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杂谈:观点汇集贴
民俗专家:中秋放假有利于文化习俗传承
来源:东北网 2011年09月08日 10:39
“虽然盼望了好些日子,但过完中秋节却又觉得没啥可回味的。”媒体发表《受访市民期望中秋能放假》的报道后,26日,不少市民在吃过“团圆饭”之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都觉得中秋节的节味越来越淡。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民俗专家郭崇林,他说,形成于中华民族的中秋、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如今反不如其他一些亚洲国家过得有滋味儿,人们从历史文化传统到民俗生活习惯,多方面多环节都存在缺位,我们的确需要一个法定休息日来做点什么了。
孩子:盼望一顿美餐
10岁的亮亮很高兴,中秋节他就读的小学只有半天课。亮亮放学后很快便写完了作业,其后由爷爷领着他到浴池洗了个澡,然后就和堂弟在家里玩耍了。晚上,亮亮一家三口和叔叔一家三口,陪爷爷奶奶吃了一顿“团圆饭”。亮亮中秋节并没有吃月饼,也没有赏月,甚至讲不出中秋节的来历和有哪些民俗传统,当记者问亮亮中秋节好在哪里时,他想也不想地说:“可以休息,可以和弟弟玩,还可以吃上一顿美餐。”
很多孩子都是和亮亮一样过中秋节的,他们基本不知道中秋节该干什么。黑龙江大学的一位年轻教师曾试图领女儿外出看月亮,讲一讲关于月亮的典故,可孩子却在电脑前坐到了22时,她也因为关注央视文艺晚会而没强求。“也许再过个百八十年,这个节也就仅仅是个放松的日子了。”
青年:传统节日“洋着过”
刚从海南度完蜜月的小曹,中秋之夜领着自己的新媳妇,请老爸老妈在西餐厅吃了一顿。饭后老爸老妈回家了,小两口则从中央大街逛到了江边,玩玩乐乐地看风景看到了半夜才回家。小曹说月饼、葡萄没有西餐好吃,节前家里就放了一堆,葡萄烂了、扔了,老爸老妈吃不了多少,估计月饼也保存不了多久。“我们很多同事都是这么过的,太守旧的过法大家都感觉没啥意思。”虽然受过高等教育,小曹对中秋节的传统由来也说不明白。
记者询问了17个年轻家庭,其中与父母在一起吃团圆饭的有10个,一家三口过的有5个,还有两个没有孩子的家庭,夫妻还是分别与朋友在饭店过的,都喝了不少的酒。这些年轻家庭有的吃了月饼,有的吃了葡萄,但没有一个专程搞“赏月”活动。
老年:走过场让人伤感
一位退休教授告诉记者,他在一所民办院校教课,中秋节当晚校方也给他安排了课程。他17时30分许离开家时,三个儿女和孙子孙女还都没有赶回来,老伴也正在忙活着做饭炒菜,桌子上已摆满了月饼和葡萄。20时30分,老教授讲完课回到家,看到餐桌上已是杯盘狼藉,孩子们都已经走了,他也就了无兴趣地吃了块无人问津的月饼算过中秋。“我真的很伤感,退休之后感触尤其深,这样的节日过得算什么呢。”
记者采访了这位教授的一个儿子,他无奈地说:“我们也都想好好陪陪老人,给他们买菜做饭,陪他们赏月品茶,可第二天要上班,孩子也要上学,那份闲情逸致怎么落实呢。”这种心态困扰着不少人,每天与时间赛跑式的生活与工作,已经让他们没有了过节的情趣。
专家:和谐包括传统的留存
我省著名民俗专家郭崇林说,我们已经把很多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传统和民俗都“丢掉”了,这不仅仅是客观原因影响的问题,也是传统文化氛围不强、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强、盲目接受舶来文化导致的后果。郭崇林教授曾经在日本进行过民俗研究,他说日本的很多传统节日都是由中国唐代传统节日演化过去的,只不过由农历改成了公历,“他们过中秋一类的节日,传统文化氛围特别浓郁,远远超过了西方传入的洋节,日本接受西方文化最多,对传统保护却又是最好。韩国在这方面做得也非常好。”
郭崇林教授支持把中秋节等民俗节日确定为法定假日的主张,他说现代化进程与传统民俗的传承并不矛盾,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历史文化的延续应是和谐的,这才能保存一个民族的独特性,我们国家对此已经越来越重视。成为法定假日,老百姓将会有从身心到实质感受传统的空间,丰富的活动也会让他们有参与的感受,从而唤醒对传统文化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