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非遗遇冷原因在哪
来源:东方网 | 发布日期:2012-01-26 | 孟木二梓
毛猴、泥人张、剪纸……昨日,十几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亮相北京龙潭庙会,和商业展位相比少人问津。(1月25日《新京报》)
庙会是个热闹的场所,尤其是北京的龙潭庙会更以其独特的体育、民俗、科技特色和悠久的历史,成为北京的一张文化名片,受到海内外游客和北京市民的青睐。
但不曾想到,就是在这么著名的庙会上,绒花、玛瑙雕、毛猴、泥人张等老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冷落,特别是很多年轻人根本不知道其为何物。
出现这种情况,不外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重视不够。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很多地方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将老古董、老玩意、老宅子等传统印迹鲜明的东西一概视为敝帚而不自珍,等回过神时为时已晚,结果使很多民间艺术失传;二是宣传推广不够。近些年来,不少地方紧急抢救了一些非遗项目,但往往都是装装门脸,供上级检查、来宾参观的多,真正花大力气进行深入宣传、普及和推广的却少之又少,这样自然鲜为人知,年轻人不了解、不知道也就不足为奇了。
实际上,现存的非遗文化都是传承了数百上千年的民俗、民间艺术和文化,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才智,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代表和缩影,也是今人认识历史和中国文化的生动教材,理应得到大力宣传和传承。遗憾的是,我们过去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更多的精力和资金都放在打造现代艺术和文明上,使得宝贵的传统文化备受冷落文化遗产。
其实,现代文明和传统文明并不矛盾,我们完全可以在保护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现代文明,这既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是延续中国文化的需要,如果硬生生在我们手上割断数千年的传统文化,那就罪莫大焉,愧对子孙后代了。
所以,当务之急各地除了必须大力挖掘、整理非遗文化外,更应该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推广,通过讲座、培训班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非遗文化接班人,同时加大对非遗文化传承人的扶持力度,利用各种活动展示非遗文化,激发民众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了解,而不是仅仅做表面文章,或是当作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这样我们就真的要成为民族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