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探寻定安文化瑰宝:琼剧与斋醮科仪音乐

探寻定安文化瑰宝:琼剧与斋醮科仪音乐

海南民俗文化系列报道(二)
探寻定安文化瑰宝:琼剧与斋醮科仪音乐
人民网海南频道 2011年09月10日01:51

  
  翰林农民演奏队在乡村演唱琼剧
  
  
  
  
  海南道教斋醮科仪音乐
  
  
   编者按:作为中国最南端的热带岛屿省份,海南拥有着极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海南的民俗文化也同样极具地方特色,同时,即便是同样的民间传说,海南各市县的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即日起,人民网海南视窗将持续关注海南各地的民间习俗,为广大网友带来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世界。
  
  人民网海南视窗9月10日电 (实习记者蔡汝丹)海南古城定安县拥有极为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海南省各市县中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历来被誉为琼剧之乡,其斋醮科仪音乐也是定安县一项特色的文化遗产。琼剧更是定安县居民茶余饭后的话题,时不时也会随口哼唱几句。
  
   琼剧之乡——定安县
  
  琼剧是海南文化奇葩,是岭南四大剧种之一,定安县历来被誉为琼剧之乡,《海口舆地志》云:“定安县历来是土戏之乡,福建、潮州的教戏师傅都来教戏和落户过”。定安琼剧令人瞩目的地位,在椰林簇拥的海南岛,一站300多年风雨不改。
  
  明末清初,定安不少戏班排演过很多经典剧目,一时名伶辈出,享誉琼岛。清末民初,社会动荡不安,琼剧风潮却仍然光涌不息,定安境内,定城、仙沟、龙门、黄竹、龙塘等地教馆云集,均有名师执教。先后有桂字班、庆字班、丽字班、广字班、茂字班、龙飞班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各地学戏的学徒,或涉舟或赶路,慕名蜂拥而来,加入科班。最鼎盛时期,定安的大小戏班子多达八十多个,从事琼剧活动的艺人多达4000多人,他们以生生不息的精神情感游走于江湖之中,以优美浓郁的乡音乡情引领琼剧发展。每到演出旺季,各戏班途经定安,仍会在龙塘墟东南方向2公里处下车,去祭奠那位伟大的琼剧鼻祖———李庆隆,并祈求戏班演出成功。这种惯例一直沿袭至今。
  
   生活中的琼剧之乐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以前,在人们的眼中,生活只是那寥寥无几的家常话,却不知“乐”从何而来。如今,定安的人们茶余饭后聊的是琼剧、看的是晚会,跳的是休闲健身舞,各种文化精髓都融于生活之中。
  
  如果你无意中穿过定安那些幽雅的古巷,常常会看见绿树底下庭院门前,许多老人摇着蒲扇,悠闲地靠在躺椅上,品一口香茶,哼唱几句琼剧,独自陶醉神迷,那赛过神仙般的日子便弥漫着些许风花雪月的风韵和雅致。
  
  如今,定安琼剧已被列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定安琼剧这幅延绵千年的画卷,终于被人们从文化的角度提升成一种文化形象,在千年的历史风尘中缓缓展开。
  
  
  定安县2010年元宵民间琼剧比赛
  
  
  
   2011年迎春文化节开幕式暨琼剧晚会琼剧服装秀场
  
  
   保护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原生性,市场经济需要这种民族文化元素烘托,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又要借鉴市场经济的力量,如何使两者有机结合,是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课题。定安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县文体局助力非遗保护和发展,在2009年共举办了5场大型文化活动、30场广场文化活动和6场琼剧专场演出,送琼剧下乡12场;在2010年共举办了12场文艺和10场琼剧专场演出,送琼剧下乡35场。
  
  新竹镇卜效村琼剧世家第十代传人吴海妹在家乡传授琼剧表演艺术。
  
  
  在定安琼剧被成功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奔赴东南亚国家倾情汇演,便是非遗保护与市场经济化的最好案例。

TOP

【续上帖】

  
  
  海南定安道教斋醮科仪式
  
  
  
  海南斋醮科仪“娱神娱人,天人合一”,体现了对人性的极大关怀
  
  
   散落在古城的瑰宝——斋醮科仪音乐
  
  海南的斋醮科仪音乐,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起源于远古的民间巫术,在宋初随着江南一带的移民传入海南,它随民间作斋祭祀活动而繁衍并深深扎根,明代已很盛行,是海南省流行很广、影响很大的一种民间音乐。海南岛的斋醮活动是中原道教天师道斋醮科仪的承传派生,传至海南后,与本土的原始宗教活动结合,汲纳方言俚语山歌调式演变,并与佛教音乐融会成的一种独特的宗教艺术。
  
  由于海南移民源流多、文化层次杂,加上原籍少数民族信仰文化理念的不同,使斋醮科仪音乐也有别于中原天师道斋醮科仪音乐,其特点是:声调高、音域宽;诵经念咒与音乐、击乐同步进行,其中诵经念咒语音有官话、粤话、海南话及各种语系,经文的长短句和语音不同致使伴奏经韵虚声衬音多,拖腔拉板长。
  
  海南斋乐的演奏乐器基本上依照周代“八音”范畴配置,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分为器乐和打击乐两大类。
  
  醮具:神像、香案、祭品等。
  
  道具:道袍、法器、戏服、斋文。
  
  乐器:唢呐、吊弦、二胡、竹笛、喉管、秦琴、锣、鼓、钗、钹等。
  
  乐本:作斋音乐曲谱多,历史流传下来的乐本有数十册。
  
  斋亦称公斋,属吉事法事,法事都依道教科仪进行,佛教不介入,法事恭文全部是道教科典,清斋就是“打醮”法事。如作清斋发送关蝶状文、诵经念咒都曰:“道为……设醮啟坛奏”,清斋在神庙内外举行,祀神以禳灾祈福。
  
  公斋祭祀都有约定俗成的日期,俗称为“公期”、“婆期”。有时重大信仰活动,也择吉日行祭、荐祭。祭祀由道公主持。一般有封斋、迎神、开光、发奏、奏青玄词、辞神等仪式。全程有清斋音乐演奏,配合道公跳傩舞作法。
  
  清斋音乐有《平安朝》、《迓驾朝》、《证明朝》、《净坛朝》、《祈福朝》、《启禄朝》、《天襄朝》、《青玄朝》、《开光》、《朝奏》等30多套乐曲,每套乐曲由十首乐曲组成。清斋音乐以轻快、高亢、悠扬的音乐为主,多包含有喜庆、祝福之调式。清斋是祭祀历史人物(如伏波将军、冼夫人、苏东坡等等)和传说的保护神(如天妃娘娘、观音、真武、龙王等)。
  
  白斋音乐以低沉、稍慢、哀怨的音乐为多,包含有悼念、如诉如泣之调式,(借用琼剧板腔除外)。道教科仪音乐在白斋程序中吸收、融摄佛教音乐“梵呗之音”,充实自我内涵,寻求自己的发展,扩大传教范围而伸展自我的外延。所以佛教音乐的一些经韵也在道教科仪的白斋场面兼容并茂。
  
  明代定安县进士王弘诲曾著文描述当时斋醮祭祀活动景况:“每当公节届期,即云集煈附,若三军奉主帅,曾无敢厥声者”。他还曾赋诗描述斋乐的繁荣:“岁时伏腊走村氓,祝厘(即作斋)到处歌且舞。”
  
   斋醮科仪音乐与琼剧
  
  海南的斋乐既有中原天师道斋醮音乐的共性,又具有海南斋醮科仪音乐的个性,独具一格。海南最大剧种琼剧的远祖就是作斋祭祀文化,其唱腔从斋乐中汲取了很多音乐元素。
  
  清朝中叶,斋乐的广为流传对琼剧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其形成岭南四大剧种之一,至今琼剧和斋醮科仪音乐的曲牌、板式、声腔、锣鼓谱都有相同之处,甚至有人称观看琼剧演出为看“斋”。
  
  晚清以后,斋醮科仪音乐又“回流”套用并改革琼剧的曲牌和部分唱腔,丰富了斋坛(场)法事的表现空间,使斋醮科仪音乐艺术含量更加丰富。它以民俗祭祀活动为载体,历经千百年不断的进化、发展和传播。
  
  海南现有的许多传统乐曲,如《拜八仙》、《佛前灯》、《香赞》、《朝奏》、《幽关发》、《平安朝》、《闹军坡》等,均来自作斋祭祀音乐,直至今日依然传唱不息。
  
   斋醮科仪音乐的前景未来
  
  海南斋乐与当地平民百姓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在人们的社会信仰理念中占据重要位置,是海南流行范围广、影响深远的一种民间音乐。
  
  海南斋醮科仪祭祀活动表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和对人性的极大关怀,安抚人心。斋醮科仪音乐起着“钟鼓乐之,琴瑟和之”的作用,有利于调节心理、促进社会安定。
  
  海南斋醮科仪音乐承载着民间音乐、佛道教音乐的信息,保留了自古以来的民间信仰,又承载了众多海南人的原始记忆,体现了海南民众多元化的宗教信仰,有民俗学、音乐学研究价值,也有民间文学的研究价值。宗教的存在,决定了为宗教服务的音乐艺术不但不会衰亡,而且会适应不同时期的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和速度承传和发展。尽管它有高峰和低谷的时段,但斋醮科仪音乐的质地不会改变,作用于社会功效意义永远存在,所以它会伴随民间信仰传续下去。
  
   2007年,斋醮科仪音乐作为定安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县文体局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邀请省内知名专家亲临指导,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基层充分挖掘斋醮科仪音乐文化遗产,并精心撰写申报材料,此项工作已通过省内专家鉴定,并被列入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列入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TOP

来源:人民网海南视窗 作者:实习记者蔡汝丹

TOP