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派唐卡:带着千年传统突围[ 来源:深圳特区报 | 发布日期:2012-05-19 | 浏览( 144)人次 |
投稿 |
收藏 ] 叶红梅 文/图
西藏拉姆拉绰唐卡画院坐落在拉萨河中游达孜县一处静谧的河谷平原上。窗外,是青藏高原亘古绵延的大山,窗内,数十位藏族画师正沿用古老的技法、传统的天然矿物颜料,一笔一划地勾勒着最新的唐卡作品。这里,是被喻为当今西藏唐卡的创新代表——多派唐卡的创作基地。日前,记者有幸亲临此地,得见有着1300余年历史的唐卡艺术在新一代传承人的手中,又有了新的弘扬。
一、审美趣味向现代转变
1967年出生的多吉顿珠是“多派唐卡”创始人。
“完成这幅200米长的唐卡,需要至少一年半时间。” 拉姆拉绰唐卡画院院长年叙·多吉顿珠向记者介绍一幅正在创作中的宗喀巴题材的巨幅唐卡。该作品是青海一家寺院委托创作的巨作,全长1700米,拉姆拉绰唐卡画院承接其中的200米。材质和技艺都是传统的,而呈现出来的图像却有了现代审美的趣味,去掉了繁复的背景,简略的构图和大量的空间留白,形成了典雅高洁的风格。
1967年出生的多吉顿珠有着藏文书法家、唐卡艺术家等多重身份,而最为人瞩目的是“多派唐卡”创始人这一头衔。“多派”之“多”,既是多吉顿珠之“多”,也是博采唐卡发展史上多家之长之“多”。西藏藏族自治区文物保护所副所长、唐卡艺术研究学者和靖对多吉顿珠及其团队的成就不吝赞美之词:“自清末唐卡形成‘标准样式’以后,在传统基础上变化,当代成就最高、面目最新、影响最大的当属多派唐卡”。
多派唐卡 《绿度母》(资料图片)
唐卡,用多吉顿珠的说法,就是藏族创造的卷轴细密画,诞生于公元七世纪唐代-吐蕃王朝时期,是藏族文化的代表性名片,2006年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唐卡在过去是藏传佛教独有的修持仪式工具和观想图典,如今则因其独特的审美及艺术价值而为收藏者青睐。
“其实,唐卡的历史流变,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唐卡在明清两代逐渐形成了勉唐、嘎止、青孜三大绘画流派。多吉顿珠认为,多派唐卡只是在沿续前辈唐卡画师艺术上一以贯之的创新追求,“唐卡在西藏兴起的早期,受尼泊尔绘画的影响,人物身体裸露较多,因为尼泊尔气候炎热。本土化后,人物穿的衣服就多了,因为藏地气候较冷,要适应当地的审美。到了明永乐年间,受汉地山水画的影响,唐卡风格又是一变。”
多派唐卡则是在复古中追求时尚。它将题材向世俗转变,审美向现代转变,技法从图像制作向艺术创作转变。在其代表作中,不仅可看到师承传统唐卡各派的血缘关系,亦可窥见汉地画风以至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
二、多吉顿珠亮出“多派”唐卡旗号
在拉萨初见被誉为新一代唐卡艺术代表性传承人的年叙·多吉顿珠,只觉得这个康巴汉子极为憨厚木讷,不善言辞。回去细阅他的多篇论述西藏历史及唐卡艺术的长文,方知他学养之深。多吉顿珠出身于康巴地区著名的年叙家族。年叙家族是木雅地区藏族传统世家,出过众多的高僧大德和知名学者。多吉顿珠在家族浓郁的学术和艺术氛围中长大,13岁出家入寺,跟随勉唐派唐卡大师年叙·拉旺盛布学习唐卡艺术、藏文文法、书法、诗学、医学、历算、藏传佛教经典和仪轨。23岁还俗后,任教于四川省藏文学校,并先后参加了德格印经院藏文木刻版《大藏经·甘珠尔》、《大藏经·珠尔》的校勘工作,1995年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出版的藏文《大藏经》绘制唐卡插图。
多派唐卡 《观音菩萨》(资料图片)
除了勉唐画派唐卡技艺的童子功。多年来,多吉顿珠又先后学习嘎止派和青孜派画风,并接受西方素描技法的训练,广泛接触当代中国各种流派的绘画艺术,形成开阔的美术视野,1996年,他与人合作在康巴地区创立多康唐卡画院,开始探讨传统唐卡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1998年,他把画院迁至西藏文化艺术的中心——拉萨,更名为拉姆拉绰画院,得到噶玛哽止唐卡画派第29代传人、西藏一级唐卡画师丁嘎等唐卡大师的有力加盟;2002年,多派唐卡经典作品《绿度母》、《六长寿》、《哈香》等在多吉顿珠与丁嘎合作下诞生,引起画界高度关注,成为该派典型符号。2006年,多吉顿珠和他的团队正式亮出博采众家之长的“多派”唐卡旗号。
三、唐卡创新之路任重道远
最近半年,多派唐卡可说是喜事连连。2011年11月11日,多吉顿珠荣获2011第六届中国创意产业领军人物奖,以表彰他为唐卡艺术新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今年3月18日,由多吉顿珠和丁嘎创作的《五方度母》长幅唐卡以168万元的高价成交,创下西藏新唐卡售价最高纪录;4月底,《西藏多派唐卡经典鉴赏》画册由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首发,知名艺术评论家、作家、诗人、学者等50多人聚集拉萨,品鉴多派唐卡作品,并就传承经典与艺术创新等话题开研讨。
西藏藏族自治区文物保护所副所长、唐卡艺术研究学者和靖多年来一直关注着当代唐卡的发展态势,他认为,面对全球化和世俗化的双重压力,当代唐卡画师既甜蜜又苦涩。甜蜜的是,西藏热带动了唐卡市场的繁荣,唐卡画师获得了财富和创作动力;而苦涩的是,市场化带来的异化,使唐卡画师普遍受到了价值观的冲击。在这样的语境下,以多派唐卡创始人多吉顿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邓都、青海热贡画院院长娘本为代表的当代唐卡大师,分别从不同角度向传统突围,或整合唐卡的艺术价值,或寻找唐卡的当代表达方式,产生了积极影响。
有论者认为,多派唐卡的兴起,是西藏文艺复兴的重要事件。它推动了唐卡艺术的对外流传,以更积极的姿态与其他文化对话交融。但唐卡创新,既要保护唐卡艺术的典雅品质,又要让藏文化为更多的人群认识,这对于仅有十多年历史的多派唐卡而言,未来之路,任重道远。
延伸阅读
“唐卡”小知识
唐卡,藏语的音译词。起源于唐代-吐蕃王朝(公元7世纪),是代表藏传佛教文化深厚底蕴的美术作品。
从宗教和文化的意义来讲,唐卡具有四大功能:观想功能、图典功能、仪式功能和审美功能。
一般来说,唐卡的形制为纵向长方形,最常见的尺幅一般长约80厘米,宽约50厘米,袖珍唐卡小至几厘米,巨幅唐卡则达数十上百米。
按唐卡制作方式的不同,唐卡可分两大类,一类为“工艺唐卡”,即用丝绸、珍珠、木板等材料做成的唐卡,传统上藏语称为“国唐”;另一类则为“绘画唐卡”,在布、绢、皮、纸等材质上用颜料绘制的唐卡,传统上藏语称“止唐”。
[字号:
大 中 小]
(编辑:张雪娥)
转载自
http://www.mzb.com.cn/html/Home/report/30323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