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发言是8月5日在蒙古包中进行的,会议三点钟正式开始,四点钟的时候由于要去观看马奶酒的制作工艺,会议持续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分配到每位老师和同学上的发言时间差不多只有五分钟,没有评议的时间,报到不够详细,还请大家见谅。
1、王娜
作为威海市群众艺术馆工作人员,作者全程参与了诸多非遗保护工作,因而对于非遗保护工作中的艰辛和无奈也是深有感触。她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认定开始讲起,指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评审中,在权力和文化之间,权力才是真正的主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增补名录的公布受到了多方力量的干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与申报中,传承人被冒名的现象很常见。作者提出,很多人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模糊,存在误解,同时对非遗保护无独立编制、无专业人员、无独立资金的制度问题和权责问题心存担忧,呼吁确立非遗保护中心的独立单位性质,并引进专业人才、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以确保非遗保护工作积极发展。
2、吕书宝
吕教授发言的题目是《<淮南万毕术>民俗信仰的文化解读》,老师在听说要外出考察异常兴奋,不仅放弃了评论,对于自己的论文发言也只是一带而过。他只简单介绍了<淮南万毕术>从物理、化学的视角进行研究的比较多,而实质上这本书的的民俗内蕴和文学价值也很有挖掘的必要,他的文章将从这方面展开论述。
3、苏长鸿
身兼志愿者的苏同学终于有时间坐下来详述其论文《“文本”之外:文学、
历史与文化——作为科学话语的“文本”的自我阐释》,却在刚刚表达之初就被吕书宝老师一语概括文章主旨,而失去了表达的机会,看来吕老师真是迫不及待了。
4、陈丽琴
陈老师发言的题目是《壮族服饰与生态环境》,老师讲述了壮族服饰的原料、颜色、款式及其装饰图案因为受到湿热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所呈现的特有状态;她认为政治、经济、宗教、人生仪礼等因素是影响服饰的影响服饰的人文环境,自然和人文环境是影响服饰的两个因素。文章最后呼吁从民间艺术的生态着手,保护好民间艺术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协调民间艺术生态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优化民间艺术生态系统。
5、艾兰
艾老师发言的题目是《广西少数民族背带的艺术特征与民俗文化》,和陈丽琴老师论文一样又是一个服饰问题。艾老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从背带的形制、纹样、色彩、工艺、习俗、内涵寓意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广西少数民族背带的艺术特征和民俗文化。
6、黄岚
介绍完了服饰,穿的方面,黄岚老师介绍了东北地区满族饮食习俗。本场发言已经有三个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足见少数民族文化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对于东北满族饮食源流的梳理黄老师只做了简单介绍,从烹饪方法、调味品、饮品、器具和饮食禁忌方面进行了详细说明,最后总结出饮食习俗的影响因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文明程度。
7、林海聪
中山大学林同学的论文题目是《从清明公祭传统的演变看礼与俗的关系》,他通过大量的资料,梳理了清明公祭的历史渊源,提出清明节墓祭的传统来源于古代的寒食节的观点,而清明公祭传统的确立是比较晚近的事情,大致在晚清的时候。最后得出结论是清明公祭的历史发展经历了从“俗”到“礼”、又从“礼”到“俗”的不断变迁,认为民俗专家将精英阶层掌握的“礼”或曰“雅文化”部分地纳入到自己的考察范围中来。林同学的发言得到叶涛老师的回应,叶老师认为这个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视角。
8、陈志勤
最后一位发言的是上海大学的陈老师,题目是《重构村落公共性——三门源村水资源利用的过去与现在》,这是陈老师在浙江省龙游县的三门源村四年考察的成果展示之一。陈老师首先说明了三门源村的水环境与村民的旅游开发状况,然后分析宗族水塘利用的传统与村落公共水域的维持状况,阐释大溪的变化以及水利用共同体的消失。在全面考察三门源村水资源利用的过去与现在的基础上,探讨了重构水利用共同体以及村落公共性的问题,并提出了三个研究视角:第一是在世界性的公共自然资源研究领域,中国传统共同体如何管理和利用公共自然资源的问题;第二是传统村落的“自然”和“文化”结成的新的关系;三是从传统村落的衰退到现代村落的再生产过程中,可以重新思考因为传统村落衰落引起的民俗学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