省阳城县析城山地区,是3600多年前商汤祷雨的地方,是全国商汤文化传承、传播的中心。
一个县有百余座汤庙
“没有想到,只有41万人口的阳城,境内竟能有如此多的汤庙。”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宋镇豪发表《阳城商汤庙与商汤》的演讲时,不禁连连发出感慨。
阳城,古称濩泽,处于黄河中游中华文明的发祥之地,居于太行、太岳、中条三山交汇之处。阳城境内至今还保存着120余座规模宏大、建筑精美的汤庙及其古建筑群。“成汤之庙,全国都有,但阳城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参加研讨的专家,对阳城现存的众多有关汤王的文化遗迹感到不解。
汤王是商朝的开国之君,“商汤伐桀”、“商汤祷雨”的壮举,构成了商汤文化的重要内涵。据史籍碑志记载,宋元以来,阳城的汤庙最多时曾达380多处。许多汤庙中至今还保存着大量碑碣、门额和楹联,不少出自历代名人之手,具有重要的史学、文学和书法价值。历史上官方祭祀活动碑传志载,影响深远,关于汤王祷雨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俯拾皆是,形成了阳城独有的商汤文化现象。
专家们通过对这些物化的商汤文化的考察和研究,一致认为,这是商汤祷雨之地的重要佐证,是商汤文化的生动表现。宋镇豪说:“阳城汤庙数量众多,为全国之最,是珍贵的历史文物遗存和值得珍视的地方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极为难得的有待全面保护和有序开发的人文景观资源,全国绝无仅有,是唯一性的。”
“国家级”祭天祷雨地
商汤祷雨,历史上有诸多记载。据《淮南子·主术训》记载:“汤之时,七年旱,以身祷于桑林之际,而四海之云凑,千里之雨至。”清末民初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今本书纪年疏证》中记述:商汤“二十四年,大旱,王祷于桑林,雨。”
然而,国内称为“桑林”的地方很多。近年来,不少地方打出了“名人牌”、“文化牌”,出现了商汤祷雨之地之争。经过多方调查、考察后,专家们发现,国内既称“桑林”又有成汤庙的,仅阳城县蟒河镇(原桑林乡)桑林村一处。
析城山位于阳城县西南30公里处,方圆2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888米,地处吕梁太行断坡与豫皖段坡的交接地,巍然屹立、壮阔恢宏;山顶部宽阔如坪,很适合古代帝王祭祀时人数众多的场面需求;山上有一个圆形的终年不竭的“天汤”(百姓俗称“娘娘湖”),三个犹如三足之鼎的条件,使析城山成为天造地设的雩祭场。
商汤祈雨之地析城山也被世代俗称为圣王坪。清康熙版《阳城县志》写道:“县西南七十里,相传为成汤祷雨处,上有成汤庙,每岁数百里外咸虔祷以祈有年。”析城山成汤庙是阳城最早的成汤庙,北宋正和六年,宋徽宗赐析城山成汤庙“广渊之庙”庙额,把析城山的爵位从“诚应侯”提升到了“嘉润公”。
点亮析城山指日可待
阳城古老的商汤文化资源是值得珍视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阳城独具特色的地方专有文化名片,具有无可比拟的文化魅力。
据悉,析城山旅游开发已于去年拉开大幕,由阳泰煤业集团斥资15个亿的析城山旅游开发已全面展开。围绕“析城山为商汤祷雨之地”的论证结果,如何珍视、保护和利用好这份全国唯一的历史文化资源,与会的许多专家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
就在探讨会已接近尾声之际,参会的先秦史专家又有新的发现。8月11日下午,4位先秦史专家听说阳城博物馆内现存一枚石磬,但无法确定其历史年代。磬是中国古老的石质打击乐器,历史非常悠久。在远古母系氏族社会,当时人们以渔猎为生,劳动之后敲击着石头,装扮成各种野兽的形象跳舞娱乐。这种敲击的石头就被逐渐演变为后来的打击乐器磬。
8月12日上午10时,好消息传来,参与对石磬鉴定的4位专家向记者透露,这枚现存于阳城博物馆内的石磬,距今已有4500年历史。联想“成汤祷雨”这一真实历史事件中出现的祭祀场面,专家推测:“祈雨的历史绝非3600年,因为磬在远古是一种高档次的乐器,是音乐文明的象征,祈雨文化或许还有更早的历史文化蕴藏其中,等待后人发现和研究。”
记者 李吉毅 通讯员 白军社 石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